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一多关系的阐发中,方以智提出了"十错","此十错者,实五对也",它们分别是一多之间的对舍、对摄、对入、对夺、对即。"一"是收摄之际放藏着的吾心,"多"是放藏之际收摄着的万物。一多在相错中透显出五重情境:"对舍"是心物之间、天人之间的断裂与坎陷,"舍"境其实是生命中的险境;"夺"境是在坎陷之"舍"境中催逼出来的,一多在"对夺"中走进对方,达及"入"境。"入"境是收摄着走进对方,"夺"境是放藏着返回自身。"舍"境在"对夺"与"对入"的交错中得到克服;在"摄"境中,收摄着的"一"从自身出发,"观"入自己的"离析"中,并在观入离析中确证自身;虽说观入离析的过程总是被收摄在背后的"一"中,但收摄着的"一"却始终是在"离析"中透显出来的;"即"境乃是一种"全神全迹""全张全弛"的境域,它就蕴涵在舍、摄、入、夺之中。  相似文献   

2.
"成人"既是一个古老的教育问题,又在当代被赋予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中"成人"观进行梳理,同时借鉴大田尧教授回应生命本质的当代"成人"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对"成人"活动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儿童哲学的活动中找到了符合当代教育观的"成人"之维。儿童哲学在当代备受青睐的原因即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与对"生命"的关怀,在其活动中既体现了当代哲学对"他者"的尊重与理解,又体现了当代教育对"共育"的认可与实施,更是对"生命"的解读与回应。  相似文献   

3.
"问津"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反复出现。在"问津"的出处《论语》中,"问津"已含有二义,一是问形而下的"路",二是问形而上的"道"。"问津"的"问道"一义在陶渊明的诗文中得到凸显。陶渊明是"问道"之人,透过对"道"的追求可以察见陶渊明对上古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世人鲜有"问津"者,在陶渊明的喟叹里,既有对天下无道的忧虑,也有对世无知音的惋惜。在"问津"的视角下,《桃花源记》得到一种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暴力"在现实中是一个贬义词,是对违反人类共同利益、对社会具有危害性行为的称谓。在动画中,对"暴力"进行艺术分析有助于动画能更好地利用"暴力"的新奇性、刺激性、陌生性,吸引受众人群,促进动画的产业化发展。但是对"暴力"的适度性运用和理解一定是在健康、积极、文化、道德的范畴内。对"暴力"的设计一定要有对欣赏人群的"预想性"、对表现形式的"唯美性"、表现主题的"内涵性"进行有道德的研究,使"暴力"成为动画的一种价值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在石涛的画语录中,对"自我"极为重视,强调极为频繁,在笔者看来,石涛的"一画"论是建立在对"自我"肯定、超越的前提下的。本文旨在分析石涛对"自我"凸显的原因及其对石涛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高校传统讲授式课堂所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在了解了"对分课堂"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在《土力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内容实践了"对分课堂"模式。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对分课堂"模式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调查了学生对"对分课堂"的实践效果的反馈,并提出"对分课堂"应用于工科课程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现今学术界对晋方言区"圪"字词研究现状之上,并结合对母语陕北方言的熟悉,对其作了性质方面的再思考,尤其是对"圪"字词研究范围的限定和"圪"字词中"圪"的作用的发现,确定"圪"在方言中是一个词缀,并试从多方面指出"圪"字在方言词汇中仅起表音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对日本称名经历了一个由以"倭"指称转为以"日本"指称的变化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日本方面视"倭"为"不雅"之名有关.本文在追溯考察对日称名之演变过程基础上,对古汉语中的"倭"字意味以及它当时成为对日称名的可能原因作了考论,认为"倭"称在古汉语中实际是个中性而略具褒美意味的语词,以"倭"为"不雅"之名在古汉语中并无根据.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倭"称真正成为"不雅"乃至贬义鲜明的特称词语是明代以后始有之现象,其背景原因则是明代时期日本方面对中国沿海地区的侵掠暴行.中国古籍对日称名由"倭"改称为"日本"反映了中国古代对日本民族的尊重和宽容,而"倭"称在古书中从一个不无褒美意味的语词转变为一个贬义鲜明的特称,则是中国古代语言文化之道义立场在对日关系方面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对"生活世界"的关注必须具体落实到对生活在世界中的人的"生活方式"的关照,才能彰显"生活世界"之所以存在并超越现状的魅力."生活方式"是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存形式和内容,是对"生活世界"话语的关注性超越.可以把学生在一定空间中展现出的流动的"生活方式"分为认知方式、理解方式、体验方式、行为方式、话语方式和交往方式,从而在对学生独特的"生活方式"加以考察的基础上要求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如果说"回归"是从教育不注重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走向学生的本真存在,那么"超越"不但是对教育"回归"本身的超越、学生本真存在的超越,更是一代新人对成人所代表的现世的超越、是基于回归学生的"生活方式"从而在达成成人和学生的"视界融合"的同时对人类生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论文从综合难度和考察范围两个维度分析了中日高考数学试卷的异同。在综合难度上,日本高考卷在"探究"和"背景"两个因素上占有优势,在"运算"、"推理"和"知识含量"上弱于我国;在考察范围上,日本卷更加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变化与关系"的考察,而对"数量"和"空间与形状"的考察比较忽视。日本高考数学的命题方向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对社会风气的引领也不例外。在引领方式上,由"单一"向"立体",由"一元对多元"向"立体对多元"转变;在引领逻辑上,坚持"历史"优先"价值";在引领层次上,坚持先"社会"后"个人";从而纠正歪曲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60名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深"、"浅"词义掌握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3个年龄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深"、"浅"词义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9-10岁儿童在掌握上的得分显著提高;(2)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深"的掌握要显著好于"浅"的掌握,对"深"、"浅"表示距离、颜色含义的掌握显著好于表示时间、程度含义的掌握;(3)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深"、"浅"词义掌握上的得分随着实验任务难度的增加而下降。教育者在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对智力落后儿童"浅"等负向词的词义掌握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在他为数不多涉及到"梦"这一关键词的诗文中,有对中国传统"梦来自于神灵"观念的继承,有对"梦"的一系列契合现代梦心理学的思考,更有从佛教"果报观"出发对佛学义理的学习,进而对"人生如梦"的"空无观"的理解、继承和实际运用。谢灵运对"梦"的理解和思考是多元的,但其最多的感悟仍然是对佛家"梦"观的理解和接受。这种般若观照的"空无观"是在长期困顿和不顺的现实生活中慢慢形成并渐进变化的(从"空逝"到"空无"),反映了他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下向佛教的移情转向,并由此影响到隐居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4.
方苞对刘大櫆的影响最大,无论是在仕途道路还是学术道路.其中方苞的"义法"说对刘大櫆的"神气、音节、字句"说影响最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刘大櫆的"神气"说就是在对方苞"义法"说中"法"的深度阐释,也是刘大櫆从形式上研究"行文"的理论机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原化>是章士钊建构其文化观的重要文章,它对文化的建构基于在西方文化是否能够长存以及东西文化濒于破产的"时势"中.通过对环境万能论、天才论的反驳以及举证,章士钊在中国"固有文化"断裂意识下产生的文化延续意识中对"人地时"三要素的强调,展示的是对"文化"的历史性理解,不管是在建构"文化"的方式还是目的上.都指向了"救济"东西文化的历史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从"知人论世"的提出和"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作用的角度,阐释了对"知人论世"的理解,并对"知人论世"在鉴赏中可能会出现的局限性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克里普克对于"私人语言"问题的分析最终导致如下的结论:没有任何基本的事实能够对语言的意义进行最终的"确证",只有从某个"群体"出发才能确立起对"遵守规则"进行检验的标准.梅洛-庞蒂在《世界的散文》之中更为关注新意义的创造,并通过对"间接语言"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这个"表达"的向度.在对"算法"的分析之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问的深刻异同.  相似文献   

18.
通过光学经纬仪实际操作的测试比较,得出了"光学对中器对中"在效率和效果上显著优于"锤球对中"方法的结论。主张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实际工程全部采用"光学对中器对中"法,并针对"光学对中器对中"法操作中的常见问题,介绍了解决的办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9.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所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本文从"对分课堂"的特点以及农业院校"有机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首次探讨了此方法在高等教育"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对实践效果进行了讨论,认为"对分课堂"完全可以很好的应用在理科性课程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20.
与动产善意取得在法律上的适用相比,不动产善意取得在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在于:对"无权处分"的理解,对"善意"的认定,对善意"准据时间"的断定,对"价格合理"的判断及对"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之例外情况的处理等方面.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尚有不严密之处,司法解释或<物权法>修订时应完善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