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43年,傅雷为黄宾虹在上海举办了第一次个展——“黄宾虹八秩诞辰书画展览会”。同时,傅雷以《观画答客问》形式介绍黄宾虹画之高妙,其时识黄宾虹画者少。几十年后,黄宾虹画大热于书画界,学之者众,且有“不识黄画不谈黄画者乃不懂画也”之势。当年人们不识黄画与如今之学黄画者一样,皆为真不懂黄宾虹画也。何出此言?今拟傅雷“答客问”作自问自答,以说明黄宾虹书画之不可学性。  相似文献   

2.
国画大师黄宾虹,不惟以其超越前人的艺术创作不朽于国画艺术史册,而且在金石、考古、书画理论研究上也达到极高造诣,世所推崇;同时,他的漫长的一生,编辑出版活动又构成其生活和事业的重要方面。作为当时学术和出版界一位负有声望的活跃人物,黄宾虹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理应占有一席之位。本文依据黄宾虹《木刻纪游画册》序文、《任耕感言》、自叙生平》及有关传记材料,将其从事编辑出版活动的主要情况作一简略叙述。一、《国粹学报》与《南社丛刻》黄宾虹1865年,旧历清同治四年已丑的元旦生于浙江金华。当时正值我国近代社会最动乱、…  相似文献   

3.
黄宾虹的山水画基于传统而高于传统,其可贵之处在于能“乱”中求趣,“乱”而不乱,“乱”中有法。黄宾虹的“乱”是一种胆识,一种气魄,更是一种境界。“乱”正是宾红山水画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4.
黄宾虹佚文三则为《黄宾虹文集》集外之文。黄宾虹《〈许楚手抄唐诗选〉跋》,反映了歙县黄氏与许氏家族的渊源关系;《〈红术轩黄山印册〉跋》是黄宾虹在西溪求学时作;《许宣三祭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文化在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5.
正黄宾虹一生曾9次登过黄山,一生所创作的黄山题材山水画无数。1955年,黄宾虹以92岁高龄,创作了《黄山汤口》。这幅山水画也是黄宾虹绘画生涯中的"绝笔巨制"。关于这件作品,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据说,《黄山汤口》是黄宾虹送给一位叫作陈叔通的老友,杭州人。陈叔通是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曾担任国家要职。两人在上海的时候就是邻居。黄宾虹的太太  相似文献   

6.
正在近现代绘画史上,黄宾虹一直是颇受争议的画家。他在世时难觅知音,被讥为"乱涂乱画"。1936年,当时的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认为:黄宾虹是个"落魄画家"。他的画作不为时人所喜,更是难以得到"专业画坛"的认可,以至于在生命弥留之际,黄宾虹抒发了"我的画要50年后才能为世所知"的感慨。虽然在50年之后,黄宾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中屡创高价,在画坛形成了"黄宾虹热":  相似文献   

7.
正清同治四年(1865年),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这是一座江南古城,历来是人文荟萃、商业繁荣的地方。黄宾虹的父亲黄定华,就在这里以经营布业为生。黄宾虹的少年时期,正是父亲生意如日中天的时候,家境较为宽裕。据说,在黄宾虹四岁的时候,一天,父亲突然心血来潮,想教小宾虹识几个字,没想到他小小年纪,领悟性极强,记性也好,几天下来,已从墙上的描联上学了不少字了。这天,黄宾虹忽然张着手问父亲:"手掌的掌字怎么写。""这个字笔  相似文献   

8.
论述黄宾虹的一些艺术思想,总结了黄宾虹的艺术成就对现代绘画的影响,启发今人对笔墨的深刻思考.黄宾虹艺术观暗合了回归艺术本位立场的时代潮流,又维护了传统文人画价值审美观在美学意义上的存在.他的用墨用水是他变法的集中反映,也是生活体验切实而巧妙地融会消化.  相似文献   

9.
虚实表现是黄宾虹山水画的艺术魅力所在。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虚与实 ,有别于传统绘画中笔墨章法呈现的黑白、疏密与详略关系 ,是作品中内与外、物象与形式的关系 ;是笔墨章法与宇宙生命力、民族精神的关系 ;是笔墨章法与物象之间的关系。正是在这个层面上 ,黄宾虹山水画作品中的虚实表现才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黄宾虹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美术史论研究为契机,以办报纸、做编辑、结社团等形式,投身于梁启超倡导的“史界革命”之中。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新吏学在发展中因“学术与民族”是否关联出现分歧,黄宾虹始终坚信文艺的革命功能,并最终升华为“文艺救国”思想。由此看来,黄宾虹的“文艺救国”思想无疑是体现新史学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黄宾虹山水画的盛名掩没了他花卉画的光彩.当目光从山水画转向他的花鸟画时,我们发现,这里同样也魅力四射.清淡、简约、稚拙、刚健等特点是黄宾虹花鸟画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鉴藏作为黄宾虹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他经济的来源,人际交往的窗口,也是他理论研究的基石。最为重要的是,鉴藏提高了黄宾虹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他浑厚华滋、劲健圆浑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3.
吕友者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1):101-103,112
鉴藏作为黄宾虹艺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他经济的来源,人际交往的窗口,也是他理论研究的基石。最为重要的是,鉴藏提高了黄宾虹的审美眼光和艺术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形成了他浑厚华滋、劲健圆浑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4.
<正>黄宾虹善于用墨,提出"五笔七墨"说,为书画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其高徒林散之,则把他的用墨理论及方法运用于草书创作中,最终达到了"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高境界,被尊为"当代草圣"。林散之对墨法的出色把握,得益于黄宾虹的谆谆教导及其自身超凡的艺术实践与领悟能力。黄宾虹在《画法要旨》中,把笔法、墨法、章法归结为书画之三要,并明确将用墨法之要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5.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中国画的传承进入学院制教育以来,以吏人画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绘画好古、尚意的文人画风,逐渐让位于西方崇尚个性、重视写实、倡导写生的现实主义绘画方式。于是力图摆脱程式化的传统摹古法则束缚,强调自我表现和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石涛,自然就成了新一代山水画家首选的理想学习目标。而黄宾虹热的形成,是改革开放以来注重形式感、抽象性、符号化的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逐渐为广大中国画家所接受,素描、速写式的写实水墨画道路逐渐受到质疑,因此,明显具有象征意味和抽象笔法的黄宾虹山水画自然成了当下试图进一步走向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家们首选的参照目标。  相似文献   

16.
正黄宾虹在绘画上,一直强调"古人用笔之妙"。这倒不是黄宾虹的思想守旧,而是他"明画理,承古法,扬创新"之使然。他曾曰:"古人书画,墨色灵活,浓不凝滞,淡不浮薄,亦自有术。"从黄宾虹大量的绘画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在思想上,从不浮现轻率的用笔。古人论画中所提到的"乱中不乱,不齐之齐,无法中有法,不似之似,须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  相似文献   

17.
黄宾虹是中国古典山水画艺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代宗师。黄宾虹一生的绘画与金石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金石美学又使他对书法和绘画的认识进入刚柔相济的境界。在此基础上他于山水画创作中总结出“画之道在书法中”,“以书法之法入画”的系统理论,从而形成“雄浑古朴”的金石风格。  相似文献   

18.
黄宾虹,祖籍安徽歙县西乡潭渡村,于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父母因他在一年之始的吉辰来到人间,便取名元吉,但在17岁返回家乡参加院试时,因讳十世祖元吉名,闹出了很大的麻烦,后根据族谱名懋质,改名质,字朴存、朴人。黄宾虹出身书香门第,家境富足殷实,祖上出了不少文人、画家。其父黄定华晚年弃商,以画自娱。对其长子黄宾虹在读书上寄予厚望。黄宾虹自小天资聪颖,读书勤奋。7岁开始读《说文解字》,识字千余,11岁开始学习篆刻,12岁学习做诗,13岁参加童子试,14岁参加院试,17岁中秀才,18岁在金华从陈春帆学画,并随其游义乌,授以画理。在跟从…  相似文献   

19.
正黄宾虹是20世纪中国绘画界贡献最为突出的大师之一,他几十年不为名利所囿,以"三更灯火五更鸡"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到了全新的高度。然而,由于黄宾虹追求"士夫画""逸品""内美""浑厚华滋民族性",使画面"黑密厚重",甚至"墨黑一片",不为时人所识,这也印证了"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常理,使他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比黄宾虹小43岁的傅雷,早年留学法国,专攻文艺批评。回国后,通过  相似文献   

20.
黄宾虹与李可染"黑"山水画的审美情趣摆脱了宋元以来的简淡风尚。黄宾虹侧重先师古人,再师造化。李可染继承并发扬了黄宾虹的墨法,融合中西方的绘画元素,利用逆光取势,笔墨结合造型,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表达其"黑"山的厚重、壮美、秀丽、幽静的审美意境。李可染的作品题材广泛,构图新颖,使得他的"黑"山水画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二人打破了传统审美的能白不能黑的局限,使"黑"在传统审美意识中有一席之地。二人的革新精神与反叛精神把传统山水画更向前推进了一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