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见长安     
席九天 《中文自修》2006,(11):18-19
人的感觉是极靠不住的,却往往凭此作判断,以至成了人类“愚昧”的宿疾。 习作由哲学的“胳膊肘现象”,引出晋明帝凭耳闻目睹,回答元帝的长安与日之远近的问题,与古时小儿凭感觉的凉热来辨日之远近,如出一辙:文中又佐以“母亲”“把人家的头顶当成人家的脸,头发当成了胡子”闹出的笑话为例,由此阐述了人无法克服的盲点,以及因思维惯性常出的谬误。此文,可使人获得一种思辩的乐趣。[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臧海峰 《农村教育》2007,(11):49-49
惯性思维和已有经验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我们带来较准确的判断时又时常成为我们创新的绊脚石。就像我们习惯了晴天而发现不了阳光灿烂的美一样.惯性思维和已有经验使我们麻木,麻木的我们缺失了发现与创新的眼睛。如果我们能够克服惯性思维.越过经验主义的绊脚石.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摆脱思维的单一性、僵硬性和习惯性,那我们一定能够跨越书本,超越生活.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3.
苏春玲 《教学随笔》2007,(11):39-39
思维惯性指的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倾向性状态。当人们遇到新情景、新问题,以某种习惯作出反应,就是一种思维惯性现象。长期以来,教师上课讲解习题时,习惯选一些较为典型的旧题来分析,这样就导致一些学生对问题产生了定格理解,视野狭隘,思维单一。碰到新问题时,盲目照搬旧经验,匆匆下手,结果造成失误。[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文章先写第28届雅典奥运会开幕式上几个场景:“在开幕式的第一场”“最先出现的却是一个上了年纪的,并不漂亮的女彭手”;“队伍里的其他鼓手”“像是一支临时招集起来的军队”;“此届奥运会上的合唱团”“不是整齐划一的仪仗队一样的偶人”。以此与“中国人的惯性思维”形成对比。  相似文献   

5.
本分析了思维惯性在《高等教学》学习中的消极影响,并指出在习题课中恰当选用典型例子,分析,引导,练习,总结是克服思维惯性的消极影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挖掘、利用、优化人的思维潜能是提高认识效率的根本途径,惯性思维正是人的思维潜能的表现,是人在思维活动过程中,充满兴奋而形成难以抑制,也无须抑制的持续性思维活动状态。其形成机制与逻辑思维、人的生理心理活动、知识结构及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要提高认识效率,就必须利用思维潜能,养成惯性思维状态  相似文献   

7.
“我们懂信息技术吗?”我们这些搞信息技术课的研究者和教师能经常这样反问一下自己,也许可以使我们不至于在惯性思维下迷途。  相似文献   

8.
不可否认,现在学生的作文大多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无个性、无思想、无新意。症结何在?主要是由于陈陈相因、循环往复的惯性思维所致。这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思维定式,在作文的起始——立意——就完全抹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怎能使学生在后面的选材、结构、表述上新风扑面、妙语连珠呢?因此,作文训练中,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从立意上冲破低层次的惯性思维的藩篱,飞向高层次的创新思维的天空,这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9.
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惯性 惯性现象”二这一节,今天我们就以“惯性”为话题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通过讨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惯性的知识,什么是惯性呢?  相似文献   

10.
肖素荣 《广西教育》2014,(17):32-33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过强化和练习,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上的惯性。尽管思维惯性能够帮助学生熟练地完成解答,但也禁锢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长期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跳出惯性思维的樊笼,让学生在应对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变通,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走上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养成按常理、常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习惯思维方式很实用、很有效,因而习以为常,渐渐形成一种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很容易发展成一种思维惰性,它就像无形的枷锁,禁锢着我们的思想,扼杀着我们的创新精神,从而使我们在解决有些问题时常常出现失误。  相似文献   

12.
<威尼斯商人>中多数人物在处理问题、事件、评价他人时,习惯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直接作出对应性判断.此类固化思考套路,形成思维定式,造成被动.但是,剧中女主人公鲍西亚、鲍西亚之父和威尼斯年青求婚者巴萨尼奥所展示的逆惯性思维,使局面发生了有利于己的逆转.后人可以从剧中看到固化的惯性思维与突破思维束缚反其道而行之的反用惯性思维,以及由此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结果和命运,同时还可以看到群体惯性固化思维对个人声誉的褒或贬,乃至对社会价值观取向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某女 《成长》2006,(7):10-11
网络,裸体,红人……但这些要素都集中在一个写博客的女人身上,人们惯性思维就来了。比较中肯的说法是:我理解,这是人的自由。比较不负责任的说法则是:这是一种败坏社会风气的低俗之举。  相似文献   

14.
包罗 《上海教育》2007,(4A):55-55
背景 如何聚焦课堂,完整地用新教材去全面体现新理念,是我们在二期课改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不变的教育方法和固有的分科教学形成的惯性思维,常常使部分教师不知如何对开放的教材进行加工与创造,最终导致这些教师在理解贯彻课改理念的时候有失偏颇,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重活动形式,轻教育内涵”“穿新鞋、走老路”“多媒体课件满堂灌”等现象,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课改理念的落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杨文娟 《江苏教育》2007,(14):102-104
“品德课堂在哪里?在学校安排的课程计划中,在40分钟的教室里。”这是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惯性思维。反思几年来的小学品德教育,从实效性、趣味性来看,这样的“课堂”太小了!我的实践告诉我:“活”学“活”用品德课程标准和教材,既可以达到使品德教学情趣盎然的目标,又可以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快速跑步的过程中,要想很快转个弯儿就不是不减速,这样才能保证身体不会“失控”摔倒。这是因为在跑步时,人的身体具有惯性的原因。其实,人的思维也有“惯性”。思维的“惯性”有时会对解决问题形成阻碍。请看下面这道题。  相似文献   

17.
惯性是物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关于惯性的概念,尽管学生在初中课本中已接触过,许多学生都能熟背惯性定义,也能举出一些惯性现象的实例,但并未真正确切理解惯性所表达的物理意义,因而时常产生一些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只有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有惯性”;“惯性是一种力”;“物体速度越快,改变它的运动状态就越难,它的惯性就越大”;“物体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力为零时才有惯性”。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惯性概念,我在惯性教学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揭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教材从牛顿第一定律引出惯性概…  相似文献   

18.
浅谈惯性和惯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对“惯性”一词也许并不陌生 ,日常生活中常把惯性理解为习惯性 ,即人们按自己的固有习惯办事的本性 .其实科学上也是如此 .下面从科学的概念上来浅谈“惯性”和惯性力的问题 .一、无处不在的惯性早在三百年前 ,科学家牛顿就提出了力学上的三个定律 ,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关于惯性的定律 .他指出 :世界上任何物体 ,在不受任何外力作用时 ,就要保持自己原来的状态不变 .原来静止的物体保持静止 ;原来运动着的物体仍以原来的速度 ,沿原来的方向做直线运动 .或者通俗地说 ,就是世上万物如果在无外力作用时 ,“静者恒静 ,…  相似文献   

19.
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这个错误的结论在学生的思想中为啥根深蒂固呢?究其原因就是思维“惯性”造成的.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也是思维“惯性”.思维惯性如果注意不到,将会造成错误.有很多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就非常容易受思维“惯性”的影响,从而造成实验失败.下面就列举几例学生在自主探究实验中容易受思维“惯性”影响的实验.通过剖析学生在面对这些实验时所犯的错误,我们就能够了解思维惯性对我们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汽车猛刹,乘客前倾,这是物质运动的惯性造成的.思维运动也属于物质运动.这是因为人在思维时脑细胞就会发生物理的和化学的变化,这一点已为脑科学所证实.因此,思维运动一旦发动后,就像人走路一样,会按照先前的意识一直走下去,直至需要拐弯的时候,才会改变原先的思维方向,这就是思维运动的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