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当代西方国家德育人本化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西方各国德育理论和育实践的改革走向,我们可以发现其人本化的发展趋势。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总结西方国家德育现状,揭示其人本化的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当前的德育改革发展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人本化德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以人文关怀为主旋律、以提升人的德性为落脚点的德育,提出了人本化德育模式应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以人本化的德育理论系统、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评价系统和操作系统几要素构成。进而分析了其模式的教育目标生活化,教育方式多样化,教育主体多元化的特征。高校人本化德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德育。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建立人本化的德育模式,对于培养素质过硬、品德高尚的技能型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当前高职院校德育现状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人本化德育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德育的过程是一个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从表面看,德育和人本化是对立的,也正是这种对立的过分强化使德育走进了误区.德育工作者成了"警察"和"消防队员"."严"字当头,"章"为命根,"罚"作为手段,使德育工作越发远离了教育的真谛,成为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德育模式也始终未能走出权力模式和制度模式,学生不能把道德规范有效地内化为道德信念,就会导致"知而不信";道德信念不足以外化、支持、指导道德行为,就会导致"言而不行";而德育过分强调利他性、利社会性,忽视以至根本不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德育的利己性,又会导致"行而不衷".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所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了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具体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从“无人”到“人本”,体现了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德育理论和实践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特征,即片面地以社会发展遮蔽人的发展,造成“人学空场”的弊端。德育与人的陌生与隔离,使其不仅实效低下,而且由于其与“人的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相悖,迫切需要改革。在对德育的社会本位这一传统反思的基础上,人本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顺应我国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要,人本德育理念和模式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现代德育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高校德育的人本化,就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德育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位,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依靠学生来进行德育教育,把德育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为德育教育的本体。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随着人学成为时代的主题,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等思想逐渐为人们认同,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德育“无人”的传统弊端受到反思和批判,德育的理论和实践逐渐趋向人本化,表现在:德育概念的人本化;德育理论研究的人本化,德育实践模式的人本化。德育的人本化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反映了德育的本质要求,成为现代德育的应然取向。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发展的呼唤,生活德育的需要,德育自身困境的解决,这些都要求构建德育人本化理念,实施人本化德育。以求从以人为本这一视角来把握德育的本质特征,揭示德育的发展趋势,丰富、发展、完善德育理论,使当前德育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10.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当今高校德育的一个普遍关注与探索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德育目标的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人本化德育目标应从自主管理、多元评价、教学革新与主体体验、生命德育来建构,从而达到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关切的人本化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众多德育理论中,传统德育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理论间的跨学科整合及其它较新理论共同体现了当代西方德育理论研究的特征与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西方道德教育思想研究在近30年经历了重新认识、全面借鉴和深入反省等三个阶段,并呈现出人物研究、国别研究、流派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比较研究和学校教育研究等主题。探究这个历史进程的原貌、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对于当代中国道德教育理论探讨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郑承军 《中国德育》2007,2(6):18-20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观肯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自然属性依附于人的社会活动。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受教育者的立场出发,在德育过程中充分强调对人的需要、个性的尊重和重视,强调对人的自由、解放的执着追求,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和自我修养。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德育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德育目标"、"人际关系"、"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维度对西方德育实效思想进行梳理,为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提供借鉴。中职德育课不仅要帮助中职生形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更要激发中职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求,培养中职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道德主体意识"。教师应尝试变革现有德育课程模式,为师生的平等交流创造条件;教师应接受学生的缺点,不仅要管教他们,更要信任和关心他们;对中职生的偏差行为不能放任自流,而要与班主任联合,针对该学生的特点采取德育措施。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发达国家社会变迁加速、价值观多元化,青少年德育问题日趋复杂。为应对挑战,发达国家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呈现出整合性、实证性、生活性的特点,以及人本化、多元化、专业化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德育培养是高校教育重点环节之一,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大学生德育培养存在路径单一、滞后、不协调、不完善等问题,要完善和创新有效的大学生德育培养途径,可采取完善逐级分层德育培养体系、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和构建德育培养考评体系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良好的道德环境,对人们的道德教化及道德养成起着积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制度文化、家庭教育、社会生活、学校教育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环境的功能不断弱化,给道德教育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文章就如何重构道德教育环境,加强道德教化提出一点思考,以引起一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德育工作是新时期教育的核心,是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重要基础。德育目标的设置是德育实施过程中最首要的一环,它既要符合社会需要,又要符合教育本身的价值追求。目前高校德育目标设置仍存有内涵狭窄、与实际脱节、考核功利化等不足和缺陷,借鉴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来对当代德育目标进行重建具有可行性。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目标的设置应回归到以主体性教育、"善"的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轨道上来,并通过健全机制、优化德育课程体系、建立新的德育评价机制等措施来进行重建。  相似文献   

19.
古代教学中的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同一的,融合的,随着历史的变革,德育与智育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导致了直接德育和间接德育的产生。德育方式的分化,不但造成了不向德育方式之间的矛盾,而且使之都难以落实。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实行综合德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具体途径的选择上,可采用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等多种形式,并使之相互渗透、融合,共同完成育人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