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写真要像真     
陈允传 《军事记者》2006,(12):25-26
新闻,要把真的写得像真的。解放军报著名记者江永红在《与新闻研究生徐蕾的对话》一文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笔者对此深有同感。“小说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为什么新闻会把真的写得像假的?”诚如江永红所言,当前在一些报纸刊物的版面上,在荧屏上和无线电波里,经常会看到、听到一些新闻不像真的。要说作者故意造假恐怕是冤枉了人家,但读起来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儿别扭,不像那么一回事,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新闻的本质要求。我们所呈现给广大受众的每一篇新闻,都应当是真实可信的,而决不能有一点虚假。这就要求我们…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一读。作者吴东林是湖北省老河口日报的副总编辑,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对新闻的真心热爱,使他将艺术与新闻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这一结合,使他在新闻工作的广阔舞台上纵横驰骋。读一读《展现艺术与新闻结合的魅力》一文,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可贵的创新精神,并从中受到启示:对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有丰富的知识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3.
《新闻与写作》是新闻业内很优秀的学习刊物,是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学校。对我们这些喜爱写作的人,也是一本优秀的辅导教材。2005年第11期中,“记者节专题”栏目的郭洪新、祝璐、李蕾等6人的文章,亲切感人,他们热爱新闻事业,坦露心迹,“收拾心情,再次上路”“随时出发”,像出征的战士那样冲锋陷阵,不辱使命,可歌可泣,感人肺腑,多么优秀的新闻战士!《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一文,让我看到了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危险,看到了他们崇高使命和勇于献身的精神。读《追索新闻的真谛》一文,令人动容。新一代新闻人与新闻前辈在马兰村的情景,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4.
现在时兴一句新闻用语,叫“现场短新闻”。我们的《参考消息》,常常刊登一些有趣而又发人深思的“现场短新闻”。我多次想提笔推荐一番,使我们的记者有所借鉴,但又怕小题大做,人们会以为这个老头子闲得发慌,才写这样的豆腐干小文章。可是今天(8月4日)又在《参考消息》上看到了两篇一组的小新闻,欢欣之余,我再也忍不住要说几句话。《这边喧闹那边静,同时纪念两样情》,这个标题显示编辑同志的匠心,非常有吸引力。标题两边各  相似文献   

5.
我们常说报纸要有声音,就是指报纸要有议论,要有各种各样的评论。现在,报纸的言论文章相当活跃,为解放后所少有,这是一种好现象,是新闻自由的具体表现。解放日报《解放论坛》今年十月二十日发表的专论《企业办托儿所利弊谈》,就是在这样的好形势下出现的,它是一篇熔新闻与评论为一体的可读、可亲、可信的好文章。可读。即让读者“喜欢读”。要使读者“喜欢读”,就要有能让读者产生“喜欢”的魅力。所谓魅  相似文献   

6.
武里 《今传媒》2003,(5):54
一年一度,立秋刚过,月饼的话题又摆上议事日程上。文章怎么做,一味地披露某月饼怎么贵,怎么大,当然也需要,但透过现象、抓本质,往深处作,这就不是一般的新闻能做到的,需要言论这一批判的武器。 8月9日上海新民晚报《新民随笔》栏目看到一篇《月饼已不再是月饼》的文章,顿时被吸引住了。因为读该文前,刚看过新华每日电讯报上一则新闻:《天津:一盒月饼,差1  相似文献   

7.
去年11月,我们《西部大开发》杂志在“本期视点”中,隆重推出《会宁有春色》这篇报告文学,文章发表后,社会反响不错。不少人说他读了此文,感动得流泪。这和我们当初看到这篇稿子的感觉不谋而和。 早在9月份的时候,我们就策划着在杂志上做一期关于教育和人才的  相似文献   

8.
翻开初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从目录上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再次编入书中,使我浮想联翩。回忆起28年前采写这篇通讯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在,应《新闻与写作》编辑同志之约,谈谈当年写这篇拙文的背景情况及其过程,为阅读、讲授这篇文章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9.
1993年,我采写的稿件有150篇被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其中有两篇刊登在《工人日报》要位,《陕西日报》、《陕四人报》、《渭南日报》均采用多达20余篇,《中国电力报》采用了8篇,许多通讯员问我上稿多的原因,我的经验是:精心制作标题,紧紧扣住编辑。 我们通讯员采写的稿件,第一位读者首先是编辑,而编辑先看到的是标题。一则好的标题。常常会使采写的稿件,增辉添彩,使读者看后回味无穷,能把编辑像磁力一样的吸引住。这就是“第一印象”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读到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眼睛总是格外明亮,心里总是高兴难言.宋汉炎、肖邦明、王清三同志撰写的人物通讯《大山提供确证》——记郧县枧沟村小学民办教师徐家明(载湖北日报1995年5月11日一版正头),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新闻作品.记得通讯发表的当天,我一口气读完,又佩又喜.而时隔1年多,当我再次捧读这篇通讯时,不由得又兴奋地用笔在上面画了些红圈和红线.这些圈和线,像摇曳的鲜花, 像明亮的火焰,令我细细琢磨,读了再读.而诵读之间,仿佛听到了这些文字发出的美好声音,看到了这些文字构成的美好画图,真是一种很好的精神享受.这篇通讯何以有如此魅力?它的写作成功之处在哪里?通观全篇,我认为除了提炼主题、谋篇布局、材料取舍之外,在写作技巧上,有这样几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12.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趟过新闻那条河》。我奉劝年轻的新闻记者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使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领导干部也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知道我国基层新闻界隐藏着多么可敬可爱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识。从什么时候起,我看到一张新闻业务小报《新闻桥》(四开四版半月刊)。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两千来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泼的文笔吸引了我,读起来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从一个小问题着手,从一个缺口插进去,引发出许多有趣的事实和议论,从小看大,作者从一个小问题阐发了一…  相似文献   

13.
《新闻知识》今年第3期上,发表了几篇各有特色的文章。试简评如下:一、首篇作为言论而发的本刊评论员文章——《警惕两个危险,提高基本素质》就是篇好文章。它不仅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击中要害,一语破的,而且用的《警惕两个危险提高基本素质》的标题也很好。专业和业余新闻工作者看到这个标题,不仅感到醒目,还会受到震惊!评论文章要我们警惕的是哪  相似文献   

14.
读范敬宜文章向来是一种享受。从这篇娓娓道来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感受到新闻界老前辈的殷殷期望。本刊新辟《闻人说文》专栏,即为加强新闻队伍文化建设,请闻达之士"布经传道"。  相似文献   

15.
去年九月25份,《青岛日报》社会新闻专栏刊登了我的《栈桥拍照时,大校救男童》一稿。每当我拿出自己这篇新闻稿件翻看时,就油然而生出一种自信。在军营工作十多年的我,一直喜欢读报,常常看到身边的同志一篇篇稿件见诸报端,可轮到自己下笔时,又头痛万分。无奈之际,自己开始看别人写就的文章,思索他们是怎样把身边的事写成稿子从而被报社采用的。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学习,才在偶然中产生了这第一篇。这篇600余字的小稿,使我从中领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常看自己的文章好处多。俗话说“敝帚自珍”,那怕是不起眼的豆腐块,也是用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参考消息>8月21日译载英国<卫报>8月15日题为<"人民的力量"是美国的全球品牌>的文章.这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文章,它以美国新闻报道的现实材料生动、有力地告诉我们西方资产阶级新闻观的真谛所在.  相似文献   

17.
去年11月5日,《亚洲华尔街日报》刊发一篇题为《中国新兴阶层:房东》的文章。这是一篇新闻,但在立意、选材、写法方面,又与我们所习惯的新闻有很多不同。仔细品读一番.取其之长,对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读了《中国广播》杂志2004年第九期上刊登曹仁义同志撰写的文章:《要特别垂视立论和论证这两个环节——2003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评论类评选述评》,我觉得文章对立论和论证的阐述比较全面,对这两个环节也概括得比较好,但对其中几个问题有点不同看法,要与曹仁义同志商榷。读了这篇文章,觉得曹先生对新闻评论的评价值得商榷。我们知道,新闻评论必须要关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前沿的重大问题,既要看到改革的趋势性,也要看到改革的阶段性。因此,如何判  相似文献   

19.
《新闻战线》编辑部: 我是一名身居基层乡镇的新闻报道爱好者,从事业余通讯报道工作20多年了,一直很想寻找一份有指导性和学习参考价值的新闻业务刊物。去年,我在报刊征订广告中看到人民日报主办的《新闻战线》,从介绍的内容中得知,此刊的品位较高,就自费订了一份。现在,我已收到几期了。每一期都使我爱不释手,我有选择地一篇一篇文章学习。学习后,我深感找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好老师”。 我最喜爱的是《前沿关注》专栏,这个栏目中的重点文章,很多都是各报的总编辑执笔写的,有观点,有事例,生动活泼,读后使人深受启发。 我…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当我每次收到新一期的《新闻知识》,不管这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多么忙,我都要在晚上或节假日像教科书一样,认认真真地把每篇文章读完。读《新闻知识》,确实使我这个业余喜欢看书报弄笔墨的人受益匪浅。尤其是贵刊“得奖新闻采写谈”。“新闻业务研究”、“新闻业务讲座”、“通讯员之友”栏目我更喜欢读。一边细读深想,一边探讨学习行家们的为文之道和写作奥妙。感悟那些锦绣华章里的才能与本事。对于我来说,通过学习渐闻知识》,使业余写作得到了一定的长进和提高。近几年来,我忙里偷闲,利用晚间和其它休息时间写了点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