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这将当代人类存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场哥白尼革命,因为它对近代以来的人本中心论的思想基石——康德之“人为自己立法”和“人为自然立法”——思想的彻底反动,重新构建“生命一人本”存在论和普遍利益权利价值观。以普遍利益权利为原动力和本质规定,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万物生命、人共在与互存、共生与互生:共在互存,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生态整体的存在法则;共生互生,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整体互动的生存法则,这一法则展布为整体互动的生育法则和“竞.适”法则。其前一个法则张扬生生;后一个法则敞开为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  相似文献   

2.
发展与协调:平等视域中的生境伦理构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够促进人、自然、生命共存共生的发展观,必是能引导"人与天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得以生成的价值基石,只能是生境伦理.生境伦理揭示伦理本身的生态性与整体性,源于生命世界与生存于其中的全部个体生命之间的共生互生.这种共生与互生必须以完全平等为平台,以生命的被创造性与待创造性之双重现实为推动力.因为人类不过是生命世界之一生命形态,生命的权利界限构成了人类的权利限度;生命的利益得失构成了人类利益的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命世界里,没有单独的人的法则、人的规律、人的权利,只有个体与整体、生命与生境互为体用、共生互生的生存法则、生命规律、利益原则,才有资格构成人人必须遵守的最高原理.人,唯有遵循和呵护这些原理,他才可能真正获得人的地位与尊严.  相似文献   

3.
在"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命题中,人与自然结下原生关联,并且人的存在及其生存敞开,都要接受自然法则的引导.这种反惟人本中心论的生态整体思想,要求得全面的确立,不仅要探讨伦理的生态本性,更需要重新认识我们人自己.因而,重新考察我们作为人的来龙去脉,重新认识我们的存在之母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重新去发现我们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以及万物生命之间的血肉关联,是全面求证"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的根本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4.
人是世界性的存在者。人的这一存在事实源于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对他的整体创化,更源于自然、生命、人三者的共在互存。自然、生命、人三者的共在互存,既内在地规定了人作为利益存在者,必须考虑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的利益;也敞开了自然社会与制度社会之间的原初血缘伦理关系。由此双重规范,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存在价值观和价值尺度,构成了人类伦理的根本依据。当代伦理学的重建,将不再为人类的单向征服、改造、控制以及随心所欲地暴力发展和开疆拓土提供价值导向,而是要为人类对其世界性存在的原生态秩序、节奏、平静和诚实的存在守护提供价值引导与行动规范。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的命题中,人与自然结下原生关联,并且人的存在及其生存敞开,都要接受自然法则的引导。这种反惟人本中心论的生态整体思想,要求得全面的确立,不仅要探讨伦理的生态本性,更需要重新认识我们人自己.因而,重新考察我们作为人的来龙去脉,重新认识我们的存在之母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重新去发现我们与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以及万物生命之间的血肉关联,是全面求证“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的根本认知前提。  相似文献   

6.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是为伦理学重新寻求真实的自然基础.要对伦理学的这一自然基础予以求证,须先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生命-人"何以存在和怎样存在才最好,由此,伦理本身是生态的.伦理学生态性,既指其存在的整体性,又指其存在敞开的生成化,因为,无论是生命还是人,都是未完成、待完成并以其自身之力而不断追求完成的存在体;并且,命和人的这一生存努力方向的敞开,不仅要遵循自然之理,更要遵循血缘法则.从狭义的人本角度看,伦理即是人类遵循自然之理和血缘法则把自然(充满物理本性)的人打造成文明(有节制和德性)的人的那样一种开放性生成的努力方式.  相似文献   

7.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是为伦理学重新寻求真实的自然基础。要对伦理学的这一自然基础予以求证,须先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入手:伦理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生命一人”何以存在和怎样存在才最好,由此,伦理本身是生态的。伦理学生态性,既指其存在的整体性,又指其存在敞开的生成化,因为,无论是生命还是人,都是未完成、待完成并以其自身之力而不断追求完成的存在体;并且,命和人的这一生存努力方向的敞开,不仅要遵循自然之理,更要遵循血缘法则。从狭义的人本角度看,伦理即是人类遵循自然之理和血缘法则把自然(充满物理本性)的人打造成文明(有节制和德性)的人的那样一种开放性生成的努力方式。  相似文献   

8.
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发现并清醒地认识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哲学家.事实上,这正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根本精神.在认识领域,康德高扬了科学对自然的主体性,从而人为自然立法;在实践领域,康德主张人应该超越自然,从而人为自然立法.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思想.  相似文献   

9.
儒家自然生命观认为生命的本原来源于自然,强调"生生之德";生命过程应该顺应自然,强调"存顺没宁";生命需要养护,强调"乐以忘忧"、"君子三戒"。儒家自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是要教育大学生珍视生命、科学养生,教育大学生乐观面对生活,正视困难挫折。教育途径是将儒家自然生命思想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开设国学课程,加强传统生命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发展与协调:平等视域中的生境伦理构建(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促进发展与协调的真正统一,须构建一种生境主义伦理.这一生境主义伦理所敞开的当代方向,是必须通过调整技术的方向与目标、调整存在发展的体认态度、改变人们的行动方式和生存观念,来实现重构"人与天调"的整体生态道德.为此,重新确立人与生命平等的伦理通则和需求优先于欲求、生态优先于利益、关爱优先于法律的基本原则,创建地球、自然、生命、人互为体用、共生互生的伦理判据,构成生境主义伦理探索的奠基工作.  相似文献   

11.
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中的自然崇拜故事类型主要有天体崇拜、地宗崇拜.自然崇拜故事结合高原环境下人类早期朴素的宇宙观,故事思维内含"万物有灵"观和"互渗律",构成康巴藏族民间故事书写的独特性.同时,继承口传叙事的文学特征.故事的源头、环境构成、故事内容等方面体现故事的生活化,反映了高原环境下人们朴素的生态思想、宇宙观念、社会价...  相似文献   

12.
创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创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创业头脑和创业精神的潜在创业者为主要目标取向.针对学生,创业教育提倡自我雇佣;针对大学,创业教育促进产、学、研结合;针对社会,创业教育聚焦以创新的技术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创业教育成为联结学生—大学—社会的纽带,并使三者共生共灭、互生互利、互竞互长——互生互动.在学生—大学—社会的互生互动中,创业教育获得其成长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3.
西方自然法思想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民主等现代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道"是中华文化之根,二者都对人类理性文明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二者所包含的主要思想进行比较,说明二者实乃是人类存在的两个维度,即西方自然法思想以人为理性本体及其权利维护和实现为目的的现实入世维度和老庄以"道"为终极依归本体的超然维度。而权利实现的善治和逍遥游的绝对自由与超越其实是对现实和精神的各自强调,两者并行不悖。物的丰富、权力的获得没有心灵的内在满足和对生命了悟的安适,生命的状态不可能安然,斗争必然持续,自由平等遥遥无期,所以"道"的强调,当对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巨立宪 《教育》2015,(6):50-52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简单地讲,就是道取法于自然,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道法自然"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是"教法自然"。"教法自然"中的"教"是教育教学活动,"法"则是效法、取法。"教法自然"的意思是教育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这里的自然规律包括: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成长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按照"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都要遵循宇宙的自然规律与法则;按照"教法自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总是将自己看成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视天地自然则如一大生命,一流动欢畅快活之大全体,影响及中国美学则形成其重生、贵生的特点,认为作为宇宙自然生命本原的"道"既是生命的基础,生命活力的源泉,也是构成美的原初本源.这一特点在老子美学思想中有最为充分的体现.应该说,老子美学就是生命美学.因此从生命美学之维来考察老子关学思想,最能揭示其精髓.  相似文献   

16.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在处理涉及子女事务时的最高准则.针对我国亲子法的立法状况,并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立法经验,提出我国婚姻家庭法也应摒弃"父母权利本位"的思想,引入以"子女权利本位"为核心的"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并为完善体现"子女最佳利益"的离婚制度提供若干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老子与孔子的宇宙观和生态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之"道",以阴阳、虚无、无为等构成了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思想体系,表达了宇宙生命生态的相反相依的本相;孔子之"礼",则以仁爱之心,胸盛万物之襟,由爱人而爱物,爱自然宇宙。但"道"和"礼"的最终关联,是在孔子问礼访道和对老"道"的转化过程中获得的,即上下求索的孔子适周以后,将自己顺应自然和敬畏自然的思想与老子"天之道"、"人之道"的思想联系起来,于是在很多方面,"道"、"礼"各异,但殊途同归,强调的均是社会稳定和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包含丰富而深刻的生命美学思想,其要义是把化生万物的生命(及其运动)和美看成是宇宙的本性。作为该书理论体系核心思想的“枢纽”论其本义为:整个宇宙是围绕着由北极星和北斗星所构成的“天枢”(天轴)旋转和运动的,“天枢”是宇宙生命的总根源,也是万物和美的总根源。由于“天枢”所化生的万物其生命是各具个性的,于是万物的生命运动呈现千姿百态.从而使宇宙成为美的世界。这一思想源自远古华夏先民的“北斗崇拜”。由于把人与宇宙都看成是生命有机体,文章著作自然也是如此,由此便形成了把文学著作比喻为生命有机体的思想。这与西方美学史上的“生命之喻”思想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刘勰的生命美学思想不但渊源甚古,而且在世界美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书法乃"无声之乐,无体之礼"(《礼记·孔子闲居》),这是一情理和畅的世界,同时也是一人性自觉的世界,更是一礼乐和谐的世界。在中和之境的悠游中,书者运用手中之笔,案上之墨,于白净的宣纸上构建了一个个圆满自足的小宇宙。此时,不管外界的喧嚣如何不尽如人意,书者却始终在一整体和谐的生命时空中体验着光明与平安。书法也是太极。太极图中间的"S"线象征了生命状态的形势。由于汉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育自觉生命、独立人格和平等观念的现代教育形式。它以共生式教育为核心,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时秉持一种包容性的人生态度和建构一种自觉性的教育活动,使人能够受到理性的教化,将个人利益嵌入社会公益之中,去创造一个异质主体间能够关联建构和普适滋长的共生世界。教育乃人之主体性的开放,引导人走向主体间性的共生世界去遵循教育的基本指向,即个体生命之建构和世界图景之创造。主体性教育的实践本性就是要充分发挥人主动改造自我和创造生活的"主体自觉"的实践效应,以引领个体的自主发展和重建世界的共生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