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联昕 《考试周刊》2014,(18):32-32
<正>美国教育学家埃根等人在《教师的教学策略》一书中谈到,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应所有教学情境的模式或结构,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必须考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力争使"多媒体"成为"多美体"。下面是我对应用多媒体教学《苏州园林》一课的反思,以抛砖引玉。《苏州园林》是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第三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质兼美、趣味盎然的说明文,这篇说明文是作者1979年为香港一家出版社要推出的一本叫苏州园林的摄影集  相似文献   

2.
<正>苏州园林是一幅写意山水画,更是一首山水田园诗。苏州园林是全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是一篇序,更是一篇情文并茂、趣味盎然、别具魅力的说明文,是说明文中的精品、经典,文中的美点很多。叶圣陶说苏州园林"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化用一句,阅读《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审美感悟是"阅读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录叶圣陶先生《苏州园林》一文,此文属“观止”类,不但是范文,而且是传世美文。文中写苏州园林之构建,强调对画意的突现,逐处都力求体现“图画美”。行文中,“图画”一词凡四见(如“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每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相似文献   

4.
课堂回放《苏州园林》教学实录一、预习导学师:同学们好!非常高兴,今天和我们八年级13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苏州园林》,尤其是今天还有来自全国的老师们,大家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客人的到来。接下来,我们来看一段叶圣陶和苏州园林渊源的故事。(略)二、整体感知师:叶圣陶曾经说过:"说明文是说明白的艺术。"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预习思考:课文总的说明白了什么?能否分别用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来表述一下苏州园林的总特征。生:艺术画。师:一个字呢?生:画。师:还有谁说说?最好用文中的词语。生:图画美。师:三个字,还有没有?  相似文献   

5.
拿到《苏州园林》这一赛课篇目的时候,我首先对课文进行了定位.我认为,如果单纯地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说明文来教学,一是老生常谈,缺乏新意,根本体现不出一个“异”字;二是这篇文章是叶老为摄影集写的序,文质兼美,在教学时应该体现出这一点;三是这是一篇经典的说明文,总分式结构层次清楚,是学生阅读、写作说明文的典型范例——这也应该是所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的一点.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美”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引领学生“将美进行到底”,让学生在读品赏析中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这样就既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苏州园林总的特点,又得到了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6.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其高超的建造艺术为世人所称叹。苏州园林的艺术性可以以中国画之"三远"构图方法进行艺术审美,符合中国画之"三远"境界。以"三远"境界来欣赏《苏州园林》,是对《苏州园林》进行美学欣赏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陈文宏 《现代语文》2010,(12):69-69
《苏州园林》的教学内容主要价值在于两点:一是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一是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厚情愫。如果把这样血肉丰满的文本内容,理性抽象为说明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等格式化的框架,而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感受到苏州园林典范的艺术之美,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内容选择和建构的失败。  相似文献   

8.
立足和还原《苏州园林》的“序文”身份,有助于教师厘清如下两个问题:作者与苏州园林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如何看待教材文本中略显仓促而简单的结尾.很大程度上,《苏州园林》的有“序”解读,才是《苏州园林》教学解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苏州园林》一课的教学为例,看语文课到底应该教什么?  相似文献   

10.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学习《苏州园林》.苏州是个好地方.清朝有159个府,大家知道交税交得最多的税老大是什么地方吗? 生:苏州? 师:对,就是苏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州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生:经济发达. 师:是这样.俗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苏州,一定要看看苏州园林、苏绣,还有苏州的美女.苏州有9个园子名列世界遗产名录.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苏州园林》也很经典.今天,我们不是去看苏州园林,而是要学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用语言把苏州园林的美表现出来的.读了《苏州园林》后,我仿照文中的语句写了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请同学们读一下.  相似文献   

11.
【课文品读】 一种美妙实用的段式——从《苏州园林》说起 《苏州园林》里有这样一个小段: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相似文献   

12.
师:我国古代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成就辉煌,苏州园林、故宫都是杰出的代表,从它们的整体与局部,无不显示出一种难以言表的美,所以,那故宫的雕金蟠龙、那苏州园林的廊子、花墙、门窗都让我们难以忘怀。古人为了追求室内的审美效果,还创造了一种叫“屏”的器具,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器具,现在虽不多见,但我们从《说“屏”》一文中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了解。(板书:说“屏”)师:同学们先将《说“屏”》快速默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做出相应的笔4郾屏的制作和放置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默读课文)师:大家读完了课文,然后将自己在书上做的笔记跟周围的同学…  相似文献   

13.
<正>历来对于《苏州园林》的解读以说明文角度居多,有人认为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篇美学小品文,作者叶圣陶笔法冷峻,语言准确,文章布局精巧,层次井然,独具语言美和结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读罢此文,感觉这不仅是一篇详尽的游园介绍,更有一种对中国画审美情感的高度认同:“如在画图中。”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1,(53):149-150
儿童线描画是一种以线为最基本表现手法的儿童绘画形式。对身处苏州的孩子来说,苏州园林是他们熟悉的环境。文章尝试将苏州园林与线描画结合到一起,从主题选择、技能习得及环境运用三个方面,阐述如何与孩子们一起用线描画表现苏州园林之美。  相似文献   

15.
叶老的名篇《苏州园林》中有这样一句:“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特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此处的“这”应为“那”。  相似文献   

16.
<正>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新课标理念下,如何唤醒学生学习动力,把学习的权力真正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和主动发展的过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一课。一、辨图识苏州园林师:苏州园林,大家去过没有?  相似文献   

17.
形神兼美巧妙赏析四川石柱中学夏光尧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以精炼的语言,严谨的结构,介绍了苏州园林异中之同的整体特征,给读者留下秀丽园林、处处完美的深刻印象。教学此文,若用多媒体配合,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或能虚实相间地欣赏到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或...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新编初中课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苏州园林》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说明文。作者叶圣陶既从大处落笔 ,又从细处描摹 ,以简明朴实而又准确传神的语言再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展示了设计者和匠师们过人的智慧和高雅的艺术情趣。读者通过阅读本文 ,既能了解居标本地位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神韵 ,又能培养审美情趣。笔者在执教该课时 ,根据本课的这种独特的美质 ,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核心 ,以“了解事物的美”和“品味语言的美”为目标 ,精心设计了一份教案 ,执教后学生反响强烈 ,听课的教师也赞誉…  相似文献   

19.
《苏州园林》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苏州园林,“多方胜景,咫尺山林”,处处呈现出诗情画意,充满着人文思想。这种山水画意式的园林,“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及留园,都是园林中精品极品,处处体现着中国江南第宅园林的独有特色。今天,我们来学习苏州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说明文《苏州园林》,看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 么样的特征。   (王大荣通…  相似文献   

20.
《苏州园林》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写的一篇说明文。本文从写作的构思到语言都带给读者以丰富的美感,尤其是它的结构美。 文章没有采取一般按照空间位置、游览路线介绍名胜古迹或其他处所的结构方式,而是以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形式,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从几个角度分别解说,写得谨严有序,条理分明。 作者开篇说明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