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什么是批判性思维:语文课改的或然性突破口》有云:"孙老师不但把世界各国的文本解读理论都研究了一遍,还深入中小学语文的传统篇目,在《名作细读》《月迷津渡》《孙绍振如是解读》《孙绍振解读经典散文》等著作中,处处闪现着批判性思维的电光石火,让我们读出了一个老人对语文教育的拳拳之心。"(《语文学习》2016年第1期)笔  相似文献   

2.
《名作细读》是孙绍振先生解读中学语文课文的代表作,在这本著作中,孙绍振先生立足于语言文字,紧扣文字展开解读。同时,还原法和比较法的运用,为文本解读提供了视角和方法,达到了文本解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的微观细读关联着教与学的相生相长。高校致力于中学语文阶段课本内容研究的孙绍振老师和钱理群老师为我们微观细读做了明确的指导与示范。本文借《解读语文》一书,聚焦于鲁迅的小说——《祝福》,阐明笔者对文本不可无"我"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强调微观细读于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当前文本解读存在例如微观解读缺失严重等诸多问题。作为一线教师,由于文本解读是我们语文教师能够真正成为有创造性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带有强烈的教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正>李彬老师是一位爱动脑筋的语文老师,他教语文不愿意人云亦云,总要琢磨出自己的想法。这种做法成就了他的教育事业。他花了多年的时间做文本细读方面的研究并写了《经典文本细读津梁》一书,让我写序。写些什么呢?就写写我的心得吧。文本细读,作为解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在孙绍振、钱理群、王先霈等一批著名学者的大力提  相似文献   

6.
还原法是文本解读常用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孙绍振先生在他的著作《名作细读》中也提到还原法——"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对比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形态,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还原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内容,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在教学《老人与海鸥》一课时,我便采用还原法引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文本解读的重要性已经被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识。但我们需要怎么样的文本解读呢?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自序中讲到的文本解读现状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他说,不管在中学还是大学课堂上.经典文本的微观解读都是难点.也是弱点。难在学生面对文本,一目了然,间或文字上有些障碍.求助于注解或工具书也不费事。  相似文献   

8.
戴子艳 《教师》2012,(10):67-67
著名教育家孙绍振教授曾说:"不管在大学还是在中学,文本细读都是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也是一个薄弱环节。"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文本细读"之"细读",根本含义是立足于文本的阅读,也就是"充分阅读",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教师在教学上越来越感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随着人们对文本解读的重视,文本解读有所发展,但也面临着挑战。固定与模式化的解读方法,需要有所创新。对于柳宗元《小石潭记》的解读,历来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本文试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细读《小石潭记》,对文中"日光"的意象进行解读,探析文中结构安排的妙处,思考作者情感抒发的缘由,深入探讨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0.
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对文本的微观分析研究在中学语文界影响深远,其倡导的还原法和比较法的确让人受益。  相似文献   

11.
孙绍振教授在他的《名作细读》中,多处论及朱自清的经典之作《背影》。主要观点有:"《背影》之所以成为不朽的经典,就在于它写出了亲子之爱的永恒的特点,那就是爱的隔膜";而解读文本的美学角度则是,"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错位,或者说要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是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回忆性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相对于其他的叙述性散文教学来说难度更大,原因在于回忆性散文中有两个"我",因此到位的解读是高效教学的前提。孙绍振率先提出"比较还原法"这一文本细读的方法。这种方法旨在还原文本内部的矛盾与差异并以此作为文本分析的切入点。文章以部编版《老王》为例,从语义、情感逻辑、历史、创作风格等方面去还原和比较,从而突破回忆性散文阅读难点,为回忆性散文教学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3.
<正>钱理群先生的《名作重读》和孙绍振先生的《名作细读》,除了颇高的学术价值,还具有两位著名学者大概意想不到的驱动效应,那就是给中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吹拂了一股"文本细读"的清风。尽管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细读"行为也并非始于两部论著出版之后,但作为一种自觉的阅读教学理念,应该是在中小学语文教改正式拉开帷幕之后。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教师备课依赖教参""人人都可以教语文""语文课听不听都不影响成绩"等现象,原因之一在于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缺失,即语文教师缺乏独立解读文本的能力.对此,王先霈、孙绍振等学者将"文本细读"这一文学批评方法置于语文课程语境下,将其作为一种文本分析方法,辅助一线教师的阅读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5.
通过走进文本,借鉴王荣生教授的"定篇"、孙绍振教授的文本解读方法,对初中课文中的乐府民歌《花木兰》进行了人物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分析,从而得出生成性、个性化、开放性的解读,引导学生培养其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6.
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分析,较多学者的关注点在解读人物形象和分析文本的主题上,而较少关注文本的情节构思技巧。孙绍振提出"将人物打出常规轨道,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这一著名理论,为我们从情节构思角度来挖掘契科夫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仰慕已久,拜读时往往先是感叹,继而佩服。但读到《对自然美的科学解释——解读贾祖璋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内心响起的却是不同的声音。首先来自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篇文章体裁的认定。  相似文献   

18.
孙绍振《名作细读》中谈及"还原"、"比较"两种阅读方式,来对话经典课文,破解阅读难点,笔者感同身受。对话方式,实则辅助生本对话的通道,其核心在对话内容确定的前提下,如何促使生本之间变得更具对话性。"还原"阅读文本,不失为帮助学生与文本建构对话的有效途径。很多有实干精神的老师在教学  相似文献   

19.
元稹的《莺莺传》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文字优美、描写细腻而流传甚广。正因为如此,对《莺莺传》的解读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当我们重新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莺莺传》中或隐或显地交织着三条重要的线索,全篇结构呈"斜月三星"状。因此,启动这"三把秘钥"无疑对深入探讨《莺莺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新课改由原来的风起云涌到如今的沉静内敛,沉淀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微观细读"阅读教学法便是新课改中语文课堂备受关注的成果之一。何谓"微观细读"?它是孙绍振教授对英美新批评派的"细读法"进行创造性的解读,并冠以"微观细读"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