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谦”“慊”“嫌”“歉”“嗛”是一组以“兼”为声符的同源词,字形也相近。在文字的发展中,这五个字常常辗转相同,意义交叉严重,古今的字义与用法也发生了许多改变,给后人的理解和运用造成困惑。本文结合前人的注解与用法对“谦”“慊”“嫌”“歉”“喋”这五个字的含义及通假情况进行整理,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的“ついに”、“とうとう”、“やつと”、“ようやく”这四个副词有很多相似的用法,一般的日语学习者也不易区分.这四个词和汉语的“终于”的含义十分类似,都可以用来表示某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或经过努力后得到某种结果.但是也有不少情况是不能和“终于”画等号的.因此有必要研究能否译为“终于”的情况.通过词典例句和翻译作品的句子来分析,最后得出“ついに”和“とうとう”基本上都能够译为“终于”,“やつと”和“ようやく”以过去时“シタ”的形式出现时可以译为“终于”,其他时或体的形态则不能.  相似文献   

3.
晚唐以前,“娘”“孃”的使用有严格的界限,“孃”表“母亲”义,“娘”表“年轻女子”义。晚唐以后,“娘”“孃”开始混用,词义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词汇双音化的影响下,“娘”“孃”二字重叠,不仅能够表“母亲”义,还能够表“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女性神灵”“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等义,而“嬢”作为“孃”的讹变形体,因为字形简单,也逐渐被人们使用。后来,受到语言规范的影响,“孃”并入“娘”。但在吴方言、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的部分地区,“娘娘”与“孃孃”“嬢嬢”分用尽然,“娘娘”表示“皇宫中地位尊贵的女性以及女性神灵”“,孃孃”或“嬢嬢”表示“父亲的姐妹以及与父母同辈的女性”。  相似文献   

4.
“幅”“副”“服”这三个量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幅”读“fú”,“副”读“fù”,“服”作为量词时读“fù”。但是它们的适用范围却是不同的。“幅”的本义指布匹等纺织品的宽度,借用作量词,用于布帛、字画等,如“一幅窗帘”“几幅画”等。“副”用于戍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两副对联”等;用于配套的东西,  相似文献   

5.
阿平 《考试》2004,(11)
“九”在十进制计数方式中,“九”是最大数,一旦超越“九”,就是对“零”的回复。因此,“九”数便蕴含了“登峰造极”的文化含义。在中国,古代就尊称九为“天数”、“阳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分天下为九州、九天。九是三的自乘数,三为阳数,因而“九”就成了阳数的极限,谓之“重阳”,这就是“九九重阳节”的由来。重阳节由来已久,含义十分丰富。“九”、“久”同音联义,人们不免联想到亲情友谊,祝愿“人长久”、“情永在”。  相似文献   

6.
同学们在进行队列操练时,按立正、稍息、卧倒等口令,做出统一规定的动作姿势。“月”偏旁在合体字中,也会做出“立正”、“稍息”、“卧倒”的姿势,你信不? “月”偏旁,因在字中的具体位置不同,形状发生变化,或是立正姿势——“(?)”,第一笔为竖;或是稍息姿势——“月”,第一笔是撇;或是卧倒姿势——“(?)”。我们把不同位置,不同形体,分别列举如下: 作字底,呈“立正”姿势,从“(?)”,两腿直直地支撑  相似文献   

7.
一、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但“两点钟”除外。 二、基数可用“两”,也可用“二”。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代。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二”和“两”一般都可以用。如“两斤米”可以说成“二斤米”(但“二两油”不能说成“两两油”)。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支钢笔”、“两个小孩”,不能说成“二支钢笔”、“二个小孩”。大小单位连续使用的时候,大的单位前边可用“两”也可用“二”,最小的单位前边用“二”,不用“两”。  相似文献   

8.
在汉语拼音拼写过程中,经常有同学把“qiu”写成“qiou”,把“jiu”写成“jiou”……仔细对比,发现学生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知道,“iu”和“you”同发“优”音。“iu”是韵母,直接读出来;而“you”则是一个完整的音节,需要拼读:“y-ou-you”。如果把“y”换成“i”,“you”就变成了“iou”,也就是说,“iu”与“iou”的音也应该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日常拼读和拼写过程中不能同样对待呢?这说明,现行的汉语拼音拼读、拼写规则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笔者认为,“iu”与“you”两种写法应取其一,要么取消“iu”这个韵母,用“iou”来代…  相似文献   

9.
“载”、“栽”、“裁”是三个形近字,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有部件“”,不同部分是“横”笔画下面的部件分别为“车”“木”“衣”。学生在运用这三个字时,容易混淆。教师在教学时,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生活中“车”是做什么的,“木”是怎样得来的,做“衣”的人称什么。学生会  相似文献   

10.
姓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表明家族的字”。其实,“姓”与“氏”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一、“姓”是一种族号,用以表明家族系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的。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源,“氏”是分支。所以,“姓”与“氏”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后代“姓”与“氏”不分了,如“张氏”、“王氏”,即“姓张”、“姓王”。 二、在夏、商、周三代之前,贵族中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后来,“氏”又用来区别贵贱了。如:对显贵之家称“氏”,而低贱之家则有“名”无“氏”。在婚姻方面,“氏…  相似文献   

11.
用“无动于衷”而不用“无动于中”《现汉》:“[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衷’也作中。《新华》只收“无动于衷”。《大词典》以“无动于中”为主条。词频统计:无动于衷186,无动于中0。宜以“无动于衷”为规范形式。(参见“热衷”条)用“毋宁”而不用“无宁”《现汉》:“[毋宁]副词,表示‘不如’:这与其说是奇迹,~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作无宁。”《新华》处理同《现汉》。词频统计:毋宁43,无宁0。在“不如”的意思上,“毋宁”与“无宁”为异形词,宜以“毋宁”为规范词形。“无宁”在古汉语中还有别的…  相似文献   

12.
历岗 《小学语文》2007,(9):43-43
问:“作”和“做”在使用上常常发生混淆,请问:怎样辨别它们的不同用法?答:“作”和“做”同属动词,都有“从事某项活动”或“制作”的意义,用法上存在着部分通用的情况,如“叫做”“当做”“做主”也写作“叫作”“当作”“作主”。但是,“作”和“做”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可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大方之家”最早见于《庄子·秋水》的“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用来表示自己的知识短浅,见笑于博通大道之人。该句中的“大方”与《庄子·山木》的“猖狂妄行,乃蹈乎大方”中的“大方”一词相同,都指的是“大道”;成玄英在《庄子疏》中也指出:“方,犹道也。”由此可知,“方”犹“道”,而“大方”即“大道”,“大方之家”则引申  相似文献   

14.
回顾中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史,最早追溯到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里规定的设“格致”课程,至今已102年。在这一百多年间,“格致”课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1922年,改名为“自然”并由此在以后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最新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自然”。“科学”、“自然”与  相似文献   

15.
“度”是个多音字,文题中第一个“度”字读duó(夺)音,二声,是推测、估计或计算的意思,常用词语有“忖度”、“猜度”、“揣度”、“度德量力”、“审时度势”、“以己度人”等。这个读音常被人读错,电视剧《三国演义》第24集中蔡夫人说“他人之心怎可度”时就把“度”字读错了。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诗文中,“宿愿”“夙愿”和“素愿”三个词可以互相代用,意思是“平素的愿望”或“向来的愿望”。然则其词义是怎么来的呢?这需从“宿”“夙”和“素”三字的分析入手。  相似文献   

17.
“划”字是个多音字,读二声huá(滑)音时的义项不易误写,如“划船”、“划水”、“划桨”、“皮划艇”、“划根火柴”、“划玻璃”、“手上划了个口子”、“划算”、“划得来”、“不划算”,乃至“划拳行令”、“把身上的泥土划拉掉”等,均不易误写。“划”字读四声huà(化)音时却容易于与“画”字相混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官阶有高低,座次分贵贱。这种尊卑贵贱常常用“左”“右”来表示。“左”,“右”孰尊?时“左”时“右”。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不可不了解这一重要的文化常识。近现代尚“左”,虽不成文,却也约定俗成,这从很多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提法中体现出来。如“男左女右”渗透了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以“左派”称倾向进步的,用“右翼”指反动  相似文献   

19.
周晓琴 《小学语文》2009,(11):41-41
一次,在学习了生字“眷”之后,学生在默写中竟出现了“誊恋”和“誉恋”,而且出现这样错误的学生还不在少数。我不禁暗自责怪:“都六年级的学生了,认识生字还这么难吗?”可事后想想,“眷”“誊”“誉”这三个字的字形的确比较相似:它们都是上下结构的字,“眷”和“誊”都是拳字头,而“誊”和“誉”又都有偏旁“言”,稍不留意,还真的易错易混。  相似文献   

20.
唐琳 《学子》2003,(2):26-26
“多多益善”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试想想:“多多”真的“益善”吗?看一看哈尔滨市第一中学的唐琳同学是怎么说的。有很多人认为“多多益善”,而我觉得“多多”未必“益善”。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存在“度”的问题。在“度”以内,“多多”就“益善”;若在“度”之外,“多多”就未必“益善”了。“画蛇添足”这个故事已为我们熟知,画蛇的人就因为多面一笔,将一幅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