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小说与成长的关系出发,深入阐述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小说写作特征,认为王安忆小说是“心世界”的史性书写。王安忆小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当代小说人物乐于追寻集体意义,急于到大众中消融自己的人物格局。王安忆的小说体现了我们时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生机,也表现了女性写作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与王安忆都受到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前者更看重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故事”,注重故事本身的独立性、完整性;后者更重视神话式故事的建构方式,即如何“讲故事”,更注重故事的讲述方式,而非故事本身。前者采用的是波澜起伏的传奇性情节与传奇式再现性语言,后者采用的是神话式逻辑性情节和创造性语言。张爱玲和王安忆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建构故事的方式。新传奇与好神话代表着两位作家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和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小说与成长的关系出发 ,深入阐述当代重要女作家王安忆小说写作特征 ,认为王安忆小说是“心灵世界”的史性书写。王安忆小说的意义在于彻底改变了我们当代小说人物乐于追寻集体意义 ,急于到大众中消融自己的人物格局。王安忆的小说体现了我们时代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丰富生机 ,也表现了女性写作与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天然同盟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的主题解读历来是多重的,本文就从传统文化角度入手,以“度”这个关键词为核心,深层挖掘了小说《长恨歌》中传统思想在各个方面的体现,认为“贵和尚中”的中和之“度”是作者在该小说中体现出的一个潜在的思想,并从审美层面、人事层面及城市摹写三个层面,层层递进地举例分析这种“度”之体现,从而试图阐释在王安忆的小说中这一文化潜意识的流露。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是新时期讲故事的能手。本文借鉴中西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对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结构艺术进行分析,认为线性流动且有逻辑联系的叙事结构,构成了王安忆小说叙事风貌之一。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小说世界的艺术内涵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感性的层面上确立了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二是认同与超越:认同并超越“上海”的日常生活,发现蕴藏于其中的意义和价值;三是精神乌托邦世界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是……(的)"结构在王安忆小说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是……(的)"结构的判断作用、强调功能是形成王安忆小说中抽象化语言和论说体语言的重要原因,进而形成了王安忆独有的"王安忆式的语言"。习惯性地使用"是……(的)"结构凸显一定的语言暗示、文体风格是王安忆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上世纪九十年代小说创作主要集中在长篇小说领域,同过去相比,他更注意把握生活的“本色”,更注意小说叙事手段的革新。《高老庄》是其长篇的翘楚,它对“中年”人的精神状态透视显示了它对个体性“人”的人文关怀的审美深化;它的叙事结构带有“人像展览”的特点,惟其如此,它方能达到对“丑陋”的现实总体“还原”的叙事目的。  相似文献   

9.
朱芹 《现代语文》2007,(5):77-77
王安忆曾多次申明她的小说是不能够单纯的用女性主义去解读的,单单上关注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会缺失她小说中最为本质的东两。在我们看来,王安忆的小说不论是怎样描述上海弄堂里的女性人生,其本质还是在于书写“关于城市的故事”。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讲述了上个世纪大上海二十年代的上海小姐王琦瑶沉浮坎坷的一生,将人生嵌入历史,写入城市。而以此改编的电影《艮恨歌》则侧重描写了王琦瑶与叫个男人的感情纠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诗经》中“所”字共出现51次,其用法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作名词;一类是与动词等成分结合,形成“所+V”结构。它已涉及到古代汉语中“所”字的各个主要用法。考察《诗经》“所”字的用法可知:1、《诗经》语言丰富生动,其语法体系亦较为完善;2、《诗经》的创作时代,古汉语语法已走出了原始时期,正在由简单、概括阶段向分工更精细、结构更严密、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情结是贯穿于王安忆小说创作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作家的这种情结在其创作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显现,它引领着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不断变化和朝着认知与审美的双重深度延展。本文主要探究分析乡村情结在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以及乡村情结的生成原因。  相似文献   

12.
女人与城市·漂泊与寻找--王安忆小说创作二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叙述倾向日益明显 ,写作技巧也日臻成熟。王安忆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母题是女人为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努力 ,本文中“女人与城市”部分就这一母题进行了讨论 ,并试图对其小说创作中的客观叙述加以分析。“漂泊与寻找”部分则从王安忆的自我意识出发 ,发现其小说创作中的漂泊与寻找的基调 ,同时对其中的主观叙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地”字结构是汉语中有标记的状语结构,“地”字结构的自动识别作为浅层句法分析的任务之一可以减少自动句法分析的歧义。本文在分析“地”字结构性质的基础上,利用规则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分词文本对“地”字结构进行了对比性的识别研究。实验利用200万字的语料进行训练,将获取的数据用于自动识别,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樊凤金 《文教资料》2011,(34):22-23
本文着重分析王晓明的《从“淮海路”到“梅家桥”——从王安忆近来的小说谈起》,以提示王安忆小说创作转变在当代文学中的现实意义,并对以下问题做了理性思考:中国作家的创作出路在何方?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是一位有着自身独特创作特点的作家,本文通过解读王安忆有代表性的作品,研究王安忆小说显现层面的并置式叙事结构、人物视点式叙事结构和深隐层面的理性启悟式叙事结构,品味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等学者的“一字重音”说不符合古代汉语实际,有商榷的必要,理由有四:1、比较原始的表意图象、甲骨文中的“合文”不能说明“一字重音”;2、“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汉字记音是一字一音节的基本原则;3、“一字重音”说忽视了有些词是单音与双音异名同实的情况;4、记录合音词的字不读复音。  相似文献   

17.
把汪曾祺放入当代文学的整个历史和实际的影响渊源中可以进一步证明和显示出汪曾祺创作和文论的特征与意义,并且可以说明汪曾祺在20世纪80年代的复出和见热,不只是“现代抒情小说”之一脉得以赓续的问题,而是表征了独立的纯文学在当代文学意识中的觉醒。汪曾祺的特征在于,借鉴和吸收外国文学养分的同时,创造性地传承、发扬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广大民众的生命精神,以“艺人”式的本分和“精英”式狷介,忠于文学的品性,以最自觉、苦心的话语实践策略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创造出了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自然性”的风格独特的艺术作品和富有见地的文学理论。不过,就作为小说之能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虚构性”而言,同沈从文、王安忆等相比,汪曾祺的小说理念有明显的局限和弱点。  相似文献   

18.
比况结构中的"样"字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5个比况助词中,“样”是使用率最低的一个。“样”字结构的主要功能是表达比喻,在单句中充当定语和状语,作定语时必须带结构助词“的”,作状语时可带可不带,作谓语或分句时则一律不带;“样”一般与喻词“象”构成“象X样”结构,其“X”通常是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19.
“牙”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尤其是官话区有作雄性讲的用法(限用于家畜),但“牙”并不是本字,本字应是“豭”。“牙”取代“豭”,与二字的读音相近及语音演变有关,还与二字的形体及人们使用语言文字的心理有关;时间在元明之际。  相似文献   

20.
在古代汉语中,“彼”一般用作代词,其特殊用法是位于句首,表示提挈语气的语气词。“无所”为一熟语,“无”与“所”字结构组成动宾关系,若句中主语是“所+V”中的V的施事,“无所”的含义则为“没有……(的)”;若是受事,其义为“没有被……(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