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版头条通讯:《今日“两地书”》,读之令人顿觉新风扑面,精神振奋。一些出生入死的前线战士,能够在硝烟未散的阵地上,议论国家大事,把一个个疑而不解的问题直率地提出来,写信向军委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请教;而张立同志在自己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废寝忘食查阅资料,坦率地写信回答战士的多种问题,这是何等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这篇通讯,深刻地反映了八十年代战士的精神面貌,深刻地反映了干部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信赖,深刻地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民主空气,确实是当代人民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2.
五十年前,鲁迅先生和许广平鸿雁传书,畅叙国事,传递友情,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两地书》。如今,前线猫耳洞及其他部队一些干部、战士和军委机关一位干部书信频传,纵论国家大事,今日“两地书”的佳话闪烁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火花。  相似文献   

3.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水平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对《今日“两地书”》的报道过程,作了一番回顾。一去年7月,罗同松曾赴老山前线采访。回京后,正在酝酿写一篇通讯。9月,部队新闻干事马文科从云南前线来到北京,给人民日报送来了一大本材料,是有关前线将士与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讨论  相似文献   

4.
通讯《今日“两地书”》在1986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后,编辑部收到读者大量来信来电,赞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同志领导的“祖国军队了不起”,赞扬前方将士和军委办公厅机关干部张立同志那种“祖国万事连我心,献计献策为己任”的高尚精神。同时,读者也称赞通讯的写作,要我们介绍经验。我们觉得不好办。但是,想到稿件见报后,认真总结一下经验,还是应该的,这对改进今后报道,提高我们写作  相似文献   

5.
做思想政治工作讲究疏导。《今日“两地书”》(载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是把疏导运用于新闻报道的成功之作。老山前线的战士,身在浴血战斗的阵地,胸怀祖国四化建设大业,对于国家机关工作的某些弊端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十分关注:战斗刚过,满脸烟尘未擦,满身泥土未洗,就议论起来了,而且越谈越焦急,越想心头的疑云越浓。  相似文献   

6.
激情新闻路     
“看,谭荣勇又上稿了!”几名战士拿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空军报》议论不已。谭荣勇,土家族人,二级士官,空降兵某团政治处报道组组长。两年时间里,他先后在《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法制日报》、《中国体育报》和《空军报》等报刊发表稿件180余篇(幅),连续两年被军里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您好!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机关工作之后,结识了《新闻三昧》杂志。初次见面,感觉良好!但有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向他人请教也无结果,遂贸然写信,请教贵刊,望予指点,谢谢!我的问题是:“三昧”来源何处?“三昧”与“三味”有何区别?“新闻三昧”这个刊名有什么寓意?  相似文献   

8.
蔡伦以前,古人写信一般用牍,用帛的时候很少。《史记》卷八《高祖本纪》载,刘邦于秦二世元年率兵围困沛县城,沛令闭城坚守,于是刘邦“书帛射城上”。这是用帛写信的例子。更早的有战国时田单攻燕国的聊城,久攻不下,“鲁连乃为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史记·田单列传》)这信也是帛书。用帛写信到汉魏以后还有,大都出于特殊需要,一般情况写信不用帛。  相似文献   

9.
1949年4月我参加革命,至今已五十六年。1949年9月进新华社总社新闻训练班学习期间,同学们就自诩:此生为战士,永远打冲锋。八十初度时回首往事,差可告慰:在崎岖曲折的道路上时有滑跌闪失,但作为党内一名宣传、出版战线上的普通战士,也许可以说勉强合格。1945年我曾在《大楚报》当过几个月的练习生。其后在《华中日报》当过编辑,主要编国际新闻版,也编过“读书与出版”、“华中文艺”等副刊。由于出生于工人家庭,比较朴实温厚,所以有幸与地下党的一些同志亲近。我读过并密藏着《论联合政府》、《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大众哲学》等进步书…  相似文献   

10.
大约百年以前,著名思想家郑观应写了一部《盛世危言》,其成为传世之作的主要原因,是在国情问题上能够讲实话、讲真话、讲新话。郑氏在书中说:“中国当此危极之时,而求安图治,上下皆知非自强不可,而自强非变法不可。”当时人评价此书“为时务切要之言”。近百年后的今天,又有不少议论国情的著述摆到读者面前。这些争相问世的书,其中既夹杂着东拼西凑、粗制滥造之作,也不乏有理有据、精辟透彻的力作。《生存与发展》一书,即属后一种。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霍邱县广播站举办《来自前线的报告》专题节目,宣传云南老山前线霍邱籍战士英勇杀敌的事迹,向全县人民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革命纪律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广大军属,青年和战士们的欢迎。《来自前线的报告》专题节目是怎样办起来的呢?从去年九月份以来,坚守在老山阵地上的霍邱籍战士不断给县领导及家乡人民写信,表达誓死保卫祖国,为家乡人民争光的决  相似文献   

12.
采访过程中,常听到一些牢骚话,有些通讯员往往忽视过去了,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倒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有一次,我与战士们闲聊时,有个人发牢骚说:“在家时,每逢生日热热闹闹,到部队服役几年了还没有过一个生日呢,亏得部队还是一个溫暖的大家庭呢!”我听后,逐个连队进行查问,全团除了九连给每个战士过生日外,其它连队都没有这样做。当晚我写了一篇《九连为战士过生日,战士更加安心服役》的稿子,被《解放军报》、《战斗报》采用了。打这以后,其它连队也都主动建立了战士生日卡片,为每个战士过生日,战士们心里象喝蜜一样甜.今年初,我在某一个工厂  相似文献   

13.
新论集锦     
不能认为定性分析是“扣帽子”《群言》今年第2期发表蒋学模的文章,认为,不要“扣帽子”不等于对社会经济关系不要作定性分析,不要划清界限。例如,在企业集资问题上,有人认为如果对投资者的投资数量和股息红利不加限制,会有出现食利者和食利阶层的危险;在农村雇工问题上,有人认为对雇工如果不加限制,就会出现新的资产阶级分子。对于类似这些议论,往往会引起一些同志不满:“不要扣帽子嘛!”  相似文献   

14.
看过全国第五届书市给人印象最深之一的是抢手的畅销书,同行们议论最多的莫过于畅销书。读者排着长队购买《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翻开《乱世佳人》的续篇《斯佳丽》的版权页,跳入眼帘的是“印数:55万册”,据说所剩无几。……畅销书,诱人的畅销书!出版社的骄子,编辑们的宝贝,读者的宠儿。曾记得一位出版界的长者说过:“我这辈子要是能编两本像样的畅销书就好了!”在书市上也听到一位西部地方出版社的社长叹道:“我们要有两  相似文献   

15.
“有新闻而写出来却平平淡淡”或“总感到没什么新闻可写”,这是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常遇到的问题。本期我们请解放军报记者部副主任王文杰同志回答河南战士黄增瑞提出的有关新闻敏感性的问题。王文杰同志是解放军报主任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当记者18年,发表多篇文学和新闻作品。出版过《军中好男儿》、《蛛网》等五本报告文学和散文集子。《飞向南太平洋》、《冰峰哨卡》等10多篇消息通讯获全国、全军多种新闻奖。  相似文献   

16.
书界驱鬼,刻不容缓 只要观察一下遍布都市街头小巷的书摊,就不难见到这样一些颇具煽动性和诱惑力的宣传广告:“卦术奇观,易通真传,预测财物诸事,点婚姻、事业,论生死,求财、求名、求官、求物”“破译命运,注释命运,操作命运”……而与这些广告相配套的则不外乎诸如《卦术命谱》、《卜筮命谱》、《卜筮正宗》、《实用风水学》……一类的奇书、“鬼”书。  相似文献   

17.
书评文体是一种比较灵活的体裁,包括议论体、叙述体、褒贬体、书信体、对话体等。从以往书评创作的实践中,可以有一些初步的认识。以下分别举例作一些说明。 (一) 根据图书的内容而作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论述的书评,是一种议论体的书评。采用议论文的形式,往往围绕被评图书的内容或主旨展开论述。这种书评大多是对学术性论著的评论。老一辈编辑出版家赵家璧同志的《编辑忆旧》一书,是他在30年代从事进步编辑出版工作的同忆录,它以良友图书公司为半径扩展成一个面,描绘出当时进步出版事业的概貌。著名编辑家罗竹风同志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书评,题为《读〈编辑忆旧〉》(《杂家与编辑》),称它是一部“书的报告文学”,“是一部有血有肉的特殊创作”。罗老是站在文化出版史的高度去评论这本书的。  相似文献   

18.
读了《认真做好编书的案头工作》一文后,对于编辑同志们为提高书籍质量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感到由衷的敬佩,也不禁要发几句议论。这篇文章使我不由得联想到鲁迅先生的《望句“纠正”》一文。鲁迅先生当年有鉴于有些人对旧书乱校、乱改,而“糟踏书籍”的现象,在1924年1月24日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这篇文章。他谆谆告诫校勘者和出版者说:“印书本是美事,但若自己于意义不甚了然时,不可便以为是错的,而奋然‘加以纠正’,不如‘过而存之’,或者倒是  相似文献   

19.
《中国红军长征记》一书,于1987年“八·一”建军60周年纪念日前夕,与广大读者见面了!它的问世得到了全国各界人士的关注,中顾委委员伍修权、国家出版委员会主任王子野、河南省出版协会副主席王铸人等同志,先后在《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博览群书》杂志上发表了书评,赞扬它是多少年来“千呼百唤”出来的一部最系统、最完整、  相似文献   

20.
《今日“两地书”》在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一发表,立即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编辑部收到来信一千三百多封和几十个电话,上至全国政协副主席、大军区司令员、省委书记,下至工人、农民、学生、机关干部以及香港同胞,一致赞扬前线将士和军委机关干部张立的高尚思想品德。这在当前新闻报道的反映中是不多的,它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它的典型意义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雷锋的报道已经过去了二十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