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大勇 《收藏界》2012,(4):73-75
1.“齐人川”背“日”,典型的未经清理的生坑品,经藏家多年精心保存,原貌未损,实属不易。购藏生坑品,可作参照,唯应注意锈是否硬结入骨。 2.“共”圜钱,传世品,片状硬结片状锈,层次清晰。 3.“一少朱”圜钱(钱面呈黑漆古,部分水银锈。)此钱极罕,先秦古钱中,铢为重量单位,  相似文献   

2.
笔者集藏一枚日本长方形钱牌,长54毫米,宽38毫米。黄铜质,圆穿有廓。面文为直读"铜山至宝",背文为"二人当百",包浆黑漆古,"山"字下方有一片锈层脱落,露出铁锈色老包浆。面文楷书绵顺规整,背文行书活泼随意,磨损自然,风格与我国钱文迥异。  相似文献   

3.
黑漆古辨     
什么是黑漆古?泉友问我。黑漆古是指古钱币表层的包浆,其概念有关专著称:流传于世,未经入土,钱表面颜色一般呈黑褐色,有光泽,或称传世古。实际上黑漆古与传世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黑漆古与水银古钱产生的原因相类似,都是青铜铸币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紧贴于钱体、极薄的一层包浆。水银古包浆外覆盖有厚薄不一的红绿锈,用力作用下,红绿锈可成片脱落露出水银古。黑漆古包浆之上一般没有铜锈覆盖,有钙土凝结,剔除钙土,钱币表面呈漆黑色,擦拭后有光泽,如同刷有黑色生漆一般。  相似文献   

4.
去年,笔者收藏到一枚日本厌胜钱。此钱红铜质,锈色沧桑,包浆熟旧。经测径35毫米,厚4毫米,重20克(如图)。此钱面文“富国强兵”四个篆字,其篆法与众不同。如“国”字中的“戈”字,置于“国”外,而“兵”字的两点,似满弓之箭。此币尤为特殊的是钱背铸有一只猛虎,张着大口,翘着如鞭的尾巴,虎虎生威。  相似文献   

5.
《收藏界》2007,(8)
两枚金代铜钱曾在沸水中煮过一刻钟,并在微波炉内高温烘烤过10分钟,锈无任何变化,两币的一些特征如下表:首先说"承安宝货",粗看币锈并无奇特之处。据我的经验,这币表层的锈不算硬,而贴骨锈却非常坚硬,币锈堆积于表面,造型自然。两币相比较,"承安宝货"的锈远多于"至宁元宝",除去锈重,两币重量是大致相等的。但从两币特征分析,"承安宝货"应比"至宁元宝"重2克左右。我还有两枚"承  相似文献   

6.
战国磬形币     
磬是只有中国才有的古代打击乐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是磬形的钢币却不多见。笔者偶在农村购得一枚大型战国青铜币,生坑带土,红斑绿锈,老锈入骨,十分开门,令人喜爱。  相似文献   

7.
袁克林 《收藏界》2013,(6):63-64
这枚"集换局票",背文"当一十用"当十大钱,是系列咸丰大钱中唯一的一种无铸钱局名、无满文的当十大钱。此钱出自福建福州,为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与福州泉友李共青先生用钱币相互交换所得。此钱红铜材质,整钱面背红斑绿锈满身,与铜胎肉面紧咬在一起入骨生根,显得极富有神韵,包浆熟旧自然。此钱直径33毫米,面背  相似文献   

8.
钱币二品     
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年号吉语钱赏析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为了庆祝皇帝登极,宫廷喜寿,由官局铸造了一些流通年号的吉语钱,馈赠有关人士,以作纪念,其铸额极其有限。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吉语钱币,是新皇和臣民的共同愿望,吉语祝辞,故得以用之。以取吉祥或以示庆贺。纵观是币(如图),正面书光绪通宝四字,读序为上下右左,以回纹图饰环绕币缘一周;背  相似文献   

9.
古币二品     
何开俊 《收藏界》2010,(10):87-87
一、两枚泥坑钱 四年前,我在重庆地摊上第一次见到有20多枚泥封的古钱,挑选了其中六枚,这里介绍其中的两枚。初购时,不见钱文,去掉硬泥后,出现一层黑锈,擦拭几下,再置于便携式显微镜下,可以见到银白色的水银古。  相似文献   

10.
古币二则     
刘盛全 《收藏界》2010,(6):98-99
"同治重宝"背"二户"钱币赏析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铸,小平称通宝,背满文纪局,大钱称重宝,背纪局,纪值,材质黄铜、红铜。笔者今所介绍的为"同治重宝"背"二户"币(如图)。  相似文献   

11.
笔者珍藏"文信"、"长安"古币各一枚,均生坑美锈,为同类钱币之佳品。"文信"圜钱(图1),直径2.4厘米,重3.05克。关于此币铸造的时代,泉界颇有争议,但多数认同战国晚期秦吕不韦被封文信侯所铸说。《史记·吕不韦》载,"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遍查史书,既无文信古地名,也无文  相似文献   

12.
《收藏界》2007,(8)
"贞祐通宝"为金宣宗完颜珣贞祐年间铸钱,在华光普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钱目录》中拓有铁母钱一残品。此币(见图)径34.7毫米,厚1.8毫米,重8克。币色微红,币有裂痕,裂口内也锈迹斑斑。币的造型及钱文与谱录品神似,如"宝"冠右端的写法及"右"字第一横右端的一顿都与谱品相同。钱文在实物上是清晰无粘连的,只是因锈的堆积致"宝"字中的"王"字及  相似文献   

13.
大约在八年前集到一枚水银古锈入骨的“保大元宝”币(见照片),钱径约32.3毫米,厚约2.1毫米,重10.7克,钱文比谱载“保大元宝”钱文更刚劲、更端正,且将“尔”字写作“尔”,经实测,此币钱文也比谱载钱文要大,由于它字大、异书、轻、薄,故称之为异  相似文献   

14.
刘盛会 《收藏界》2010,(5):82-83
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为了庆祝皇帝登极,宫廷喜寿,由官局铸造了一些流通年号的吉语钱,馈赠有关人士,以作纪念,其铸额极其有限。"光绪通宝"背"天下太平"吉语钱币,是新皇和臣民的共同愿望,吉语祝辞,故得以用之。以取吉祥或以示庆贺。纵观是币(如图),正面书"光绪通宝"四字,读序为上下右左,以"回"纹图饰环绕币缘一周;背  相似文献   

15.
本人除收藏中国历代古钱币之外,还对我们的邻国——日本古钱币有着较浓厚的兴趣。近日在一堆中国古钱币中觅到一枚颇为与众不同的钱币——"乾元大宝"。此币直径20.5毫米,重2.3克,光背,属小平小型。通体红斑绿锈,开门见山之物。千万不要小看此枚古钱币,其外形虽小,却有着一个赫赫有名的身份——日本皇朝十二钱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这枚大钱(见图)钱文特点及铸工精美两点看,只能判断它是盛唐之物。币径为37.2毫米,厚2.7毫米,重22.1克,币材呈白色,绿、红、白诸锈与黑色包浆浑然一体,牢结于表面。此币是否镶嵌币?有两点可证明它不是:一是钱体表面无镶嵌痕迹,二是此币厚达2.7毫米,若要镶嵌,必须先用两枚"开元通宝"粘贴在一起,方能镶嵌,而本人细察此钱孔壁,无任何粘贴痕迹。  相似文献   

17.
何开俊 《收藏界》2011,(3):74-74
该“半两”(见图)与一直径为29毫米的“半两”置于一处合照,目的是证明大“半两”之大。此大“半两”最大直径68.5毫米,币最厚处7.8奄米.内最厚处3.8毫米,现重95.6觅,青铜材质.铸工规整,品相极美,漂亮的五花锈.将钱背置于80倍的使携式显微镜下观察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从废品公司的废铜中,拣回一批明代铜钱,在清洗过程中,发现一枚十分耀眼的“万历通宝”平钱。它通体墨绿,像一块温润的碧玉,丝毫没有青铜币那样的红斑绿锈,边缘残破的地方还裸露出白色的质地。我对此币的材质产生了怀疑,于是便请人用光谱仪进行了测试,原来这是一枚含锌量高达99%的锌质币。它直径25.3毫米,穿径5.2毫米,重4.85克,制作精整,看不到翻砂铸造的痕迹,也找不到刀工雕刻的痕迹,本人疑为这是一枚刀工化尽的样钱。纯锌质古  相似文献   

19.
何寿松 《收藏》2011,(1):100-101
笔者旧藏中有一枚诸葛商会的锡币。该币直径27毫米,厚2.2毫米,重约9.2克,无穿,正面为“民国二十八年·壹分”,背为“诸葛商会·临时流通”字样(见图)。该币轮脊周正,字体清晰,币文为隶书。近来笔者从藏友处又见到了一枚相同的诸葛商会锡币,其大小、厚薄、字迹清晰程度与所藏相当。  相似文献   

20.
近日,笔者有幸在紧邻桂林市的广西灵川县大圩镇收藏到一枚"乾封泉宝"合背钱。此钱盛装在一陶罐中,建房挖地基时被挖出。罐内装有"开元通宝"小平钱几百枚,"乾元重宝"小平钱5枚,"乾封泉宝"合背钱一枚。该币为青铜质,通体包浆显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