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战线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老同志。我钦佩那些历尽艰辛在事业上做出成就的老记者。他们在几十年记者生涯中不避风险,深入生活,用自己勤奋的笔记录了时代风云,反映了火热的斗争,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更敬重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的老编辑。他们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平凡琐碎的工作,默默地燃烧自己,帮助别人,仅仅是因为没有留下自己的宏篇巨制而鲜为世人所知。这种任劳任怨、甘当无名英雄的献身精神,尤其值得我学习。人民日报社原科教部主任凌建华同志,就是这样一位默默无闻地为党的新闻事业献出了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
“获百佳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之后感受如何?”这是近来听众和朋友们经常问我的问题。细细想来竟不知如何作答。我只觉得和那些在新闻战线上默默耕耘一辈子的老编辑、老记者们相比,我实在很幸运。应该说是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把我这个做了七年记者的年轻人推到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位置,给了我一个舞台。 中国广播改革走过了将近十年的历程,主持人主持节目成为大家喜欢的模式。有许多研究生,本科生放弃自己的专业而转行做主持人。那么竟争激烈的今天,我常思考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华实 《新闻知识》2001,(2):37-38
当了多年记者,写了不少人物,然而最让我写得投入的是一位老县委书记的故事。 那是我1997年发表的通讯《苏耀先印象记》。照理说,当时苏耀先已离开户县近20年,从时效性来讲,似乎已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了,然而我却发现,这位老县委书记留下了那些平凡的故事没有因岁月的流逝而在人们心中淡漠,人们还经常提起,讲得有滋有味有感情,以至于5尺汉子说到动情处都会眼噙泪花。 在户县大地上,处处都有这位老县委书记留下了足迹。到过户县的人都会对那里的路留下深刻印象:那是贯通户县东西、南北的17条主干路,路距都是5里,它们将户…  相似文献   

5.
我是吉安电视台一名记者,最近,在一些乡村采访,部分农民朋友和乡村干部向我反映了这样一件事,一些记者到基层采访喜欢摆"官"架子,没有一点"土味":一部小车开进村,一身名牌入家门,一双皮鞋到田头,一口"官腔"问民情.他们说,和这样的记者在一起无形中有一种距离感,因此他们见到这样的记者老早就会躲开,也更不愿把心里话说给这样的记者听.他们还是喜欢那些"头戴一顶草帽,身穿一身便装,脚下一双解放鞋"有点"土味"的记者,这样的记者看起来就像是老熟人,觉得很贴心.  相似文献   

6.
从1986年开始,我做体育记者已经有16年的时间,在体育记者圈中也混成了“老记者”。16年来,我采访过4届奥运会、3届亚运会和许多世界锦标赛以及国内的联赛,在此,将自己做体育记者的两点心得和朋友们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7.
创造机会     
如果我是中央电视台或新华社记者,向那些体育界的名人通报姓名或许会随意些,提问题会更放开些。但是我不是。对地方报的记者来说,采访那些大牌明星机会相对比较少。但是,许多时候机会要靠自己去创造。从理论上说这是个采访心理问题,一是自己要有采访意志,目标确定后...  相似文献   

8.
我从事广播采编工作已经22年了。如今回顾采访经历,我采访得最多的是那些普通劳动者,这是一个人数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群体。采访他们,给我留下许多特别的感受,留下许多难以抹去的记忆。普通劳动者的特点是“普通平凡”。就在这普通与平凡中间,蕴含着真实、真诚和崇高,要反映他们、报道他们,就必须走近他们,深入挖掘他们的本质,反映他们的疾苦和喜怒哀乐。我普经采制过一组有关“三北”防护林的系列节目《绿色的屏障》。在宁夏,三北林业局的同志介绍了一位农村妇女在沙漠中种树的事。这位农村妇女在丈夫死后,带着两个儿子在沙漠…  相似文献   

9.
在一家村办工厂,一位农民谈到他们刚建厂时,来了一位记者,说是要写他们艰苦创业的文章,并委婉地陈述了自己生活上小小不如意之处。于是,这位记者在辞行时,大包小囊,满载而归,工厂却为此付出了一千多元。那位农民先前并没有接触过记者,这件事无疑给他留下了极坏的印象。做为未来记者们的同行,我是维护记者名声的,可是,面对这无可辩驳的事实,我感到了任何辩解都是苍白  相似文献   

10.
“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党中央提出的这个殷切期望,巳开始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他们迈开双腿,走出报社大门,奔向工厂农村、边疆、部队……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打成一片,学习和报道他们的优秀品德、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光明日报老记者张天来,张义德的塞上行,就是其中一例。他们虽巳上了岁数,但他们率先垂范,克服种种困难,深入荒漠野岭,采写《大漠风流》。凡看过这一报道的人,无不被今朝的风流人物——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治沙人物群像所感动。年轻记者要向这些老记者学习,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期望,深入第一线,深入群众,把自己锻炼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1.
“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党中央提出的这个殷切期望,已开始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他们迈开双腿,走出报社大门,奔向工厂、农村、边疆、部队……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战士打成一片,学习和报道他们的优秀品德、宝贵经验、丰富知识、生动语言。光明日报老记者张天来、张义德的塞上行,就是其中一例.他们虽已上了岁数,但他们率先垂范,克服种种困难,深入荒漠野岭,采写《大漠风流》.凡看过这一报道的人,无不被今朝的风流人物——那些平凡而伟大的治沙人物群像所感动。年轻记者要向这些老记者学习,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期望,深入第一线,深入群众,把自己锻炼成为深受群众欢迎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在路上     
"看到我的时候,我在纸上: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在路上."许多记者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描述自己的日常工作状况.对于大多数记者而言,读者只看到他们在纸上讲述的新闻,而不知道他们在路上时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13.
1956年我在大连读中学时,因酷爱摄影而拍摄了一幅早期“作品”,由此算起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影龄”了。回首半个世纪与摄影结缘的风雨历程,虽然用自己的镜头留下一些历史碎片,但在我的摄影生涯中,快乐与艰辛同在,无奈与苦恼并行,经验不多,教训却不少。愿借《青年记者》约稿之机,向青年记者朋友们吐露一个老新闻人的心迹。  相似文献   

14.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5.
流沙 《出版参考》2011,(12):42-42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16.
小时候,跟父辈上山打猎时,他们常说的一句行话:“猎人要跑得、苦得、饿得!”给我留下了抹不掉的记忆。这是因为,我从新闻工作的实践中感受到,新闻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有其自身规律和特点;新闻工作者被外人视为“无冕之王”,但其中甘苦只有业内人士知晓,他们跑的是另一种路,吃的是另一种苦,挨的是另一种饿。所以,跑得、苦得、饿得的精神,也是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的素养之一。先说跑得。“新闻是跑出来的。”这是许多老记者的经验之谈。在我国的新闻史中,最“跑得”的莫过于著名记者范长江。1935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为通讯员作嫁衣裳的记者,许多通讯员都自然的提到解放日报社分管社会新闻而做常中班的张全麟这位老记者。我很早就认识老张,经常用信、稿和电话同他保持联系。他为通讯员作嫁衣裳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采访踏实,工作负责;态度热忱,说话和气;默默无闻,从不署名。就拿刊登在今年3月11日《解放日报》的《拾到金饰美元不动心,青工陈志明上门还失物》一稿来说,足见老张采访踏实,工作负责的优良作  相似文献   

18.
1954年年底,我曾在苏联塔斯社学习过一个很短的时期。在这段难忘的日子里,我接触了不少苏联的记者,并和其中一些同志交谈过采访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时隔三年之久,但至今在我的记忆里,仍然鲜明地浮现着苏联记者的形象。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记者那种高度的事业心。在我所接触的记者中,很多都是有着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记者生活的经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谈起记者的工作来,他们都认为这是党所给予他们的最光荣的岗位。他们热爱自己工作的情绪时常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9.
笔者在《机械工人》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 ,《机械工人》是创刊 5 2年的一本老杂志。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媒体竞争的加剧 ,我们采取了许多措施来保持自己的品牌地位 ,其中之一便是设立了“本刊专访”栏目。目的是通过《机械工人》杂志记者这个独特的视角 ,为读者报道那些他们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使之成为编读互动、提升杂志品牌效应的一个推动力。这些文章的刊登 ,尤其是形成一定气候以后 ,对于推进行业的发展、拉近读者与我刊的距离是有显而易见的作用的。笔者认为这对于相关的媒体都有可借鉴之处 ,所以不揣粗浅 ,稍加探讨 ,以求引玉…  相似文献   

20.
我从1948年12月参加革命开始,当党报通讯员30年,又当编辑记者十几年,所见到的记者可谓多矣,不少的记者给我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他们谦虚文明的风度,公正无私的胸怀,朴素无瑕的生活作风等等,都是值得称道和学习的,但是也的确有些记者不拘小节,不注意自己的形象,这不光是有损个人的形象和尊严,也损害了他所在的单位的形象和尊严.因此,作为一名记者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千万不可放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