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小学到大学,有许许多多的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令我最敬佩的一位却是我的“叔伯”老师——刘卫峰。他1987年到卫辉九中工作,那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他不教我的体育课,但却曾训练过我练田径,所以,我曾戏称他为“叔伯”老师。上学时,我对他的印象并不深刻,参加工作之后,我逐渐地对他有所了解,如今,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相似文献   

2.
刚参加工作时就听同行议论,说我们的体育教研员齐老师是个古板的“倔老头”。但通过与他几年的接触,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可恨——可爱——可敬的“倔老头”!可恨与他首次接触,是在10年前,那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在一所乡镇中学任教。那天正赶上教研室老师来学校听课,我“荣幸”的被选中。我上课的内容是“三步上  相似文献   

3.
沈育 《体育教学》2001,(4):44-44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在学校组织的一次体育教研活动中,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教快速跑起跑动作时,如何发令?”我随口答道:三个口令——“各就位”、“预备”、“跑”。那位老师听了我的回答后,摇了摇头。正当我感到莫名其妙时,他又对我说:“你仔细看一看初一的体育课本吧”。我拿过  相似文献   

4.
<正>今天我们将要迎来一位新同事,他就是我的学生于洋。说起于洋还要从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说起。1998年刚走出体校的大门,我就被分配到一所离家五六里路的乡镇中学任教。由于学校里没有教师宿舍,我不得不每天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在我之前学校里还有一位老体育教师,与我共同承担全校的体育课。为了干出点成绩,我很快就从我所教的几个班  相似文献   

5.
在学校操场上经常有一老一少两个教师的身影,有时在共同整理器材、布置场地,有时在为同一个队训练,有时在争论育人之道,探讨教学策略……那就是王明举老师和我。看到我们现在共同工作时高兴的样子,其中还有一段小故事呢!那是我刚从普通高校毕业后工作的第二年,学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通过竞聘演讲、领导考核我幸运当上了学校体育教研组长,而年龄已过50有30年教龄,在我们地区学校体育界有一定知名度的王老师却落选了。王老师一时心情很沮丧,整天满脸乌云。而看到他这样,我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一度我俩相处的关系变得很紧张。怎么办呢?如果不…  相似文献   

6.
<正> 1981年9月,我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中学体育教师岗位。当时的我,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仅仅凭着年轻人的一股热情开展工作。参加工作“头三脚”就没踢好:学生顶牛的有之,课堂哄闹的有之,运动队训练不参加的有之……参加工作一个月不到我便被气哭了三次。忽有一日,我到县教育局体育专干吴老师处求教,他赠送我一本《学校体育》杂志,说:“好好看看人家是咋干的,对照对照自己,找找差距,就能干好。”我手捧杂志,如获至宝,上面的每一篇文章似乎都是为我而作,令我爱不释手。从此,我在《学校体育》这位不见面老师的指导下,工作中,开始由简单粗暴到耐心细致,由缩手  相似文献   

7.
“一线话题”的朋友,你们好啊!读完第一期“一点通”储老师的文章《心灵的震撼》,我的心也被震撼了。 在我所教的班级里也有一名学生,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活动不方便,在课上却表现得非常顽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十分喜爱上体育课。 记得去年的一次县级公开课,我想:为了学校的荣誉,仅仅就是这么一节课不让他上能怎么样啊!于是我就决定不让他上这节课了。我似乎比储老师处理得更利索,课前我直接找到班主任老师,请她告诉那名学生公开课那天干脆就别出来了。课后,我们同组的一位老师半开玩笑地对我说,你怎么没让他上课…  相似文献   

8.
《航空模型》2014,(4):39-39
惊悉陈肇和老师去世,我心里非常难过!如果能早些知道他痛重,一定会去医院看望,现在却只能在告别仪式上向他告别了。1955年,15岁的我就被保送上了北京航空工业学校,暑假参加航模比赛时认识了陈肇和老师。  相似文献   

9.
我父亲教了一辈子体育,他擅长的项目很多。羽毛球是特别突出的一项.这个领域的人很尊重他.惭愧的是我做为他的女儿对他这方面的工作了解并不多。抗战前在北平燕京大学他教羽毛球的资料太平洋战争开始后学校被日本人关闭,我们全家辗转到后方去.都遗散了。  相似文献   

10.
小学时,瘦弱的我常常因病而被老师和同学送回家里,父母常常为此而感到苦恼。这种苦恼伴随着我进入了初中,直到学校来了一位新老师,他的课使我有了转变。新老师姓王,刚从师范学校毕业,个子不高,瘦削的身材、黑黑的眼睛里透着自信。农村学校老师少,他教我们代数和体育。单调而枯燥的代数课却让他上得很有趣,大家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高。特别是他在篮球场上娴熟地运球、突破、分球和准确的投篮,很快就使他成了全班同学崇拜的偶像,很多同学(尤其是女生)整天就爱跟着王老师转。有一天,学校来了一大批老师要观摩王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是“纵箱腾越”…  相似文献   

11.
侠非侠     
龙雪飞 《围棋天地》2010,(8):110-110
我的围棋老师唐晓宏在圈内大名鼎鼎,人称江湖游侠,很具神秘色彩吧。 但我实在无法把他跟飞来飞去的“侠”联系起来。他其貌不扬,教我时已经两鬓斑白,自称颓废老头,其实才45岁。唐老师教了我两年,在我眼中,他就是一个善良的老伯伯,有一颗超凡的平常心。  相似文献   

12.
<正>"老潘"并不老,算起来比我还晚一年参加工作,和我是二十几年的同事。彼此因学校体育工作结下了很深的友情,习惯了互称姓氏,自然而亲切。同事"老潘"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校还是一所大型国企的子弟学校,只有我一个专职体育教师。"老潘"不是体育科班出身,但从学生时代就热爱运动,身体素质一点也不亚于专业体育教师,他还主动向学校要求上两个班的体育课。因此,我们在一起聊  相似文献   

13.
在运动史上很少有象维克托·桑蒂夫一样的三级跳运动员.他参加四次奥运会,三次获得金牌.在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开幕式上,他高举奥林匹克火炬跑进了可容纳10万人的体育场.几天后,即1980年7月25日,他完成了他运动生涯最后的一跳,这一跳给他带来了奥运会的银牌.我总是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有一次在地理课上,我跟老师说,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许多年后,在街上我遇到了这位老师,问她是否还记得我曾经说过的话.她说:"当然记得罗!现在我认识到你过去所说的意味着什么."在学校时,我不知道在什么运动项目上我会获得成功,但是我坚信一定会成功的.我打篮球、踢  相似文献   

14.
<正>刘喜堂老师今年已经50多岁了,是我小学时候的体育教师,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我俩成了同事。他是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先进教师、学校体育先进工作者,但令我敬佩的绝非是他满身的荣誉,而是他那传奇式的人生经历和那勇于自我挑战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涛 《中华武术》2003,(8):46-47
到《中华武术》杂志工作后我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里有一位名气很大的学院派太极拳代表人物:李德印。人与人的缘分是一件很奇怪事。在人大上学时候,或许我每天都会和李老师擦肩而过,在操场上,或者在校园里。可是大学四年,我从没有上过他的课,他也不认识我。在熟悉的学校中,李老师终于为我补上了大学时期没有机会上的一堂课,关乎太极,关乎人生。  相似文献   

16.
陈成祖老师是广州师范学校的体育教师,他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中学任教,1983年开始从事师范教育工作。他参加工作以来的二十六个春秋,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为学校体育教学作出了显著的成绩,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作出了贡献,体现了共产党员勇予创新的革命精神。他忘我工作,20余年如一日。就是母亲长年瘫痪在床,父亲患重病住院,他也只是在夜里与家人轮流看护病人,白天照常回校上课。有时因公出差,他总是预先写好教案,并与代课教师一道研究落实课务以后才出发。他每上一堂课,都认真备  相似文献   

17.
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学校安排我任教初三的体育课。那时,我一心想做个好老师,就想把大学里学到的“十八般武艺”全部搬到教学中来,轰轰烈烈地干番大事业,所以,我对学生的要求异常严格。有一次上课,我根据教学计划安排了枯燥乏味的队列队形练习,并以军事教官的眼光审视着学生的练习情况,而学生朱××一开始就显得“心不在焉”、“吊儿郎当”,动作总是慢半拍不到位,经过反复的集体练习他就是跟不上集体的“步伐”,我一气之下就在全班学生众目睽睽之下把他“揪”到前面,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勒令他单独当着大家的面练习!导致他下课时带着愤怒…  相似文献   

18.
王长启 《收藏》2015,(3):128-133
1971年11月初,西安市南郊马王村地区的铜网厂与工程配件厂进行基建施工,李家翰老师刚调入我所在的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他一来,就准备前往工地随工进行考古发掘工作,这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首次具体开展考古发掘,我得知后主动请愿同他一起工作,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的愿望。李老师从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曾在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任教,还曾在河南省参加考古发掘,后任西安市文物局业务副局长,我想随着李老师工作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  相似文献   

19.
他,是一位老师。几年来,北京二十六中学的操场就是他的事业所在。除了担负几百个学生的体育教学任务以外,他还担任了学校足球队的教练。他教的学生,体育“达标”率在百分之九十六以上;他带的球队.在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连续获得较好的名次。学校领导说他事业心强,其他老师说他工作兢兢业业,小足球队员取得好成绩时,也都把赞誉的目光集中在他的身上。在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工作者的光荣榜上,人们看到了他的名字:张绍祥。  相似文献   

20.
执著的追求     
<正> 体育课上,他讲授耐心,动作刚劲,指导着学生进行各种练习: 办公室里,他戴着高度近视镜,神情专注,伏案而作。这位平凡的体育教师,近两年来.先后在《中国体育报》、《体育教学与训练》等报刊上发表了40多篇关于学校体育方面的文章。他,便是莱芜二中的韩志刚老师。韩老师今年29岁。他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未能踏入大学校门,招工到山东新汶矿务局良庄煤矿当了一名掘井工。但是,他并没有放弃学习,工余时间总是拿着书本,不停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1979年,新汶矿附属中学要从工人中招收教师,他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当上了一名中学教师。开始,他教初一数学,后因学校缺体育教师,他就勇敢地担起了体育课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