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几项内容.似乎,物质与社会存在、生产力、经济基础有着属与种的关系,而意识与社会意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也有着这种关系.而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也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一般.  相似文献   

2.
秦汉之际,在以邯郸、信都为中心的赵地先后出现了四个赵国:武氏、赵氏、张氏和刘氏赵国.这些赵国的兴亡过程反映出这一时段的历史特点,即在“秦失其鹿”的大背景下,从群雄竞逐到六国复兴,从分封异姓王到改立同姓王,重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同时表明赵地以特殊的战略地位成为各种政权争夺的焦点,这些赵国因陷于各种政治漩涡,都无法摆脱勃兴倏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考茨基、哈贝马斯等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命题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正确的;鲍德里亚则强调,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不能被运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这个命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具有"充分的适用性",虽然也适用于前资本主义社会,但是在具体运用中要具体分析,而不能简单套用.否定它的普遍适用性是错误的,不加区分地用于一切社会形态也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秦汉之际(公元前209—202年)的纵横家们,犹如一颗颗灿烂明星闪耀在历史大舞台上。在这大战乱、大动荡的历史转折时期,他们凭借卓越见识和非凡辩才,纵横捭阖,游说天下,“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1]。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秦汉之际历史发展轨迹上明显地被打上了纵横家们的印记。所以,本文拟详据史料,对秦汉之际纵横家们试做简单探讨,不当之处,敬析赐正。纵横家最早萌芽于春秋时期。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所言“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是基本可信的…  相似文献   

5.
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是我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大会通过的新宪法,是我国现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鲜经验的总结,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纲领。  相似文献   

6.
从1955年起至1962年止,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讨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介绍如下:(一)什么是经济基础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经济基础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它既包括生产关系,也包括了生产力。理由如下:第一、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作中,社会经济基础即生产方式曾经是一种极普遍的说法。恩格斯在1894年1月25日给施塔尔肯堡的信上说:“我们所视为是社会历史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就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  相似文献   

7.
马恩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范畴的确立及其系统化张传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这对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系统化,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有其理论意义,而且有着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应当细化研究生产关系具体环节对上层建筑所起的决定作用。以及,上 层建筑对这些具体环节的反作用,应当深入研究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应当深入研究决定生产力的因素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要辨析上层建筑若干领域和经济基础的“混同”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如何理解经济基础这个概念关于经济基础的概念,是多年来哲学界争论较多、分歧较大的问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分歧的焦点之一在于如何理解经典作家对这个概念的论述。我们认为,弄清这个概念形成的来龙去脉,弄清经典作家在不同情况下使用这一概念时所包括的范围和含义,是消除分歧、统一认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上一章讲到,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所推动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那么,究竟是生产方式的哪一个方面直接决定社会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政治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性质和变化发展呢?社会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又怎样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制约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这就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章所要回答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包括了社会的基本现象;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指出并分析了:应当细化研究生产关系具体环节对上层建筑所起的决定作用,以及,上层建筑对这些具体环节的反作用;应当深入生产力及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应当深入研究决定生产力的因素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最后,又指出:要辨析上层建筑若干领域和经济基础的“混同”现象。  相似文献   

12.
秦汉之际的历史,经历了由统一到分裂,由分裂又重新走向统一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与之相应,地方行政体制也经历了由单一郡县制到郡国并行,由郡国并行又过渡到新的郡县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秦汉之际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历史命运,与他们对地方政体的选择休戚相关。秦政权的短命,楚霸王的悲剧与汉高祖的伟业,均可从这一视角中得到适当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战国历史的最大特点,是当时各国普遍进行政治改革,它表现为相继进行的变法运动.与此相应,一股改制思潮继之而起.其说由战国时流衍影响及于西汉,颇引人注目.某些原因所致,以往过多注意于战国法家的政治改革,而这股改制思潮恰恰更多与儒家思想有渊源,因而使学界对之研究不够.本文试就此做些探索,以期引起学界同仁的兴趣.  相似文献   

14.
秦汉之际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地存在裂土分封思想 ,其实质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现 ;二是百家争鸣对秦大一统思想的否定 ;三是传统宗法分封制的历史残留。这是造成秦朝覆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 ,在历史上有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秦汉变革之际,叔孙通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审时度势,应变自如;持守儒家学说,又不圈于门户之见。他几经周折,终于取得汉初统治者信任。汉初政权得以巩固和发展,儒学至汉武帝时得以成为显学,叔孙通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校哲学教学大纲和一些哲学原理教科书,把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说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必然的客观规律。我们认为,离开生产力标准,抽象地、片面地谈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并说它是普遍的、必然的社会发展规律值得重新认识。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7.
最近,对经济基础一般地表现为主要的决定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可表现决定作用,不少同志表示异议。认为这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二元论的命题。恰恰相反,我认为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的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在一些哲学教科书和文章,给社会这个概念下定义说:“社会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或者说:“社会是由生产力决定的人们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的统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如果只有其中一部分而没有其他部分,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了。”我认为这些说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经济基础是物质的、本原的、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派生的、政治思想的、第二性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更引起着上层建筑的变革。那么,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是否起第一性的决定作用呢?本文认为在特定条件下,在短暂时期内可以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的任务就是为了维护、巩固和发展自己的经济基础。虽然上层建筑有相对的独立性,有时在某些方面和环节上不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但它总是力图改变自己的某些形式、变革某些内容,使自己适应变化了某些方面内容和形式的经济基础,并使之更加巩固。即使这种经济基础已经非常衰老、非常腐朽,它也总是尽力加以维护,以苟延其生命。由此可见,上层建筑是不会与决定自己的经济基础发生对抗的,虽然它们之间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