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太极拳的"∽"形和谐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极拳是东方体育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她熔缩和体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哲学和价值理念,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文化属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部分,中国古典美学根植于中国文化丰厚而独特的土壤之中,有着迥异于西方的民族文化背景、思维模式、生存方式、哲学观念以及认知方式,在美学体系和美学理论形态上有其自己的独特性。文章试图从体育美学的角度来阐述太极拳的一个本质内容——"整体和谐"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刘治良 《精武》2010,(4):37-37
练习李氏形意太极五行拳有三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三种方法,只有经过这三种方法的训练,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地刻苦用功才可能提高至形神合一的阶段。  相似文献   

3.
李秒丰 《武当》2004,(6):17-17
太极拳与丹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现就笔者拙见,略谈一二,与同好共研,亦望明家指教。  相似文献   

4.
太极拳之美     
在练习太极拳特别是83式陈氏太极拳过程中,愈加感受到太极拳文化、武学内涵之博大深奥,感受到太极拳给人身心带来的逸悦,感受到太极拳的哲学之美、文学之美、武学之美、力学之美和运动学之关。  相似文献   

5.
王桂荣 《中华武术》2004,(11):28-28
一、中医理论在太极拳中的应用 1.阴阳学说与太极拳。《素问·四时凋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极功理首先就运用了这一学说。太极拳预备式要求:“十趾抓地头顶天,舌顶上腭垂两肩,尾闾中正松腰胯,提肛运气扫丹田。”也就是说在练功一开始,  相似文献   

6.
太极拳形神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远 《武当》2003,(10):18-20
身心之在,古哲谓之形神。《练功秘笈》曰:“有形谓之形,无形谓之气,运有形与无形而会之谓之神。”哲者又云:“形者有为之功,神者无为之德。”古人又云:“灵明知觉之谓神”。清玄散人曰:“神者,变化(阴阳)不测之为神,昭感应化者为神,出乎意料者为神,不由思虑智慧而得者为神,拳技武艺运用自如,依随自然,不凭思虑所出而制胜者为神。”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与全民健身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从慢性疾病患病率,体格发育、肌肉力量、身体机能、反应速度、视力和柔韧性等方面,对从事和不从事太极拳锻炼的中、老年人,进行了询问、检测和研究.结果表明,以上诸方面均是练拳组好于对照组.不但证明了大极拳对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也证明了太极拳对推迟衰老、焕发青春、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谈赵堡太极拳之形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武当》2009,(8):16-17
修炼赵堡太极拳讲究“五知”,即:从形知、理知、法知、心知、身知入手,经主宰自己,控制形意运化修炼,明身了性,出真心真意及真知之功,达见真用真之能。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神韵美。文章主要从其神韵美的表现形式对太极拳的神韵美做一个阐释,将其表现形式分为两个方面,内在神韵美和外在神韵美。  相似文献   

10.
太极拳中常讲的“劲”不同于一般的力,是太极运动中特有的一种力量素质.劲与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太极之“劲”有内劲和外劲之分又有整体性,是一种整体劲,在实际运用中均以整体形式发放出来.文章从古人论述和现代科学角度对太极拳的整体劲进行论述,希望能够对太极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充实.  相似文献   

11.
采用访谈法、文献资料法.主要结论:太极拳之"圆"能使健身者体悟"凡物运转之机,变化之轨,万相归圆"的道理;阴阳和谐是一切运动的必然特征;"智圆"思维能改变直线思维;天得"圆"以清,地得"圆"以宁,人得"圆"以灵.  相似文献   

12.
胡克禹 《武当》2011,(11):12-13
太极拳的"眼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问题。"眼法"不是小法,而是大法。练拳都讲究手眼身法步五个方面,"眼法"被排在第二位,不可小视。武术界也有"百拳之法,以眼为纲"的说法,都高度强调了"眼法"的重要性,把"眼法"摆在提纲挈领的重要位置。眼为心之苗,眼为神之光,以眼传神,拳无神则无纲,眼无神则无主,更体现不出心为一身之主宰的基本要领。何谓"眼法",眼法就是行拳走架,推手技击或运使器械时,眼神与各种有形的动作和无形的精气  相似文献   

13.
梅墨生 《武当》2007,(2):19-22
太极拳是中国武学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尚自然、崇虚灵、重中定、用阴柔等特点,正是中国文化从汉唐的阳刚向宋元的阴柔转化的一种文化反映。这一文化反映体现了国学思想的向内追求和尚柔趣味。近代大儒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便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指出“中国文化是向内的”。旨哉斯  相似文献   

14.
王玮 《武当》2004,(3):20-21
修炼赵堡太极拳,从形知、理知、法知、心知、身知人手,经主宰自己,控制形意,运化修炼,明身了性,出真心真意,真知之功,达见真用真之能。  相似文献   

15.
梁凯明 《武当》2013,(8):20-21
技击是太极拳的灵魂,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就是内劲的修炼。要想练好扎实的太极拳技击基本功,对下列五个方面的问题,应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一、太极拳内劲的修炼在实战中,任何拳术都必须以"力"作为根本,太极拳也不例外,没有力就无法用于技击,只能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功法。太极拳讲究"放松"、"柔软"、"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等等,但并不是完全否认力的存在,而是要求每位初学者换掉天生的笨力,具备太极拳所要求的"松柔弹性内力"——这就是太极拳内劲的修炼过程,也是个换力过程。学拳之初,必须严格做到无须用力。过了这个阶段,还要有较大的"本力"才行,只是所用的力不能是僵力、蛮力、犟力,而是  相似文献   

16.
眼法为眼的使用方法.太极拳的门派很多,对于眼神的训练各说不一.陈家认为必须注视中指尖,而杨家、吴家则认为注视食指和大拇指尖.习练太极拳的目的是保健养生,练拳时目光随动作移动,有助于调节视神经,而且可以进一步完成练神、意、气的功夫.意与气合生劲,劲由神发,则无坚不可摧.养生之人不但不发劲,而以此劲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与"六神"合为一体,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太极拳教学再探——表象训练在太极拳求形阶段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太极拳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用中国古代的阴阳、太极理论来解释拳理而命名的拳术。在太极拳整套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由于太极拳动作比较复杂,而且还经常伴有转体进退和改变方向,使初学者往往手脚不能兼顾,很难形成完整的动作技能。针对以上的情况,在教学中运用心理技能训练中的表象训练来辅助教学,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精气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武术历代拳种流派的习武要义。中国武术在“精气神”学说的影响下,无论内在精神还是外在形体都始终贯穿着精、气、神的表现,突出着武术的风格和特点。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和医学理论视野下的“精气神”作为研究的起点,以中国武术的“精气神”作为研究对象,从中国武术“形神兼备”、“内外合一”和“攻防意识”的视角来认识“精气神”这一武术范畴下的概念。通过对中国武术“精气神”的研究,力图可以使人们能够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全新的视角来认知中国武术,从而实现对中国武术较为准确的把握和较为全面的界定。  相似文献   

19.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20.
侯战国 《武当》2006,(2):17-18
中国太极拳流派虽然很多,各具特色,但归根结底,都是张三丰祖师所传授的。武当太极拳的发展变化,追根溯源,都是武当太极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则较完整和系统地保留了张三丰祖师所传授的原始太极拳术,因而最具武当传统特色。在理论上,它有张三丰、王宗岳以及历代太极宗师们的拳经、拳论、秘诀、歌诀、拳谱;在技法上,它有完整的二十四法,即上、中、下各八法,特别是下盘秘腿法,是传统的武当正宗绝技;在健体上,有内外五行理论和内外修炼法。其上乘功法要求哼哈二气凌空劲的无形弹放,做到以静制动,使犯者应手即仆。它的特点表现在:以柔克刚,刚柔相济,含而不露,上下相随,以慢胜快,随曲就伸,动急则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