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全纳、公平、优质、终身学习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包含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关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为了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三层含义。我国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采取多种举措,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面向未来,推动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需要打造高等教育中国范式,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开创对外交流合作新格局,从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以思政课教材为蓝本,在专题式教学的思路指引下,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教学改革的路径,既是促进学生全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落地生根的有效手段,又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和进头脑的有益尝试。为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专题式教学的实效性,一要充分重视在传统教学中积极融入专题式教学理念的重要意义,二要不断提升教学专题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三要注重相关教学案例积累和教学方法改进,四要克服专题式教学本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绝非偶然,其中既有中国文化的天下情怀,又有历史和现实的共识与根基,还有深藏在唯物史观的理论依据。本研究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了民族、种族、国家以及意识形态的界限,是物质生产支配下中国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是主体普遍"交往"的选择,是历史主体与社会文化价值趋同的选择,更是针对"人"性与"人"的解放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4.
5.
6.
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与人类解放的学说,它包含无产者的阶级联合与自由人的联合两重维度,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并非其全部内容,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是极大的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哲学基础、理论内涵与价值诉求上,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自由人联合体维度相融相通,因而属于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  相似文献   

7.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8.
9.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思想的提出,符合世界历史的大势所趋,符合全人类共同发展的目标定位、符合国际安全事务的客观要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描述了全人类对整个世界共同治理的美好心愿,既反映了中国作为努力融入国际秩序的内在需求,也反映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勇于承担国际性事务的历史担当。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且还包含着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是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渊源的,是对马克思关于政治经济学结构体系的赓续和拓新;是以当代世界历史过程中不同的经济关系态势的变化、格局的演进、交往方式的拓新及其面临的发展问题为经济社会依据和基本条件;是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学技术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众多不稳定不确定的经济政治社会关系变化为背景的。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理论,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1.
和合理念以和谐理念、融合路径、合构思维为基本内容,体现了和合共生、和谐共处、和而不同等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以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等为主要内容的全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和合理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和合理念在国际关系问题、全球性问题上的创造性应用。应当以和合理念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建设和平共处的安全共同体、和谐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而不同的文明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13.
从"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阶级性话语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性话语,从"落后就要挨打"的丛林法则到命运共同的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品质.从解决全球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认知相结合,回应了时代难题,推动了理论创新,并赋予中国气派,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与世界历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也是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重新估量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和对时代呼唤的回应,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和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世界历史理论为其奠定理论前提;整体性全球化生成是其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新范式构成其实践典范;文化传统与批判继承生成其精神动力和支撑。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合力生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相似文献   

15.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发展的逻辑,这一逻辑体现在历史、现实、理论三个方面。历史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体制进化的需要,现实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家利益发展的需要,理论逻辑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理论优化的需要。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伟大的使命,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使命以及人类文明进步使命三个方面。基于此,本文将对基于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与使命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6.
奚亚英 《人民教育》2021,(13):117-120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这一命题应纳入新时期教育思考和实践.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目标,围绕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为主要任务,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大领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态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组成部分,不但对于后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中面临的困境,推动构建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目前,生态命运共同体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响应,其构建也在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过,国际社会对于在生态领域构建命运共同体仍然存在质疑.这种质疑一方面针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即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针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即生态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否是空想.为消除这种质疑,必须对生态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进行论述.生态命运共同体自身的特性表明,其不但具有现实必要,而且具有逻辑必然.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9,(2):83-86
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是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揭示社会共同体及其与个体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与基本规律的理论体系,为人们正确认识与把握共同体与人的发展提供宽广的理论视角,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演进提供科学指导。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社会共同体在逻辑前提、实现条件、价值旨归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同时又是对马克思社会共同体理论的发展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方案与基本主张,是对流行的国际关系理论和以往强国经验的历史超越,为全球治理提供了观念支撑、参照标准,并成为验证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角色的工具。虽然主权"迷信"、全球结构强力、战略定力考验和实际效果弱势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制造了障碍,但通过自身实力的建构、国际机制的维护创新和国际互信的增补,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但是可期的,而且是具体的。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化时代赋予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是各国共迎挑战、超越零和思维开辟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崭新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产生,既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学界主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产生的背景、内涵、思想渊源、时代意义、实践路径等方面进行解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将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贡献理论视镜和方法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