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左传》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华古籍中一部生动展现春秋时期的传统思维与文化模式的重要研究文献。春秋时期,具有神秘性原始思维方式的泛灵信仰与巫术传统,同具有人文性理性思维方式的人本理性与道德德行存在紧张的对立,形成了春秋时期独特的文化模式。笔者以《左传》中的灾异现象为切入点,试图揭示春秋时期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2.
《左传》中有较多关于梦的记述,而且其中对梦境描写几乎涉及了春秋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是《左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对梦的阐释就是按照某种生活逻辑和事理逻辑,结合对人的心理活动的体验进行再加工,从而展现出人物潜在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思想性格。《左传》这种梦叙述的文学手法是梦文学的滥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下面三方面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论《左传》战争篇章的人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早期历史名著《左传》,在记叙春秋时期的战争时,运用文学表现手法刻画历史人物形象,因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左传》战争篇章可以称得起是早期军事文学作品。我国古代军事题材的作品数量众多,历史悠久,与《左传》有着深刻的艺术渊源关系,人物描写则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左传》战争篇章的军事文学特质来研究它的人物描写成就,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春秋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 ,新思想的产生和旧观念的束缚仍在深深地影响着史学家们的思维。《左传》中所记述的历史现象就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对此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 ,进行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对《左传》的伦理思想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从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左传》贵族女性形象主要可以分为善恶两大类。这两类个性鲜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展现出了春秋时期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思想未定于一尊的时代特点。以及在这个时代中女性价值选择的二元性,同时也体现出了作者褒善贬恶的史学理念。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一部记录春秋时期各国歧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状况的历史著作.在春秋战国大兼并的时代背景下,外交言辞、军事战争、君主王权等成为其主要的叙述对象.然而,《左传》在叙事的同时也塑造了众多性格鲜明、胆识过人的勇士形象,并以其言语和行动表现出了他们的忠君、知恩图报、勇武、果敢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以《左传》中的这一类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7.
池莉的中篇小说《少妇的沙滩》反映了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女性问题”。作者通过李立雪这一人物形象塑造 ,反映了当代女性的精神追求 ,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及女性的工作、家庭、婚姻、两性关系、道德等问题 ,为我们打开了窥视社会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极具辉煌绚丽的内容就是关于战争描写的部分,可谓"篇篇换局、各各争新。"反映了其极大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以《城濮之战》为例,从五个方面对《左传》的战争描写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时期成书的《左传》保存了大量关于天神、地祗、人鬼的记载.本文结合当时人们宗法、军事等社会活动及社会变革,分析当时的鬼神观和鬼神崇拜,也对当时人们思想上信神敬神与疑神重人两种观点的冲突与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从作者对文中历史人物的记述与评价看,文章鞭挞的主要对象是共叔段与姜氏,而非郑庄公。章主旨之一,通过记述郑伯克段于鄢史事,鞭挞共叔段“少陵长”“淫破义”,批评庄公“失教”,宣扬“君义臣行,兄爱弟敬”的封建道德。主旨之二,通过郑庄公母子关系中的矛盾斗争及转化宣扬“母慈子孝”的伦理观念。此《春秋》《左传》之大义也。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是两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国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者的构思,表现了作者对于腐朽的社会的抨击,以及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在两部作品中,通过对理想国的渲染描述,反映了作者对于政治、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深沉思考,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倾向以及朴素的批判精神。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理想国的比较,来表现作者创作的差异以及文学发展、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  相似文献   

12.
历来论述左传辞令者,涉及行人、大夫颇多,关照俘虏这一特定群体的辞令的专篇很少.但就其论说技巧而言,俘虏辞令不仅运用了《左传》辞令晓以大义、示以利害的一贯手法,还使用了隐语、呼号、针锋相对等许多特殊的言辞表现形式.俘虏辞令的这些特点使得俘虏的言辞精彩纷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左传辞令描写的高妙手法,也为我们更好地了解鲜活的春秋世界开启了一扇窗户.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参考了《左传》,从史实、体例、叙事方法和史论几个方面都对《左传》有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之一,对研究当时的语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对其中的"以"字进行考察分析,对其用法进行分类研究,以展现出"以"字在《左传》中的语法面貌。  相似文献   

15.
戴名世存世的文章,以史论、传记、游记、书序为主。这些文章,一方面体现了作者著史立说理想追求,带有一定的史家意识与学人特色;另一方面,亦不乏个人情感的抒发,具有强烈的感性倾向和个性色彩。这一特色,体现了清初散文创作学人之文与文人之文的相互影响。《南山集》案后,散文创作的学术化倾向加强,而文人风骨尽失。以此案为标志,清代散文创作日远离明代轨迹,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反映了汴京、大名府等都市经济的繁荣和风俗习尚,并展示了市民阶层包括梁山好汉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和精神风貌。而且水浒故事从流传到成书,一直受到市民与文人的道德意识、文化心理、审美趣味的规范,其忠义思想也是市民文化与文人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史传文学源远流长,在春秋末和战国时代就已产生,典型的代表作是《左传》、《战国策》。以后逐步向前发展,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史传文学蔚为壮观。本文将以这个嬗变过程为线索,以《左传》、《战国策》、《史记》三部著作为主要依据,探讨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问题。一人物形象的建立,时间空间是首要条件,它构成了人物活动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舞台。《左传》属编年体史书,人物活动受时间的严格限制,虽然有些片断具有纪传体雏形,  相似文献   

18.
近八年来,《湘潭日报》先后成功推出30多位知名道德模范。这些"草根"道德模范由于生活在群众中,来源于群众,可亲可信可学,具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作者结合《湘潭日报》推介道德模范的做法就地市党报怎样恰到好处地发掘、推介道德模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空间在《左传》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具有重要意义,《左传》中的空间可以分为"国""郊""野""境"与礼仪中的"位"两个大类。越境与失位凸显了贵族人物违礼的一面,这一点或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汤姆·琼斯》中,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遵循了道德建构原则。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在简单介绍《汤姆·琼斯》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对小说的叙事情节和体现的道德观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插曲式描写、史诗式叙述、戏剧性巧合这三个叙事策略的运用角度对小说的道德建构过程展开了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小说叙事与道德建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