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天人合一”有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双重意义.儒家的“天人合一”,其主流精神是指建立在道德心性论基础上的主、客未分的“天人一体”,而非以自然为本和表现为主、客分立关系模式的“天人和谐”.它所体现的主要是一种道德性命之学,其旨趣在于为人的生命存在确立形而上的根据.“一体”论与“形而下”的“和谐”论不仅有着明显的区别,且其分野亦标示着能否对中国哲学基本特征和其表征的哲学理路作出正确的把握.以“天人和谐”释解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是对儒家“天人合一”观念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2.
“德”之本义表示为方向和行为。老子对“德”观的改造体现在思维层面,将“德”观转向为纯粹的道德性概念。庄子的“德”观是建立在前诸子时代“德”观和老子“德”观的基础上,其为道家“德”观的发展贡献了庄子式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3.
在老庄道家思想视野中,“以物观之”以道、物相互割裂为前提,是一种隔绝天地万物玄同关系、滞留于世界表相的思维方式;“以道观之”则以道、物融贯合一为基点,是一种提升到大道高度看待宇宙世界和天地万物的道性思维方式。“以道观之”思维方式从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本体与表相、人性与物性四个向度超越了“以物观之”思维方式,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哲学、美学、艺术、文学等学科领域思维方式的坚实思想基础,更将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哲学智慧资源。  相似文献   

4.
耿定向是晚明学界重要人物,学术上以“不容已”为核心建构“三关四证”心学体系,被黄宗羲称为“天台一派”。刘元卿学术上承继并发挥“三关四证”之说,确立“不容已之仁”的求仁之学,认为“仁”深根于人心之中不容思虑、自自然然存在。刘元卿秉承明后期的讲学之风,在讲学中宣传阳明心学与耿定向之学,将耿师之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甚至通过基层讲学,将“天台一派”的学术深植于西乡教育,成为“天台一派”事实上的中坚之一。  相似文献   

5.
道家保健体育的历史新使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道教以追求人的长生不死为终极目标,因此道教修炼体系极其重视对人体身心的保健作用。在当今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而带来的所谓“文明病”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在世界对“生命观”“健康观”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人们对东方重视人体精神与肉体的统一与和谐的保健思想与方法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赞扬。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完为指导思想的道教“性命双修”的核心,是强调对人体血肉之躯与精神意义两个方面均加以锻炼。道教极其丰富的保健锻炼方法,其根本特征是呼吸,意识及肢体运动的完美配合。统计资料证明,道教修炼对人体保健取得惊人的效果。笔者扼要地介绍了保健体育思想与方法的体系及效果,说明在大众保健体育热潮兴起的今天,时代赋予了道教保健体育光荣的历史新使命  相似文献   

6.
学校武术教育开始于中国话语体系濒危的近代,受西方体育外向追求的话语裹挟,学校武术武体分离并开启以“记”为标签的低效传承,导致学校武术主体异化的教育困局。从崇尚敏感的攻防技击、性命双修的功夫特性、万物一体的认知思维的角度,分析了武术“感”的文化基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为应对主体培育异化困局,新时代的中国学校武术教育要重新回归身体之“感”为逻辑的文化基因,在技术新身体、道德新身体、情感新身体生成之“感”中不断明朗身体意识,重构内在超越的主体培育话语体系,以知行合一的拳种锻炼实现“武以成人”,助力新时代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从“普遍生命”出发探讨生命哲学,建立了以生命为中心的审美价值本体论.在方东美的生命美学思想中,为了宇宙与人生、事实与价值达到统一状态.方东美从心性之学的进路深刻分析并继承与发展了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学说,从而建立了其生命美学思想中兼容“情”“理”的生命本体.  相似文献   

8.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料,认真进行一番爬梳、勾稽之考证工夫。元明之际至明清之际,全真诸派有“龙门律宗显明清”、“龙门岔派入武当”、“南无据北史无显”、“遇山分支扎江西”等兴起、开展之态势。陈致虚以及以后的“三丰派”、陆西星、王常月、伍守阳、刘一明诸全真高道通过探“性命之源”、揭“顺逆颠倒”之理,会通南北丹法,统一南北全真,实现了“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这一“长生久视”的立教宗旨。道教作为一种生命哲学,金元之后,全真丹道开拓的生命科学研究之路,正是儒佛二教之缺憾,也是长期被忽视的学问  相似文献   

9.
“天机”最初用于中国道家哲学,后被文艺家发挥。中国美学“天机”观经过历代文艺学家发展,可总结为本体、现象、作用三个角度,这恰好与佛教“体相用”思想相契合,“体”为艺术创作的本体,“相”为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用”为艺术作品的传“道”作用。艺术家与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对“道”体悟与交流,“天机”在艺术创作、艺术交流与个人体悟的过程中一以贯之。在“体相用”思想的视角下,中国古代美学“天机”观构建了一个以“道”为基础的艺术世界,其内在逻辑为“道”→“天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蕴含“天机”)→“天机”→“道”。  相似文献   

10.
“气”论是庄子解释生死的契机,庄子认为:死为“物化”,对人而言,生之忧苦,死生,“命”也,死生同状是人的本真存在。他主张“安其性命之情”,用旷达的态度来安顿“命”,最终达到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1.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为高校体育教育提供了新的视野,为相关理论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后现代主义注重“批判”与“否定”,强调“多元化”,主张“去中心”,促进“境遇化”,坚持“非理性”,从目的观、课程观、教学观、师生观的维度,对高校体育教学观进行哲学批判,并运用后现代主义哲学观对其重塑,丰富高校体育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丹道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瑰宝,是数千年来养生之士汲取道、释、儒、医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的一门融道学的宇宙观、人生哲学、人体观、修炼体验为一体的修身养性理论体系和行为模式。丹道养生是参天地、同日月、返自然、还本我、修性命的天人合一之道,它以系统完备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四人帮”的御用写作班子,打着“批儒评法”的旗号,连篇累牍地炮制黑文,为其主子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大造反革命舆论。当时在他们控制和操纵的一些刊物上,大肆宣扬黄老之学的所谓论文,就是一个典型。风靡一时的汉初黄老之学,源于先秦老子的道家。道家代表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炮制了一个以论“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他们认为“道”“为天下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足证“道”即是“无”;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则是消极、复古、倒退。这和黄老之学“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的主旨,可以说是没有本质的区别,二者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属于唯心主义学派。可是,代表新老资产阶级利益的“四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强调天道与人道的一体性,并致力于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这一观念在中国诗人孟浩然与俄罗斯诗人叶赛宁诗中均有体现。他们虽处于迥然不同的时空,却拥有息息相通的“天人”理念。基于此,论文将以孟浩然与叶赛宁诗歌创作为基础,结合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美学观点对两位诗人的“天人合一”观进行研究,在中俄异质文化背景下剖析二人诗学特色与哲理意蕴。  相似文献   

15.
人文学科的古典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性的人文学科有其对应的古典形态,古罗马“七艺”与先秦“六艺”即典型代表。迄今的有关理解存在着套用现代分工的专业-职业性与实用主义的技术功能观的误区,如将“七艺”之几何学与天文学纳入文理分科之理科、“六艺”之“射”当作狩猎军事训练、“数”当作计数算术。古典之艺实际是古代人性理想范型制约下的修行科目,无论自由之“七艺”或礼仪之“六艺”,均具有重大伦理教化性质。此种以人自身发展为目标的精神境界与身心一体的教育模式对现代性困境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受哲学家东浩纪的影响,日本批评家斋藤环在出版于2007年的《媒介不存在》中展开了对滥觞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传统亦即“加利福尼亚意识形态”或“内爆主义”的批判。斋藤环在对“延伸论”以及“地球村构想”的批判中建立起其“反内爆”“反媒介拜物教”的媒介观。不同于极力鼓吹媒介力量的、认定其形塑人类的论者,斋藤环援用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以论证“内爆”之不可能性,进而为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的媒介迷思祛魅。就斋藤环凭借对“听觉空间”“东洋哲学”之特权性的否定来反对学者神化媒介的观点而言,或可把他审慎的媒介观视作一种“否定神学”。  相似文献   

17.
王夫之童蒙教育思想的要点是:培养童蒙“善习”的德育观,“施之有序”的童蒙教学内容观,全面系统的童蒙教学原则观,导之以行的童蒙学习兴趣观。全方位审视王夫之的童蒙教育思想,吸取其精华,对指导今天的儿童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深观其意”说是苏轼诗歌鉴赏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充分认识文学品评、鉴赏之难的基础上提出了“深观其意”说,并在其具体的品诗实践中综合运用了多种具体的文学批评方法,越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寻象现意,以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从而达到深观其意的审美效果。他结合自身的创作实践,并以历史为参照,既注重文学外部因素,即作者、读者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对文学批评的重大影响,又不忽视对文本本身的研究。是人本主义批评方式与文本主义批评方式的有机结合,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新的教育体制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作为知识传授者的地位,树立新的教学观,对学生学法加以 优化指导,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公开发表“以美育代宗教”始于1916年江苏省教育会的演说,而非世人熟知的北京神州学会演讲。从媒介视角观之,“以美育代宗教”之说形成了从口语到印刷文献的媒介传播轨迹,并构建起民国时期以报刊媒介为主体的公共论辩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