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乡村治理能力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密切相关。在“三治融合”背景下,本文梳理“三治融合”的相关概念,从自治、法治、德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治理中应该坚持党的领导,进行多元治理、依法治村,创新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自治、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应当理解为一体两翼,自治是主要内容,法治是保障底线,德治是辅助工具。面对当前乡村治理的困境,乡村治理关键在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之路。  相似文献   

3.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顺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堡垒,是解决新时期农村突出矛盾的关键步骤,是农村治理现代化的加速引擎。桐乡经验启示我们,要积极发挥党组织的主导作用、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文化的调控作用,正确处理党组织、农民及农村文化与乡村治理的关系,从而逐步实现乡村善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九大对乡村社会矛盾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在于夯实农村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际关系复杂化程度加深,使乡村社会矛盾呈现不断增长趋势。要想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需创新乡村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积极扩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乡村矛盾调解过程中,增加农村社会矛盾调解成功率和有效性,实现“三治融合”下的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从自治、法治、德治和基础服务建设四个方面梳理了皖北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现状,得出结论,乡村治理成绩与问题并存。主要存在的问题:乡村基层人才匮乏,治理队伍有待加强建设;乡村法治意识较为淡薄,普法教育体系有待完善;乡村的成规旧习沿袭,德治建设任务艰巨。文章进一步借鉴了部分地区乡村基层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皖北地区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四项优化对策:优化人才留用机制,夯实自治基础;强化宣传教育,推进法治权威的树立;“重塑”村规民约,营造德治氛围;重视智治建设,更进一步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十九大明确提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石家庄市D镇为例,对其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方式进行梳理,并总结出目前治理中存在的党建引导效果欠佳、自治体系运转不畅、法治进程推动缓慢、德治建设面临挑战等问题。研究从制度、主体和治理环境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并查找原因,结合具体案例,总结出治理的优化路径。研究旨在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促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民众的价值取向和生活发生巨大转变,乡村社会的变革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对乡级治理现代化产生诉求。在此背景下,要突破乡村治理格局的困境,乡村“三治”协同机制已成为必然的选择。文章阐述了“三治”机制现存的不足与成因,从治理主体、基层干部、法治保障等角度出发,依据“三治”在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功能,将三者有机结合,从而发挥出组合的作用效果,对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之一,而“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治理有效”要求的重要方式。以社会资本理论为研究视角,结合中国乡村治理实践,提炼政党领导、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和关系网络的分析框架,立足鄂西W村“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地方实践,研究“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与未来路向:发现“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生成逻辑为乡村社会资本再造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条件,即基层党组织是“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的领导者,乡村社会信任、互惠规范、关系网络分别为“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生成提供基本前提、治理规则、厘定治理主体与治理内容。未来促进“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提质增效,需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与行动提升乡村社会信任,以产业发展为主要载体创建互惠规范,以产业发展为主要依托构建致密、健康的关系网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农村改进中倡导“富教合一”原则,在徐公桥乡村改进实验区围绕“富农”和“教农”两方面展开实践,既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的参与素质。“富教合一”原则为当下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启示:以教智农,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以教助农,提升农民素质能力;以教富农,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以教睦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那种统一的、规范的育人模式,而应构建“三育合一”的教学育人模式,即在教学中将育德、育人、育智三者相结合,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倡导的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一代新人。本文要阐述的“三育合一”教学法育人模式,是根据近年来职业教育实践与改革思想提出来的,而且经过初步论证认为,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多元式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实践中,为更有效地建设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彰显乡村治理体系的制度效用,促进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在进一步明确乡村治理体系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三治结合”的统一领导机制、学习教育宣传机制、主辅共治机制和协商协调机制等建设,积极增强乡村治理主体的主体性,从而实现“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历史性目标。  相似文献   

13.
建设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我党着眼于新时代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要求。"三治合一"乡村治理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能够更好更快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现阶段我国乡村治理有哪些突出问题和矛盾?自治、法治、德治如何协调和搭配?这些都是关系我国乡村长远发展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整合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并以台州市乡村治理模式为案例,寻找释困的路径,探讨科学有效的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一些学校相继建设了闭路电视系统、广播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等。这些相对独立的网络和系统,用起来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我校针对校园闭路电视系统、广播通讯系统、计算机网络有机整合的现实可行性以及构建的模式、整体功能的发挥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构建“三网合一”的学校数字网络模式的依据和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管理时代的到来,钻研经营之道,已成为任何一位致力于不断拓展事业的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在企业管理工作中有三个层面是非常显著的,即基层"治物",中层"治事",高层"治人"。当然,这三个层面也不是截然分开的,里边存在着交叉。"治物"、"治事"与"治人",是根据不同层面人员所肩负的不同职责和任务而有所侧重地提出来的。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不同的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快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校闹”本质上是严重扰乱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侵犯学校及师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将“校闹”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势在必行。从法理视角看,法律意识淡薄、学校安全法制保障不足、执法司法不严是“校闹”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此,在构建“校闹”治理法治化体系过程中,亟需重视法治宣教以提高法律意识;加快校园安全立法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成立家校纠纷调解委员会以丰富治理手段;严格执法、公正司法以筑牢法治防线。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很大,农村发展也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特点,乡村社会的治理方面也存在着治理能力弱化,组织凝聚力不强等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乡贤"作为乡村文明的守护者,在完善农村社会的治理以及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存在的农村人口大量外流、"新乡贤"培育制度缺失以及对"新乡贤"缺乏认同感等困境来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重塑农村的乡贤文化,改善乡村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状况,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8.
村级组织负责人“一肩挑”治理模式能够一定程度缓解村“两委”冲突与矛盾,但也具有局限性。通过调研发现这一治理模式存在“一肩挑”负责人能力不足、“两委”组织简单合并、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之间有张力、“一肩挑”制度化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需从主体、组织、价值、制度四个维度切入,选优配强“一肩挑”负责人,加强组织协同治理,维护村民共同利益,进一步完善“一肩挑”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9.
"双场融合",即学场和职场的融合统一。"三境合一",即仿境、情境和实境一体化育人。它是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高度契合的课程改革创新模式,与职业教育本质特色具有内在自洽性。"双场融合"的践行要做好学科知识向工作知识转化;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三境合一"的实践,要做好仿境育人、情境育人和实境育人课程实施工作。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正处在实施的交汇期和关键期,面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不确定性因素,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科学把握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事关民族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决策。本文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厘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关系,更好地推进两者的有效衔接,同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乡村振兴现实梗阻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期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的优化策略提供参考,为乡村振兴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