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人机协作技能是人类与机器(如各类机器人)协同工作的能力。掌握人机协作技能不仅能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增强职场中的竞争力和适应力。从高职院校人机协作技能的教学实践来看,存在理论与实践未能有效结合、教学项目缺少探索性等问题。高职院校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会计类专业特点,对人机协作技能教学进行研究,通过引入RPA技术,重新设计人机协作技能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策略,推动高职院校人机协作技能教学契合时代发展,提升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
刑事司法正经历深度智能化。人工智能辅助定罪办案系统加速迭进,冲击着传统定罪观念的知识禁区。传统定罪理论体系、本质特征、运行机制整体上遭遇挑战,由此孕育专属的人工智能辅助定罪司法知识体系、理论基础。人工智能辅助定罪由经实践检验的理性要素合成其制度本体,为量刑正义赋以新能。经由算法逻辑及其规则,形成科学的理论知识谱系与实践理性模型,并辅以完备的匹配、验证等运行机制,铸成人工智能辅助定罪系统的基本应用原理。人工智能辅助定罪不脱离传统理论。以司法大数据及其蕴含的“活着的”定罪逻辑为实践前提与参照,奠定辅助预测定罪功能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靠性。当前,针对认罪认罚案件的人工智能辅助(确认)定罪,迎来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与探索契机。  相似文献   

3.
人工智能技术在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司法裁判领域面临着“案多人少”的巨大压力,因此对于人工智能存在着效率和公平方面的迫切需求。但是,相较于人类法官而言,人工智能存在着算法歧视和算法黑箱、架空庭审、法律推理机械僵化、隔绝价值判断、威胁法官主体性尊严等潜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分别是:适度公开算法并允许司法人员参与设计过程、限定人工智能辅助审判技术的应用范围、限制人工智能的审理内容、明确人工智能的司法责任。我们必须要明白,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裁判领域只能居于辅助地位,法官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探索更加和谐的人机协同合作模式,使人工智能技术的有利影响得到最大化发挥。  相似文献   

4.
刑事审判工作和民事审判工作作为人民法院司法裁判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的审判活动,思维形式有其必然共同性,但是更有其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立法价值的不同、保护法益的差异以及司法引导所体现的社会效果方向不一致所导致的,更在不同领域的司法实践过程中被强化。希望在法院的审判工作中,可以促使两者融会贯通,互相借鉴,以期更好地做好审判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工智能(AI)在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潜在的技术风险和挑战也逐渐显现。文章深入探讨了AI目前在环境治理领域的应用,重点分析了AI在该领域的应用中显现出的算法缺陷和技术风险、数据偏差、辅助决策责任转嫁风险以及环境技术门槛降低带来的主体对立风险,并揭示了AI技术在环境法律监督中的限制和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重点提出了改进算法设计、增强AI系统的应急处理能力,减少数据偏差、提高数据质量,明确辅助决策的责任归属、提高决策透明度,增强算法透明度,完善法律框架和提高公众意识等优化AI应用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6.
AI技术在近几年取得了突破式的发展,鉴于AI技术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其开始被逐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来。IA 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教学划时代的改革。本文首先针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进行总结,并分析AI技术在初中英语 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智能媒介既是人际沟通的中介,又是人机传播的对话者。技术能动性与人类意向性融合催生出聊天机器人、智能音箱、数字人、AIGC等介于人与工具之间的新物种。智能体以传递指令、任务协作、提供社会支持等方式进入生活世界,扮演着信使、代理、伴侣等角色。这种人智协同的实践打破了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研究惯性,“(人—AI)—人”“人—界面—AI”“(人—AI)—世界”成为跨物种交往下的人机传播新模式。智能媒介使人与人、人与物的交互更加通畅,人类能感知到的世界范围也随之扩大,但我们也需警惕AI对人类意向性的控制以及人机传播对人类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从司法裁判这一诉讼实践的视角而言,裁判事实对于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及法律的权威性至关重要。在哲学视野中,怀疑获得客观知识的可能性,转用到法学上就是裁判事实真理性的发现似乎遥不可及,传统的司法裁判所认为的“真实可以被发现”被打上了问号。文章在梳理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基础上,在尊重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的前提下,基于民事诉讼的视角对影响裁判事实形成的各种制度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以还原裁判事实的形成过程,谋求对裁判事实基于审判需要的理性重构。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与大数据结合成为提高司法效率、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辅助。人工智能辅助量刑也存在诸多风险,如冲击法院或法官为主体的审判权、挑战正义价值的内涵、对边缘群体利益构成隐性歧视等。应捍卫法官在案件裁判中的主导权、嵌入人工纠偏案件机制,建立在线法律商谈平台,提升边缘群体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良性运行和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成式AI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新技术分支,在近20年的产业发展和布局中形成了九组应用类别。其中,ChatGPT作为人机对话模型的新兴产品,经历了跃迁式的技术迭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未来AI将如何辅助人类工作的讨论。基于“苏格拉底之问”和逻辑要素辨析可以发现,生成式AI的对话模型更多依赖于“指令”设置,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对话文体。凝聚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对话方式被改写为内部循环的数据流动。如何建构符合全人类利益的开放性系统正在成为保障人机协作安全性的共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其残疾辅助器具费的支付问题,由于在<工伤保险条例>中规定不明确,因而在司法实践中引起较大的争议,造成了司法实践的困惑,直接影响到工伤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保障工伤事故案件审判更好地实现法的宗旨,应对工伤职工残疾辅助器具费实行更合理的补偿救助,以期保护公民的更大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分析当前社会应用型创新人才需求背景下,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制图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究计算机三维设计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实践表明,计算机辅助技术与机械制图的融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质量提高,通过技能竞赛、产品设计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审判过程现代性的标准在于司法参与人司法权利的实现和审判活动的合理性与交往性。中国古代审判关注对司法参与人的基本权利的保障,忽视自主性权利的维护;强调审判中的说服教化和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自愿接受,但限制民间力量对审判活动的参与。当代中国应克服弱化司法权利保障、限制非官方主体审判参与等传统弊病,注重吸收古代司法注重拓宽司法官员的关注视野、提升裁判结论的合法性等有益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田雨 《鄂州大学学报》2023,(5):18-20+47
人工智能经过30多年的发展正在对各个行业的进步产生重要影响,司法裁判工作近年来也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使用而变得更为高效。当前,各级司法裁判机构正面临巨大的裁判压力,因此在司法裁判工作中推广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是化解当前裁判压力的重要举措。尽管如此,人工智能对司法裁判的辅助依然是有限的,不能无边界的应用于司法裁判中,因此,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中的应用还有待各方进行更深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般人格权理论源于司法裁判的实践.在立法上,即使出现保护一般个人利益的意图,但尚未有国家出现"一般人格权"这种表达.大陆法系国家发展出这一理论的具体过程,是一个在司法裁判中将法学学说与审判论证相结合的过程.就规则体系来说,一般人格权并非具体人格权的上位概念,也并不能局限于适用于案件的具体规范层面理解,而应该作为具有普世的法技术与法伦理价值的"框架性权利".基于这样的认识,该制度在我国的发展,也应该经历一个学说与司法实践互动发展的过程,贸然在立法中加以规定,未必能更好地保护一般人格利益,反而可能面对较大的制度试验风险.  相似文献   

16.
自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经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应用,并占据了主流地位,这对量刑建议的协商效率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对量刑建议的精准性要求越来越高。但办案机关的固有思维模式、办案方式、办案能力等方面并未能跟随新的形势和需求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法学工作者从本源上解决供需矛盾,特定类型认罪认罚案件智能量刑建议辅助系统的开发应用正是雪中送炭。审查起诉中排名前五的案件具有类型化、相对标准化、规模化的特性,加之预测量刑的特有属性,再辅之量刑规范化理论和大数据办案平台收集到的全流程、一致性数据所蕴藏的量刑建议规律和裁判经验,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智慧检务框架下特定类型认罪认罚案件智能量刑建议辅助系统的底层逻辑。特定类型认罪认罚案件智能量刑建议辅助系统定位于辅助角色,人工智能算法模型的判断、标准化的大数据分析报告、办案人员的理性分析三者相互印证,助力精准量刑建议和高效量刑协商。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人民法院的地位、作用和任务,提出了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司法理论和审判实践问题。作者认为:西部大开发的市场性决定了人民法院发挥司法保障作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西部大开发的长期性,决定了人民法院发挥司法保障作用的侧重性和多样性;西部大开发主体的平等性,决定了人民法院发挥司法保障作用的公正性和保护性;西部大开发中司法保障的优质高效性,决定了人民法院改进审判工作的开拓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8.
与工作世界具备动态适应关系是职业教育信息化与普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区别。人工智能正在重塑工作世界,职业教育信息化如何适应工作世界的变革,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是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亟需关注的重点问题。为此,该文基于历史视角及国际案例,论证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动态适应工作世界的变化。基于工作分析视角探析AI重塑工作世界,将呈现工作机器智能化、工作活动智慧化与工作关系协作化的变革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厘清职业教育信息化与工作世界变革特征的适应关系,即智能学习空间、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线协作学习项目,适应工作世界变革产生的人机协作技能、软技能、在线协作技能等的培养要求。遵循适应关系,应建设支持人机协作的智能学习空间;构建以人为中心、技术辅助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模拟真实工作的在线协作学习项目。  相似文献   

19.
媒体评价对于司法审判有着深远的社会价值,然而司法公正需要法官在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下作出裁判,现实中媒体评价对司法审判的影响因素分布在媒体、司法和民意三方面,我国需要尽快建立媒体评价与司法公正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争录  张博 《高教发展与评估》2023,(3):21-29+108+120
在AI赋能教师教育者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从同存走向共生。目前,人类教师教育者面临技术依赖及技术决定论困境,而AI教师教育者则不能与教育对象共情。针对这一现实问题,以共生为价值取向,有利于打破时空限制,开拓教师教育价值;规避伦理风险,建立互信机制;审视二者联袂,臻于诗意共生。以合智助力、协力推动和共情帮助等为实践路径,可以构建走向共生教师教育实践的新图景,助力人类教师教育者与AI教师教育者走向共生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