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纵观宋元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一个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知识分子阶层——封建文人士大夫参与了绘画活动,从而形成中国美术史所特有的现象,即“文人画”艺术及其理论的兴起。元代,是我国文人画发展的高峰时期,它使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到较高阶段。它之所以获得提高,在于画家的创作,都是从自然界的直接感受中获得了有用的题材。元代的山水画家,一方面师法造化,另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技法,研究各家的演变;由于各有不同的师承与传统的渊源,所以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风格,对以后的明清山水画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黄公望,王蒙,倪班,吴镇被…  相似文献   

2.
作为画家及绘画理论家的苏轼 ,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中国画的传神理论。儒道释思想影响着他的人格 ,豪放刚直的性格 ,是其人格的具体显示。性格的张扬对其绘画及绘画理论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豪放性格表现在书法、绘画上突出一个“神”和“意” ,提出了形神并重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有唐一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并互相影响,题画诗创作兴盛,爱好绘画艺术的诗人杜甫,被公认为唐代题画诗创作的“第一人”。从盛唐到中唐,政治与社会、文化都经历重大转折,绘画艺术精神也同步发生重大变革。杜甫身处这一时期,高度关注绘画,以“诗人之眼”赏画、论画,其题画诗体现诗、画会通的美学思想:以“神”“气”论画,追求“传神”,强调“立意”;以画“遣兴”,在题画诗中表达山水隐逸的趣味与立意。杜甫的绘画艺术理念,体现出诗歌思想的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绘画实践变革的动向。杜甫题画诗及其绘画观念入宋以后深得推崇,不仅影响了唐代画史的建构,也对“文人画”理念的生成与绘画创作实践作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印象主义画派在西方画坛的地位非常重要,它通过研究光色原理对画面的颜色进行变革,对色彩应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推翻了传统的棕褐色调,19世纪后期在法国成为画坛的主流。印象主义画家们使绘画变得自由,不拘泥于物像的形体结构,重视画家的主观感受,以绘画表现画家独特的情感。印象主义绘画在近代被一批思想先进的艺术家引进,导致中国绘画界重大变革,他们对外光及色彩的追求对我国现代派画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花鸟画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唐朝绘画题材从宏观的山水画进入微观的花鸟画,花鸟画独立成科,五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键阶段,被称为“黄家富贵,徐氏野逸”的黄筌和徐熙代表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宋朝设立画院,画家深入生活,高度的写生制作技巧,表现神妙富丽的图式,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灿烂的一页。元、明、清工笔画逐渐衰落,水墨文人画兴起,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新材料、新技法运用给工笔画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6.
倪瓒诗书画三绝,不仅是元代杰出的画家,还是一位绘画理论家,他的作品及绘画美学思想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誉最高,并且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同时又是总结了前代绘画美学思想的结晶。本文从布局、笔墨、独具特色的题画诗等方面赏析《渔庄秋霁图》的美学思想,深入分析师承传统和生活背景及道教、佛学及儒学对倪瓒的绘画风格和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纵观朱自清的文学生涯,他对新文学的通俗化问题一直给予足够的关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通俗化思想。朱自清相信文学通俗化的可行性,这种信仰源于他的文学观、人生观以及对俗情的深刻了解。他的文学通俗化思想立足于“俗不伤雅”前提下的“以雅就俗”,聚焦于信息、趣味、情感维度,具有起步早、注重自身修为、强调辩证思维和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对朱自清文学通俗化思想的梳理与呈现可以为其作品的后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境界说”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境界分为物境、意境、情境三种。在山水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三种境界的偏重不同,从重物境一意境一情境是一个动态流程。当今社会是重“情境”的时期,当代山水画家为表现“情境”在“图式”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扩展了山水画的审美领域,彰显出画家自我情境及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9.
形式精神论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它将我们熟悉的视觉世界用多种方式绘制出来,让人们面对它时,以非理性的情感和思维直接得到某种感受,这也是绘画艺术最有价值之处。然而,很长一段时间,不少画家们总是刻意地去挖掘绘画的“哲学深度”,而这也正是在扼杀着绘画艺术的本质。艺术的本质,就是形式  相似文献   

10.
艺术大师林风眠,毕生以“调和中西”为艺术导向,在绘画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不懈探索。从前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西方现代主义因素特别是“立体派”对他的影响,以及他自身通过结合民间美术得到的绘画形式的创新实践,而在后期的戏曲题材的作品中,他的绘画语言中对东方符号的尝试有了新的突破,他将自己具有鲜明中国人特质的东方情愫注入其中,东方符号生动了,而画家的绘画语言也在延续之中产生了流变。  相似文献   

11.
丁日昌同治七年在江苏巡抚任上禁书禁戏、查缴淫词唱本,并开列了禁毁书目。丁日昌对民间文艺特别是通俗戏曲撰演活动的偏见,源于他奉持的理学教化、崇正黜邪的思想;当时盛行的功过格思想影响及余治的劝善言论,对丁日昌禁毁淫词唱本给予了适时回应和有力俾助;而过分强调通俗文艺对末世时局之影响,则反映出清后期江南禁戏从劝善挽俗到崇正黜邪的地域性文化视野转向。  相似文献   

12.
丁海涵 《美育学刊》2022,13(1):52-60
张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京、沪、杭等地的重要画家,同时也是诸多艺术学校滥觞时期的中国画教授,其艺术经历在20世纪女性画家中,具有典型意义。考实其人生经历与艺术活动的基本史实,以此为基础展开对历史转折时期女性绘画发展与意义的探讨,且借此视角考察海上绘画的丰富面相与美术教育的历史境遇,可以为当代中国画创作提供可资参考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岭南地区进入小说家视野,在以岭南为背景、描写岭南习俗、反映明清岭南思想文化的岭南小说中,麻风病题材涌现。明清岭南小说中的麻风病有其独特的病因和病状,兼之“过癞”、毒蛇疗方等治疗习俗,体现出异乡人对岭南的奇异想象和对美好爱情向往的文学审美意蕴。同时,明清岭南小说中的麻风病书写还具有宣扬向善、劝贞奖节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全真道为主的新道教在金元明清的产生与传衍,无疑是中国道教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但因明清道书不全、传承法系不明、丹道入门不易,要想揭示出金元以后全真道真实的思想演变路向,就必须藉助史志、文集、类书、碑帖、笔记等史料,认真进行一番爬梳、勾稽之考证工夫。元明之际至明清之际,全真诸派有“龙门律宗显明清”、“龙门岔派入武当”、“南无据北史无显”、“遇山分支扎江西”等兴起、开展之态势。陈致虚以及以后的“三丰派”、陆西星、王常月、伍守阳、刘一明诸全真高道通过探“性命之源”、揭“顺逆颠倒”之理,会通南北丹法,统一南北全真,实现了“性命双修”、“形神俱妙”这一“长生久视”的立教宗旨。道教作为一种生命哲学,金元之后,全真丹道开拓的生命科学研究之路,正是儒佛二教之缺憾,也是长期被忽视的学问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放色彩,让色彩发挥其主观性和自律性,这是马蒂斯对现代艺术在色彩审美方面的重要贡献。通过融入世界诸多地区的视觉资源和艺术形式的实验,马蒂斯开创了光与色的全新领域,引导当时的西方艺术界进入“形式主义流派”的阶段,奠定了马蒂斯在印象派之后的大师地位。马蒂斯的绘画思想和风格充分展现在其经典美术作品《舞蹈》中,通过色彩、线条、构图上的探索创新,突破西方传统绘画的思维模式,将色彩作为绘画的核心要素加以实验和创造,利用线条、构图等方式,引导参与绘画情感的共建,革新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意识,并对当代艺术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试图从对明清、民国、建国到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至今4个阶段武术思想的变化过程及其文化生态成因的考察中,寻得历史对当下武术发展道路困境的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明清时期武术发展性继承了传统武术“侠义”“结社”的思想,民国时期发展性继承了传统军事武术思想,因而对当时的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武术自身也蓬勃发展。建国到改革开放前期,武术思想与传统相背离,传统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受到排挤,武术“现代化”全面铺开,武术发展一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武术在探索中发展,逐步认识到只有民族集体性的文化传统回归,才能为武术的核心价值观的回归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化是新时代党建的重要创新,要求基层党组织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恪守初心使命、以人民为中心、重视党史学习教育,这给高校基层党建带来了新的重要启示。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在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建设、强化理论武装、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明确实践指向,紧紧围绕理论强党,持续推进党性教育,建设有责任、有担当的干部队伍,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切实落地。  相似文献   

19.
“必须、够用”是教育部文件规定的高职高专基础理论课教学的衡定标准和指导原则。文章分析了这一思想内蕴的哲学内涵和建构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换,越来越成为高校“两课”教学改革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是关系到教学能否有效运行的重要问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活动为视角,提出“知、情、意”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