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感知力不足,对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学习不够、存在认知偏差,对西方外来文化的鉴别力不足和盲目认同,文化践行行为主动性和自觉性欠佳等,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新时代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高校必须要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征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书院制教育理念注重人文教育的回归和重塑,在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方面具有诸多优势。在书院制视域下,完善课程教育体系,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社区育人功能,融文化教育于社会实践,可以有效提升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时期之后,许多大学借助书院这一新型育人平台开展廉洁教育,取得一定成效,书院制育人具有"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的特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利用丽水地区丰富的地方廉政文化资源,在书院这一新型育人平台上,开展更加行之有效的廉洁教育。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思想政治教育美育价值的发现与渗透,有利于非遗之美实现传播与共享,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研究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非遗美育价值,需要思政教育工作者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为基础,发现非遗在思政教育中的丰富审美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发挥育人功能等美育价值。而通过非遗之美走进课堂、非遗之美融入活动、非遗之美结合科研等途径,非遗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以实现美育价值的渗透。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继承能够加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然而,多项“非遗”技艺面临着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才链“断档”等严峻挑战。如何突破困境,将非遗手工技艺有效传承迫在眉睫。“非遗”项目引入课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机融合,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加速了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5.
非遗守护不仅可以回归社会,回归社区,回归到校园,回归到课堂,还可以回归到家庭(公共耦合);"活态"研究与推行势在必行,实现审美切实的"日常化",雅俗共赏。项目通过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实践不断完善"实践传承+产品开发""非遗+文创"的模式体系,通过"耦合"形态来探索潮汕抽纱的活态传承与守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式,在非遗传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研究不断深入,地方高职院校担负着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传承非遗的重要使命。笔者针对地方高职院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实际,提出从校内的文化研究基地、课堂、校园特色文化活动、多种传播媒介、校企合作等方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通过多样的教育传承,拓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为保护、传承、发展、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创新创业教育是近年来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内容,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面临着课程不完善、导师指导不足等问题。但在书院制模式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具有政策导向性强、校友资源丰富、活动地点较近等优势。因此,在书院制模式下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可以从组织和体制建设、资金和场地支持、培训和指导机制、交流和激励制度等路径出发,培养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前期的孵化基地。  相似文献   

8.
当前国内高校实施的书院制改革是吸取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传统,借鉴欧美大学住宿学院做法,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所进行的育人模式探索。这一新模式虽然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多所高校的推崇,但由于改革刚刚开始,国内高校还未能抓住其精髓与本质,实施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然而星星之火已经点燃,只要时机成熟,必成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9.
郑州西亚斯学院住宿书院制模式下通识课程的建设,以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为牵引,从构建书院制模式下大学生领导力培育非形式素质主题教育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育人载体,打造育人工作品牌,将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形式,纳入书院主题教育通识课程认定专项(素质拓展)学分,取得了一定成效。从大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入手,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思想引领,凸显价值创造,深化“三全育人”改革,实现了书院制模式下(主题教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积极实践。  相似文献   

10.
高职教育中的通识教育与美育,在培养人的个性方面是一致的;同时美育的实践原则又与高职对学生掌握技能方面的要求是一致的。在高职通识教育中贯彻美育,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施。首先,把艺术教育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其次,让每位学生掌握一项艺术技能;最后,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艺术才能的天地。  相似文献   

11.
孙瑜 《美育学刊》2023,(4):56-61
西北工业大学举办的2023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研讨会,就美育视域下高校通识性戏剧教育的发展路径展开研讨。会议立足理论阐释,深入探索实践路径,详尽分析案例,并以西北工业大学原创校园话剧《大国之蓝》为例,探讨原创校园戏剧对高校美育的重要价值,为高等学校通识性戏剧教育工作夯实理论基础、提供参考方案、构建发展范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后现代主义给全世界带来了新的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它使人类重估世界的价值。书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在传播学术思想、普及礼乐教化、集聚民间智慧、引领文化潮流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大而深远的作用。在后现代主义思想盛行的背景下,我国传统书院教育精神在当代高等教育中仍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3.
在农职院美育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索耕读文化的有效渗透,促进耕读实践的系统开发,能借助耕读文化丰富美育课程资源和内容,提升美育课程教学指导的综合有效性,使农职院学生的美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有效培养。本文从农职院美育课程的改革创新入手,对耕读实践在美育课程中的实践应用进行了深度探究和系统分析,旨在促进美育课程的全面优化,切实提升耕读实践教学指导的综合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关于"人"的教育。在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和以文化人。将审美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资源挖掘不足、美育途径单一、美育环境欠佳的现状,高校辅导员应当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和阶段性,采用挖掘互联网美育资源、拓展大学生美育形式、并将"美"融入青年学子的生活圈和学习圈的策略,积极开展美育实践,促进青年学子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自觉追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大推进美育教育改革,强调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促进人格完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文化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笔者立意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地域性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激活校园艺术教育和文化活动活力;通过高校艺术教育,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进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傅谨 《美育学刊》2021,(2):7-12
美育全面进入公共教育领域,是中国当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跃迁,让教育的内涵远远超出了知识传播和技能传授的范畴。审美鉴赏和艺术实践是美育相辅相成又截然不同的两条途径,都应包括戏剧教育。戏剧教育侧重于培养合作精神、相互理解和自我控制,因而在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要。它主要不是为实现知识与技能传授的目标,尤其是戏曲教育,更应重在通过审美鉴赏实现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生态美育作为生态教育和美育活动的有机结合,开辟了"以美育人"的新境界,完成了传统美学教育的生态价值转向,表达了中国审美素养发展的当代诉求.开展生态美育,是建构正确的生态审美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大学生生态美育的现实困境,剖析其形成的原因,提出了大学生生态美育的实施路径:生态美育...  相似文献   

18.
“书院制”育人模式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一场深刻的综合性变革。随着“书院制”建设不断深化为学生社区,其概念界定、功能定位、治理体系模型、职能配置和运行机制建构等成为新的研究课题。通过对国内外推行书院制高校的剖析和现有有关书院制及学生社区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科研成果的研究,重点探讨学生社区功能定位、治理体系架构、管理单元职能配置、书院四级管理单位运行机理和学生社区内党团学等党群组织相互间的统筹协调机制等问题,旨在为书院制模式下学生社区治理体系建构和功能实现提出建议和对策,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路径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华美育精神,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及高职院校美育体系升级改造的需要,分析审美领域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美育的意义,总结出“课程美育以现实美育为核心、用审美观照内心、课程美育的同而不统”的三条原则。基于此,提出在审美领域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美育实施策略,即引导学生认识美育,构筑和谐审美观念;创设多元审美情境,营造不同审美氛围;纳入测评考试体系,贯穿课程教学始终;拓宽学生审美视野,从课堂教学延展到课外实践。实践证明,审美领域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美育能够加强学生敏锐的审美领悟,健全其高尚的审美情感,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河南高等美术教育事业迎来了一个重大的发展机会,又面临如何使自身办学更具实力和特色这一棘手问题。同时,河南丰厚且具地域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待挖掘、保护和开发,河南非遗资源背景下本土高校美术教育品牌的构建在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和非遗保护方面具有可行且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