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AS理论的商业模式创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商业模式系统具有复杂适应性特征,从CAS理论出发对商业模式创新动力机制、实现机制和保障机制进行研究,指出企业主体与主体、主体与环境间的主动适应性行为是创新的主要动力,商业模式创新可以通过企业内外各主体的协同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顺利实现需要转变企业组织学习方式、培养动态能力,实现利益共赢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2.
通过定量研究设计详细探讨了高管团队(TMT)管理协作、社会网络共同影响企业绩效的关联机制与边界条件.数据分析表明,知识转移与动态能力对社会网络-企业绩效关系有显著的中介影响,是社会网络-企业绩效作用关系传递的重要媒介因素;TMT管理协作对社会网络正向影响知识转移、资源整合与释放能力维度的作用关系有着显著的调节影响,是社会网络-企业绩效关联关系成立的重要边界条件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管理者进一步理解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企业化危为机的作用机制,提高企业应对动态复杂环境能力以及管理和组织能力,探讨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韧性的内在影响机制以及相关中介作用。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构建以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网络嵌入、创新能力和组织韧性为变量的理论模型,利用对长三角地区 362 家科技型企业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组织韧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够在遭遇危机后较快恢复至原有水平;(2)网络嵌入和创新能力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韧性分别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即企业能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开拓获取创新资源的渠道、提升创新意愿和能力,从而增强组织韧性;(3)网络嵌入和创新能力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和组织韧性具有显著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企业应摒弃传统的社会责任观,重视并积极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同时重视建立稳定密切的社会网络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科学学研究》2011,29(10):1557-1567
 在企业间知识水平动态互补性基础上,通过刻画合作伙伴选择、知识学习及创新机制,建立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演化模型。运用多智能仿真方法,研究创新网络的动态演化规律、集群创新潜力与网络演化的内在关系及网络位置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等。研究综合考虑了企业间各知识要素及综合知识的动态互补性。研究发现:动态演化过程中的创新网络具有显著的小世界性;企业知识水平和创新网络是协同演化的;随着集群创新潜力的增大,企业积极构建“远程”合作关系,网络稀疏性增强,企业间的重复合作次数及网络信息传播效率降低。企业应积极地与不同企业建立创新合作关系并增强局部企业间的合作紧密性,特别是在集群发展的早期阶段,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5.
余谦  刘嘉玲 《科学学研究》2018,36(5):946-954
本文将技术邻近性引入创新超网络的演化动态研究,基于专利技术结构给出了企业间技术邻近性的度量方法,分析了创新超网络的技术邻近择优连接机制与超度择优连接机制,并结合超边增长机制构建了技术邻近动态下的创新超网络演化模型。进一步,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对创新超网络的数值仿真和实证分析进行了比较研究。不同演化机制下的创新超网络演化动态仿真和新能源汽车创新超网络的实证数据比较结果表明:技术邻近择优连接和超度择优连接的共同作用导致企业创新超网络最终演化为具有无标度性和高集聚性特征的网络;技术邻近择优连接机制的作用越大,创新超网络内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越均衡;超度择优连接机制的作用越大,创新超网络的无标度性和小世界性越显著。  相似文献   

6.
盛亚  蒋旭弘 《科研管理》2020,41(8):160-170
企业作为社会创新三大主体(政府、社会、企业)之一,日益受到关注。但企业社会创新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关系却被研究者忽略,也造成了实际工作的举步维艰。本文首先阐明了基于权利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网络概念,进而构建了利益相关者网络视角的企业社会创新过程理论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密度、节点度和中心度的计算方法,对浙江九仓再生资源开发公司的垃圾回收社会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进行详细的案例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企业社会创新过程中,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权利诉求,由此形成的权利关系决定的网络密度、节点度、中心性也因不同阶段而演化,其中高管、政府和社区是主要利益相关者,股东、员工、客户、合作者、供应商也是不可或缺的利益相关者,他们在社会创新过程的四个阶段中因不同的权利关系而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创业能力不足是我国资源型区域产业转型的深层原因。积极推进资源型企业群落创业,提高创业扩散能力,是实现资源型群落产业转型的关键。基于资源型企业群落内在的知识网络、商业网络、社会网络的具体特点,深入分析了政府、市场、社会网络治理对于提高资源型企业群落创业绩效的适用范围,提出了建立政府、市场、社会网络治理相结合的动态相机综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流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最主要来源.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包括宏观动力机制和微观动力机制.宏观动力机制由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等组成,微观动力机制包括创新机制、人才引进和开发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自主创新动态管理机制.企业需要有效整合和运行自主创新微观动力机制,促进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企业集群的动态能力源于创新网络的知识积累与技术创新。社会资本能够促进集群中创新网络的形成,加快创新。科技园区是我国的高技术企业集群,由于社会资本缺乏,大多数园区未形成创新网络而难以产生集体效率,并且过于依赖外国技术。我国政府应通过制度创新创建社会资本、提高科技园区本土企业的技术能力,形成内部学习网络以产生动态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联盟的企业绿色战略导向与绿色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绿色环境战略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如何将环境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整合,通过绿色创新提升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家和战略管理学者们未来研究的重大课题.基于资源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构成的绿色价值网络;提出了绿色战略联盟与绿色创新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阐述了绿色创新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白鸥  魏江  斯碧霞 《科学学研究》2015,33(9):1432-1440
服务创新网络的特征例如人际网络性、高嵌入性知识占主导、缺乏正式制度等使得服务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非正式的关系治理机制。已有的研究更多地从关系的视角研究服务创新网络治理,无法捕捉服务创新网络复杂、动态的合作关系,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在服务创新情境中的共同作用以及新的变化。已有的网络治理研究对于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之间的关系存在不一致的结论。为了更好地解决理论冲突,本研究利用浙江省308家高技术服务企业合作创新活动的调查数据,考察契约治理机制和关系治理机制与知识获取、服务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关系治理有助于服务创新,知识获取是高技术服务企业利用关系治理机制实现服务创新的中介机制。在服务创新网络的情境下,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对于知识获取是两种不兼容的治理手段。契约治理会减弱关系治理对知识获取的促进效应。研究结论为高技术服务业的网络创新战略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政府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环境污染问题重视度和关注度的提高,如何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要面对的重要挑战。绿色创新是企业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平衡统一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以A股1261家制造业上市公司2017—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了高管团队非正式网络联结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并引入高管任务断裂带、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作为调节变量,进一步剖析了二者与高管团队非正式网络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高管团队非正式网络联结对企业绿色创新有积极促进作用,企业的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表现、任务断裂带正向调节高管团队非正式网络联结与绿色创新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团队非正式网络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情境机制,将绿色创新领域的研究从单一属性异质性和团队正式制度角度拓展至多属性下的非正式网络,并引入社会评价指标,为解释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3.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下,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成为大势所趋。合作创新网络中的多元化技术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关键外部资源,但关于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研究仍然缺乏,且现有研究往往忽略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不同组合对企业创新绩效可能产生的差异性影响。文章融合社会网络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依据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联合申请专利数据构建合作创新网络,采用面板数据随机效应负二项回归法,从个体网络视角分析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权变因素与内在机制,检验了一个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企业知识基础深度正向调节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而企业知识基础宽度的调节效应并不显著;企业知识基础深度对创新网络技术多元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调节通过吸收能力的中介实现。研究结论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发展经历了起步、激荡与调整以及深化发展3个阶段。从协商民主视野反思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导控缺少宏观规划;二是目标单一、功利色彩严重;三是机构条块分隔、内部协调困难;四是社会配套措施跟进缓慢。创新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机制,需要科学的宏观规划统领全局,追求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建立多元有效的导控主体机制,建设立体性的社会配套跟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正式及非正式网络耦合视角,研究创新网络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以华为创新网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案例多阶段的分析过程,研究关系治理机制对网络成员适应性行为的影响机理,建构相应的理论模型。研究结论表明:关系扩散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静态适应性行为,不利于动态适应性行为和临界适应性行为;关系平衡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临界适应性行为,不利于静态适应性行为和动态适应性行为;关系聚合机制有利于网络成员的动态适应性行为,不利于静态适应性行为和临界适应性行为。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构建弹性创新合作关系,为企业应对非连续性技术变革提供一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后发企业自主构建生产网络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网络构建是一个渐进过程,企业在特定时期能吸引到的合作对象和网络控制力不同,因此在网络节点识别和选择上需要权衡其质量与可控性;对于网络连接方式的选择来说,发展中国家企业倾向于采用股权方式获取资源,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与执行成本上升,而且过度层级治理方式与企业组织网络化和弹性化要求不一致,从而参股和非股权也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建立自主网络连接方式的重要手段;对于网络的协调与控制来说,网络构建者应该提高股权式内部网络节点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利用利益和信任机制作用引导和控制非股权式外部节点。  相似文献   

17.
绿色消费通过消费对生产的倒逼机制,将环境保护需求和资源节约纳入消费者日常行为,是世界各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绿色消费依赖于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联合作用。通过分析绿色消费已有研究,明确消费者、企业、政府等利益相关方推动绿色消费的角色及其影响因素,消费者是绿色消费的执行者和最终落脚点,受到环保意识、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因而推进绿色教育、营造环境保护社会氛围有助于促进消费者的绿色消费;企业绿色消费体现在整个绿色供应链,经济效益为核心目标,受到绿色消费产品倒逼机制影响,因而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兼顾绿色产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绿色生产;政府是各国绿色消费的主要推动者,通过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引导绿色消费,同时通过政府绿色采购实践绿色消费,因而需要持续完善政策规范工具,创新市场经济机制,规范政府绿色采购行为。在推进绿色消费过程中,在国家、区域尺度,需要各利益相关方联合作用,建立绿色生产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综合保障体系。此外,在绿色消费研究方面,模拟和问卷调查表现出切合性和适用性,访谈作为有益补充也被研究者使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并购成为企业快速获取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鉴于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尚未达成一致的认识,本文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和Tobit经济计量模型,对国内医药上市公司2015-2017年的并购创新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技术并购与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吸收能力对并购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吸收能力在技术并购和创新绩效间起中介作用;动态能力正向调节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动态能力正向调节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在通过技术并购提升创新绩效时,还需要注重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动态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对企业家社会网络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路径"黑箱"至今尚缺乏探讨。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双元性创新等研究,以151位高技术民营企业家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双元性创新在企业家社会网络和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家社会网络对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正效应;存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两种中介机制;企业家社会网络的广泛性、达高性和关系强度主要通过利用式创新机制影响技术创新绩效,而异质性和广泛性则主要通过探索式创新机制影响技术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0.
彭本红  冯良清 《科技与管理》2011,13(1):29-33,45
信任机制是模块化生产网络顺利运作的保障。研究了信任在模块化生产网络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的3种主要角色。构建了模块集成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博弈模型,并建立了基于声誉的动态激励模型。结果表明:模块化生产网络的信任机制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博弈问题,信任博弈具有帕累托改进性质的分配规则;声誉成为成员合作的一个有效激励,而动态激励机制注意到了模块供应商基于长期合作的声誉维护,起到了增强激励效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