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持续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推动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的扣合点。打造提升两化融合背景下的工业管理基础能力,是企业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从产品与服务、基础设施与资源、生产与运作、经营与管理和战略与组织5个关键维度22个重要方面构建企业工业管理基础能力评价框架,并给出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基于6万余家工业企业评估数据,系统分析我国企业工业管理基础能力和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并针对企业未来两化融合发展的主要路径与方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入融合将对制造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将全面提升制造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营管理水平,基于信息技术的制造数字化革命和分布式能源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将带来分布式、社会化、网络化的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形成分散、开放、合作的社会商业架构和商业模式,重塑全球产业组织体系和产业分工格局。在两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信息化改造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全流程、通过服务化将经营重心向产业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推动制造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是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创新环境管理的全新视角提出区域创新过程中的创新环境管理要素,创新环境管理过程及创新环境管理理论框架,最后将创新环境管理理论框架应用在国际通讯信息技术创新园(CIIIC)创新环境管理中。  相似文献   

4.
目前,对我国的企业来说,受到新时期、新形势以及新环境的影响,发展中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新时期,企业如果要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取得胜利,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创新,只有突出企业自身发展特色,才能真正的获得一定的市场优势。本文阐述了企业经济管理与经济管理创新的涵义,通过分析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所应考虑的几个因素,提出了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主要措施,旨在为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文旅融合是我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选择,文旅融合对旅游类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既懂文化又懂旅游的高职人才是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当前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人才面临的新要求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和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探索构建能够适应文旅融合趋势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中关村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联盟(原两化融合服务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系统所原所长兼信息化所所长周剑,长期从事企业信息化管理、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数字经济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牵头形成了一套信息时代...  相似文献   

7.
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设计了适合流程制造业、离散制造业、混合制造业、采矿业、电力等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设计的8套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基本适用于所有的工业企业。然后应用这些评估体系对全国5万多家工业企业开展两化融合评估诊断,总结分析了中国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和主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工业企业推进两化融合的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各个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了实现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意义,应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提倡"互联网+"的有效应用,实现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与进步,积极践行"互联网+"的理念,对于企业发展的发展而言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福利。为此,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创新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9.
管理理论的发展使管理的道德属性得以回归,给管理思想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本文从熵定律出发,应用系统论和耗散结构理论,探讨了企业管理就是追求熵减,因此需创建一种熵减机制——序化结构对管理理论进行创新。管理与伦理的结合是管理理论创新的现实要求,而道德序化则是管理理论创新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不连续性变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企业创新中十分重要,相关研究也很丰富。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概念的各种内涵进行梳理与总结,从破坏性对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不连续性影响进行解释,紧紧抓住破坏性创新使供需各方产生“失效”的内涵特性来重新对破坏性创新进行界定和分类。进一步,基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失效”内容,系统梳理了破坏性创新的促进和制约因素,分析各类因素在破坏性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布。然后,针对破坏性创新实现机制分散化的研究现状,从破坏性创新内涵出发,将实现路径归为供给方不连续—需求方连续、供给方不连续—需求方不连续和供给方连续—需求方不连续3类,并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路径选择和不同路径实施过程的具体思路。最后,尝试构建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框架,并提出若干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杜昊 《现代情报》2015,35(2):18-22
目前,我国"两化"融合指标体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对其指标的探讨上,理论支撑明显不足。因此,"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是"两化"融合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需求分析、功能定位和理论依据3个方面来探讨,这3个方面理论也决定着"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的目标、方向和基础,对建立更加完善的"两化"融合测度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对数字经济背景下管理会计工作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新能源汽车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源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是传统管理理论中的经典理论。文章将这些理论融合到信息企业的具体管理活动中,并有所创新,形成信息企业的科学管理模式,同时提出了信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些具体管理手段。  相似文献   

14.
公共图书馆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迎来服务创新发展的新契机.国外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分为"由外而内"式和"由内而外"式.国内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模式主要分为深耕馆内服务型和拓宽馆外联通型.经过总结分析,国内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处于发展初期且不平衡阶段,主要面临旅游文化信息资源建设欠缺和文创工作有待深化发展问题.由此得出,公共图书馆文旅融合服务创新发展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扎实深化发展服务内容和因馆制宜、制定科学的文旅融合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高超 《未来与发展》2007,28(3):34-37
知识资本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一种极高的生产力,它能为企业创造超额垄断利润,但企业知祝资本的转移和增值具有较高的外部性,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目前,企业在运用知识资本时面临诸如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低、知识资本的共享和评价困难、知识系统的失效等一系列问题。运用知识解决的企业运作模式.采用知识管理的市场化策略、系统化策略、社会化策略,建立知识型的企业组织结构、文化诱导模式和企业知识资产的自身保护体系,调整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企业就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提高知识资本的利用效率。实现在知识资本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以FDI集群化发展为背景,以本土企业为研究对象,将网络嵌入、知识获取、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深入研究网络嵌入影响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本土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嵌入有效利用FDI集群化过程中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而提高创新绩效,而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在这一影响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以此为基础,为本土企业通过网络嵌入获取FDI的知识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首先分析企业集团与单个企业在开展两化融合评估中的主要区别,提出集团型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框架;其中,在对集团型企业管控要素、管控类型进行梳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集团管控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并在中央企业两化融合评估中进行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以系统论为视角,解析两化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构建煤炭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隶属度的AHP-FCE评价法,对煤炭行业2008-2014年两化融合发展进行考察和测度,对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价,挖掘发展能力与水平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为行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9.
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的科研管理知识协同框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科研领域的管理分散和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分析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动向和发展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必要性,在探讨了知识协同内涵与相关特征之后,深入研究知识协同的主要内容和相关要素,并以此梳理了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概念框架、要素框架和层次关系框架,以期勾画出科研管理知识协同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20.
胡林瑶 《未来与发展》2020,(10):32-41+10
两化融合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路径,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驱动力量,高技术产业是创新的重要领域,研究两化融合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创新具有阶段性特点,将产业创新活动分为研发创新阶段和成果市场化阶段。文章基于2011—201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研究两化融合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绩效的直接作用机制和中介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两化融合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绩效的总体弹性均为正且弹性趋势均为"倒U型";两化融合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较低水平的创新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两化融合对市场化创新绩效的影响来源于研发阶段创新绩效的完全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