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高华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4):138-146
民国时期来到内地的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任职于留藏学法团、汉藏教理院的汉传佛教界人士积极倡导内地显教与西藏密教的融合。虽然藏传佛教界和汉传佛教界的“显密融会”观存在着某些差异,但有着促进汉藏文化平等交流、完成中国佛教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等共同的基本价值诉求。这些思想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汉藏关系的改善、边疆治理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冒端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8(6):53-54
学校的英语教育应适应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英语教学应本着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语言技能同等必要的基本点,培养语言学习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4.
Kumanga Chanduni Andrahennadi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 & Design Education》2019,38(4):887-901
While the interconnected and technological natur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n bring about many positive global connections, the importance of prioritis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er world’ of designers is receiving less attention; similarly, time for contemplation, reflection and stillness is becoming scarcer. This article discusses mindfulness training from the Buddhist perspective, and how it can act as a pathway to personal introspection and as a supportive method for mental illnesse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design education, it discusses a novel framework, Mindfulness‐Based Design Practice (MBDP), and how it can potentially offer opportunities for design students to foster positive mind qualities such as mindfulness, compassion, resilience, and recognising the true nature of phenomena for becoming more ethical designer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look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the significant lack of contemplative mindfulness‐based methods within the higher design education sector and the increasing mental health crisis within that sector. Thus, the primary concern of the MBDP is to advance both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ontemporary designer’s mind. Referring to the mind of the designer as the ‘inner designer’, this article forms an unfolding dialogue of the novel framework MBDP in support of mindful learning within twenty‐first‐century desig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5.
通过从佛法的戒、定、慧三个层面对于佛化电影的分析以及《青蛇》和《白蛇传说》两部佛化电影的对比,提出佛化电影的成就高低取决于其对佛法内核的理解与表现.指出在当代文化激荡的背景下,要弘扬传统文化就得学习、吸收文化精华并与时代要求及表现手段结合. 相似文献
6.
当前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需要把美育融入德育。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使学生获得思想濡染和人格塑造。美育融入德育,要使学生由“技巧人”转变为“审美人”,由“感性人”转变为“理性人”,由“庸俗人”转变为“高雅人”。 相似文献
7.
严耀中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6(2):107-113
众多的居士是中国佛教的基础,以居士身份学习研究的律学,且称为居士戒律学。虽然小乘律学一般被视为教内秘学,但在“方便”的前提下,这条禁令对中国士大夫而言,形同虚设,熟悉戒律,甚至以律学见长的居士,历代都有。士大夫们对戒律的钻研,及由此形成的思想见解,也是中国戒律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居士律学的发展,说明佛教毕竟是社会中的宗教,佛教内部的戒律必然会跟其外部社会的各种约束规范千丝万缕地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并促使着对方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情感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秋颖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1):42-44
分析了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古代教育家孔子情感教育思想的特点、功能、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将情感教育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点,并就情感教育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和具体实施提出了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0.
陈阳全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3(1):101-104
本文试图揭示我国传统小说脍炙人口,走俏文化市场的一个原因——佛道文化孕育了我国传统小说的人物崇高美、情节圆融美、环境奇幻美,也同时造就了以佛道混合的文化积淀为基础的艺术欣赏心理。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不囿于工具理性概念的教育都很关注个体的道德之维。情感的生长是个体道德形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历来受到中西方思想家的共同关注。由于哲学上对情感的解释不能达成一致,情感与情感教育的边界不很清晰。文学与艺术代表着人类的感性能力,它们在道德情感的养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沈江龙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1):20-2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应从创设育人环境、解决实际问题、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等几方面着手,真正做贫困生的知心朋友,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从思想上脱贫。 相似文献
13.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三部曲之一,不仅反映了儒道两家思想,同时也反映了释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从林语堂对中国三大哲学思想的理锯、释家思想在《京华烟云》中人物安身上的体现两个方面来印证这一观点,也借此消除认为《京华烟云》仅反映儒道思想的误锯。 相似文献
14.
方立天先生在多种场合提到了佛教文化内涵。先生认为,佛教文化内涵包括信仰、哲学理念、伦理道德、文学艺术、民风习俗等五个方面。以因果报应思想为例,对先生佛教文化内涵的解释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有宗教便有宗教教育,研究宗教教育是全面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的关键。南诏后期废道立佛,大理国以佛治国一脉相承,“释儒”阶层的出现,标志着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其教育形式是以寺院为学校、僧侣为教师、佛儒经典为课本。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君权佛授来巩固王权、教化百姓、统一思想。佛教教育是形成大理白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大理白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郭绍林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3):68-71
隋唐佛教长足发展 ,除社会原因外 ,也与佛教教育密切相关。佛教教育的原则和手段有五点 :其一 ,区别对象 ,因材施教 ;其二 ,有的放矢 ,对症下药 ;其三 ,利用教具 ,直观形象 ;其四 ,启发思维 ,由近及远 ;其五 ,形式多样 ,喜闻乐见。中国教育史之类的著述对佛教教育例不提及一字 ,这不利于认识佛教教育的历史地位和吸收其中有益成份。剔除佛教教育的宗教目的 ,其原则和作法对于今天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魏常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3):47-50
江南佛教在中国佛教向海外弘传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最显和最典型的即是江南佛教对日本佛教的影响。日本佛教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三个时期里,日本佛教宗派的形成、教理教义的变革、新宗派的兴起等都与江南佛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新课程历史教育情感目标的基本要素 ,相互递进 ,呈现出情感发展不同的水平层次 ,形成了历史情感教育的完整过程。同时 ,又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历史新课程目标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三者相互对应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 ,互为前提 ,从而构成了历史新课程完整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9.
20.
缀合敦煌文献中的6个卷子,可以完整展现《佛法东流传》的原貌。从内容来看,《佛法东流传》与智昇《续集古今佛道论衡》基本吻合;但从文章内部透露的相关信息推断,两书不可能出自智昇之手,而很可能源自释法琳《释老宗源》。《释老宗源》因收录了《汉法本内传》被“禁断”传播。智昇以续补《集古今佛道论衡》的名义,将《释老宗源》中的佛教部分辑录出,以《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之名顺利入藏。至于敦煌本《佛法东流传》,早在《续集古今佛道论衡》成书之前就以单本形式流传于世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