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专题/专刊出版成为期刊主要策略的背景下,专题/专刊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效果。【方法】以《热带地理》为例,采用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对比专题/专刊文章与自由来稿的被引频次和下载量,分析2014—2019年专题/专刊的实际效果。【结果】(1)专题/专刊出版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外部声誉和影响力,有助于期刊获得国内评价体系的认可和国外数据库的收录。(2)总体而言,专题/专刊文章的被引频次略高于自由来稿,但两者差异并不明显。(3)专题/专刊文章下载量占期刊文章总下载量的63.6%,远高于自由来稿,可见专题/专刊能够引起广大作者、读者的关注,可显著地扩大学术传播范围。(4)专题/专刊的时效性、发表相似主题内容的间隔时间、命名的特色化、作者群体的覆盖面、文章数量、文章第一作者的职称和学历、宣传力度等是专题/专刊出版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策划出版专题/专刊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外部声誉和影响力,但并非所有专题/专刊都能取得显著效果。除了做好内容之外,期刊应高度重视专题/专刊的宣传推广和知识服务。同时,必须强化期刊品牌建设,为期刊赢得优质人才,从而助力专题/专刊策划。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统计了地震行业两种多次出版专辑的科技期刊《国际地震动态》和《地震地质》从2004到2012年期间各期内容在中国知网上的平均篇均被引频次和平均篇均下载量;给出了这两个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从曲线中分析了出版专辑的利与弊。认为出版专辑有时正面影响很大,但多数时候影响不明显。其中时效性、首发性和专辑质量是影响这两个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现状及出路   总被引:46,自引:15,他引:4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出版的期刊引文报告(JCR)2000版报道的定量数据,从全球的视角,对涉及59个国家和地区近6000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的总体分布,国别分布,学科分布进行了比较分析。三种分布均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对JCR的部分抽样期刊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期刊进行了引文峰值年的统计,发现引文峰值年为1年的中国期刊大大多于国外期刊,并对这一异常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影响子和被引频次的引文基础,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在微观层次上应用的局限性,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与期刊质量的因果关系以及定量评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高被引论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万方全文数据库的"引文查询"功能,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8~2009年的全部论文进行了被引统计。结果显示:该刊共发表论文3637篇,被引率为62.4%;20.4%的论文产生了71.8%的被引频次;前40篇高被引论文选题主要集中在期刊评价和期刊管理研究方面,其中发表3篇以上的高被引作者有任胜利、金碧辉和刘振兴等;引证文献除自身外,相关度较高的是《编辑学报》和《现代情报》;前40篇高被引论文几乎每年都在被引用,平均被引高峰期出现在论文发表后的2~5年间,其主题主要集中在"科技期刊"的"期刊评价"和"期刊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湖泊科学》的影响力和质量,本文利用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对《湖泊科学》1992~2011年被引频次位于前10位的高被引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文献类型来看,10大高被引论文主要以综述(5篇)、研究性论文(4篇)为主;从研究内容来看,10大高被引论文集中在人工湿地、底泥疏竣、面源污染等学科热点领域.本研究可为未来期刊选题、组稿、约稿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1~2003年被引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的数据,对《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发表的论文在2001~2003年被CJFD来源期刊引用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作简要的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科技期刊研究》所载918篇论文被引用了2787次,篇均被引次数为3.04,单篇被引最高次数33次。3年的影响因子分别为1.152、1.103和1.097。该期刊已成为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期刊出版事业研究领域重要的信息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利用CNKI的<中国引文数据库>,对<现代情报>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的载文、引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就该刊被引、作者被引频次等情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用网络统计数字阐述<现代情报>作为核心期刊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地位和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以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为研究对象,对其2006~2010年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及2009~2010年Web即年下载率和总下载量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只有快速增强其期刊的科技实力,向专业性方向发展,提高期刊显示度,实现期刊出版的网络化,才能提高水利工程类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9.
以JCR中2013年影响因子排名前20的经济类期刊2000-2014年共15221篇论文为样本,在比较了各种估计模型后选用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了作者数量、参考文献数量、论文长度、是否基金资助、期刊影响因子、发表年份、研究方向等因素对论文被引频次的影响,结果发现上述因素整体上对论文被引频次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作者数量、参考文献数量、论文长度、是否基金资助、期刊影响因子与被引频次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发表年份与被引频次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不同研究方向论文的被引频次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本文认为被引频次是一个有偏的科研质量评估工具。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调查医学科技期刊虚拟专题开展的经验,探索医学科技期刊虚拟专题的优化策略。【方法】收集和深入分析《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和《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虚拟专题相关数据,分析虚拟专题研究和应用现状以及实施路径。从虚拟专题的时效性、选题、版权、发布形式、虚拟学术社区以及读者需求等6个方面进行归纳,并通过对作者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作者对虚拟专题的认知,传播虚拟专题的信息,提升期刊和虚拟专题的关注度。【结果】医学科技期刊虚拟专题的优化策略总结为:注意时效,参考学科被引半衰期;整体规划,多类别选题;注意版权,签署授权书;立体传播,多重维度发布;吸引读者,衍生虚拟学术社区;问卷调查,分析需求导向。根据作者问卷调查结果,55.97%的被调查者关注过两种样本期刊的虚拟专题,85.54%的被调查者同意论文选入虚拟专题,76.10%愿意针对自己论文开展线上或线下讲座。79.31%的被调查者对刊物“非常满意”,20.69%“比较满意”。【结论】医学科技期刊应该以读者阅读视角为导向,将科技论文组合成多种模式、多元化传播的虚拟专题,可扩大科研信息共享范围、加快信息传播速度,对于期刊发展有重要推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质量特刊对提升英文科技期刊内容质量与影响力的作用,探寻通过组织特刊提升期刊质量与知名度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方法】 基于《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5年来特刊组织的实践,分析特刊在提升学术质量和期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贡献,以及特刊组稿的方式、经验与启示。【结果】 期刊组织高质量特刊不仅能够吸引高质量稿件,增强期刊国际影响力,还能挖掘和发现期刊所需人才,向世界展示中国学者的学术水平,“讲好中国故事”,为期刊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结论】 英文科技期刊应抓住发展机遇,着力组织高质量特刊,逐步提升内容质量与影响力,打造中国科技期刊品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异地终审会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效果。【方法】 2015年4-6月,在总结《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8年来异地终审会效果的基础上,通过查阅既往文献,比较异地终审会与本地终审会的差异,以及异地终审会在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及影响力方面的优势。【结果】与本地终审会相比,异地终审会专家学科知识涵盖更全面,可减小审稿的地域局限性;减轻本地编委终审压力,调动异地编委审稿积极性;更加强了编辑部与编委的沟通和联系;扩大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高了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结论】异地终审会可以达到提高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内容质量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国内期刊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以《中国肿瘤临床》为例,介绍其立足学科建设、发挥学会优势、加强优秀选题与组稿等一系列举措,总结经验与体会。【结果】《中国肿瘤临床》的内容质量与学术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分别于2013年与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资助。【结论】内容质量是期刊发展的基石与核心,科技期刊应积极研究与开拓,调动一切有利资源,打造学术精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hinese Medical Journal,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通讯类文章的差异,为优化国内医学期刊通讯类栏目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Web of Science数据库和《期刊引证报告》,比较2015—2016年CMJ与国外三大医学期刊通讯类文章的载文情况,分析2017年排名前10位高被引文章的特点。【结果】 CMJ通讯类文章刊载量、比例、被引频次和引用率均明显偏低;同时,对学科研究热点追踪程度低,从而导致被关注程度较低。【结论】 国内医学期刊对通讯类文章重视程度不高,所发表的通讯类文章影响力较低。应重视通讯类栏目建设,及时把握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社会热点,刊发高影响力通讯类文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材料冶金领域国际一流期刊Acta Materialia的办刊策略,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以Acta Materialia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查阅和数据库统计,分析了Acta Materialia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学术威望的原因,总结其办刊特色和运行机制,得出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JMST)的办刊实践中。【结果】 坚持办刊特色和内容高质量的方针、全球化的办刊视野和编辑出版分离的办刊模式是Acta Materialia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将其运行机制应用到JMST的办刊实践中,编辑出版分离、缩短稿件发表周期、提高编辑队伍素质和建立国际专业的编辑体系等措施能够显著提高JMST的办刊能力和期刊影响力。【结论】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将国外优秀期刊的成功办刊模式和经验应用到办刊实践中,可以显著提升我国科技期刊对优质稿件的吸引力,从而提高期刊影响力,打造国际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我国医学期刊在富媒体数字内容开发方面的有效路径。【方法】 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医学会杂志》《英国医学期刊》四大医学期刊网站富媒体数字内容为主要调研对象,结合国内医学期刊现状以及笔者所在编辑部实践情况,分析探讨我国医学期刊富媒体数字内容开发现状。【结果】 随着数字化出版革命的不断演进,富媒体内容已经成为四大医学期刊数字内容增值服务的重要部分,具有如下特点:均较早地引入专家视频、音频访谈内容;越来越多的文章以富媒体形态出版;对期刊学术资源进行二次加工,推出多种交互式产品;出现视频形态的“文章”;信息图得到广泛应用;部分资源通过付费订阅等方式开辟新的营收途径。国内医学期刊数字化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富媒体内容开发能力薄弱,应当从加强集约化经营、重视专门人才的引进以及培养、充分发掘自身特色资源等方向入手,增强富媒体内容的开发能力。【结论】 国内医学期刊应当学习借鉴四大医学期刊在富媒体内容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提高富媒体内容开发能力,更好地促进学术影响力的提升,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行业期刊提升选题策划质量的途径。【方法】 结合《中国环境管理》的实践探索,对行业期刊快速积累选题资源的途径进行了梳理。【结果】 行业期刊应尽可能发挥选题的集聚效应、注重时效性和可读性。《中国环境管理》的稿件质量有较大改善,同时行业影响力逐步提升。【结论】 提升选题策划质量是塑造行业期刊品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以及《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刊文的差异,探索我国医学期刊的发展途径。【方法】 基于科睿唯安数据库,比较2014—2016年CMJ与三大医学期刊载文情况,分析期刊载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作者来源分布情况。【结果】 CMJ的即年指标与被引半衰期都与三大医学期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CMJ本国作者载文的比例明显偏高,整体引用率较低,载文国外作者大部分源于亚洲国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结论】 CMJ国内论文总量很大,但影响力不高。需要积极与国外出版商合作,加大吸引国际稿源的力度,在提高期刊国外稿件刊登比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外稿件的质量,真正实现期刊关注程度的国际化,使CMJ真正成为引领国内英文期刊迈向国际化品牌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针对《分析测试学报》稿源不足的现象,探索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方法】 统计《分析测试学报》近6年的投稿数量,分析投稿量的逐年变化趋势和稿源流失原因,从期刊建设角度提出解决方法。【结果】 结合期刊的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效地解决稿源不足的难题。【结论】 加强组稿约稿、提高装帧设计质量、注重期刊宣传和善用激励措施是期刊应对稿源不足困境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considers the use of the h-index as a measure of a journal’s research quality and contribution. We study a sample of 455 journals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all of which are included in the ISI Web of Science (WoS) and the Association of Business School’s peer review journal ranking list. The h-index is compared with both the traditional impact factors, and with the peer review judgements. We also consider two sources of citation data – the WoS itself and Google Scholar. 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the h-index is preferable to the impact factor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especially the selective coverage of the impact factor and the fact that it disadvantages journals that publish many papers. Google Scholar is also preferred to WoS as a data source. However, the paper notes that it is not sufficient to use any single metric to properly evaluate research achiev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