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阿男 《历史教学(高校版)》2021,(7):24-27
对统编教材进行合理的、充分的文本解读是施教统编教材的基础.文本解读的对象主要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解读内容主要包括文本表述的"内涵与外延"和文本内在的"逻辑关系";解读途径可以从解读课程标准、每课具体内容、单元导言、课标题关系、课标题、各个目标题的表述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入手寻求突破.本文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为... 相似文献
2.
随着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保证教学质量又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与挑战。文章作者以《中外历史纲要(上)》"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课为例,通过教学主题的选择、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对这一课内容进行逻辑顺序的重新整合,以优化知识的组织结构,期望打造高效高质量的历史课程。 相似文献
3.
4.
周美闪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2,(20):80-82
<正>在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进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课程标准已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重要依据,但课标要求比较笼统,教材中每一节课的内容又很多,知识体量大,课时相对不足。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哪些内容需要课堂上一起探究,哪些内容需要指导学生课下完成,就成为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1]单元主题引领下的深度学习强调从宏观出发,注重不同时段内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深加工”,提炼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引领课时教学立意与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持续性评价的作业布置等。为此,笔者以《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的教学设计为例, 相似文献
6.
郁晓琼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4):63-66
<正>在与许多同仁交流中,大家普遍认为统编教科书内容繁多不好处理,教学中学生接受受限。如何删繁就简、提升教学效果是大家一直在践行、努力的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历史学术型课堂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师生利用学术资源,围绕课题,"依托史料来确认发生在过去的各种现象、事件,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对史实的说明解释、概括评价,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历史认识,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的新型课堂模式。[1]历史解释素养是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本文以《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为例,依托学术资源,运用唯物史观,巧设问题链,厘清历史脉络;返回历史现场,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意识地提出理性而系统的历史解释。 相似文献
8.
9.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4,(11)
教学《窗》,从看窗开始,以破窗结束,循序渐进地将课堂引向了深处。首先,立足情节与主题,渐入《窗》的世界;其次,沿着写法与人物,深入作者内心;最后,尝试破坏与质疑,生成新境界。没有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入,就没有最后一个环节的精彩。学生在阅读中审视,在审视中提出批判性结论,确确实实地走进了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10.
毛咏敏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5):52-54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武装暴动”一课内容选自江西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试用)《红色文化》初中版第一单元,主要讲述在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这块红土地领导发动的起义和暴动,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及在江西省建立的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展现了江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设计思路统编版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从属于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经济特区建立、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从大单元视角来看,本单元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之路。前一课介绍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过程,“对外开放”一课实质上是这一体制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2.
13.
高浩明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4,(11)
教学《窗》,从“看窗”开始,以“破窗”结束,循序渐进地将课堂引向了深处。首先,立足情节与主题,渐入《窗》的世界;其次,沿着写法与人物,深入作者内心;最后,尝试破坏与质疑,生成新境界。没有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入,就没有最后一个环节的精彩。学生在阅读中审视,在审视中提出批判性结论,确确实实地“走”进了文本深处。 相似文献
14.
15.
张学兵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3,(1):47-49
用自己的课堂启动力、推进力、探究力、感染力讲清一些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思想的本质,是对青年教师的一个挑战,也是每个青年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马克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9):54-57
【教学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视频,通过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场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学思路:关于本课,实验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2011年版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为:“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7.
从几则课例看“问题教学”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8)
一、"问题"的提出"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说过: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 相似文献
18.
晚清时期诗、文、小说三界都爆发了革命,古典文学所崇尚的圆熟简练、静穆悠远等文风迅速为一种激越亢奋、铺张扬厉的文风所取代。这是时代冲击下人的心性结构改变后呈现出来的结果,在清末影响巨大的曾国藩和李鸿章可作为考察这种变化的原点。曾可作为传统主静和希圣希贤文化的末代绝响,而李则代表着一种与道德脱离的功利主义政治文化的先兆,曾、李之别从深层而言,代表的是价值观念的位移和人生境界的改变。士人知识阶层心态的转变、体验结构的变化,与近代文学、文化的转型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满灌"是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主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过去的教育体制中曾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传统的"大满灌"教学方式已广受诟病,尤其对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20.
李金焕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1996,(9)
《最后一课》的教学刚刚结束,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作为表现法国人民爱国思想的两个人物形象,深深地印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李老师随着上课铃声的尾音问:“《最后一课》哪些人物刻画得好?哪些地方描写得好?”“韩麦尔先生的神情、语言、动作写得好。”“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写得好。”李老师见同学们对答如流,满以为他们联系课文进行读写训练的时机已成熟,就兴致勃勃地说:“那么,让我们模仿《最后一课》描写一个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