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文本时略读一遍就可以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但当文章一旦作为教学文本即将应用于教学时,教师的阅读要求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读懂的层面上,而应读透、读深,领悟其深层次的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对文本进行多角度的深入解读。  相似文献   

2.
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是读者个体的再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具有的潜在性与多元性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但片面强调“多元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致使语文教学走向盲目化、浅薄化,既不能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尊重作者,精研文本,读懂本意,是多元解读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应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赏读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孙建锋 《教育文汇》2014,(22):24-25
读懂教材文本是教学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读懂教材文本的方法很多,我的做法是先“走进去”,再“跳出来”。“走进去”,即反复地读文本,读懂它写什么;“跳出来”,即再三揣摩,读懂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前者旨在把握内容,后者重在习得写法。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浅阅读化”“主体失衡”“泛概念化”“泛语文化”等问题,急需改变文本阅读的对话方式,树立文拳阅读的主体观念。倡导学生“裸眼读书”,引导学生参读和倾听文本,从而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文本中学会欣赏,在创造文本中学会创造,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  相似文献   

5.
“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毫无办法。”于永正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读懂教材的重要性。读懂。读不懂,是相对而言的。相对于以“非线性思维”与文本对话,倘若教师仅仅只能以“线性思维”与文本对话.“对话”的不到位、不全面、不深刻,甚至不能从本质上真正读懂文本,便会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6.
应对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读懂”文本是首要一环。许多备考的同学都为“读不懂”文本感到困惑,往往缺乏自信。其实这里有个“读懂”的尺度问题。有的同学把这个尺度定得太高了,以为非完全读懂不足以作答。我们大可不必作茧自缚,文言文的阕读文本只要能大致读懂就可以了。  相似文献   

7.
刘晓华 《学语文》2009,(1):32-33
刘心武在《百家讲谈》时说:“《红楼梦》不能随随便便地读,要慢慢地咀嚼,要读小味来”,由“咀嚼”而“读出味来”可谓一语道破文学文本解读的奥义。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也同样如此,不能光把文本当成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来使用,而更应当把文本当作传播美的载体、鉴赏艺术的媒介,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碰撞,感受出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心灵震撼,从而达到喜欢阅读自觉阅读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文本解读”是阅读主体通过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的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任何教育都要忠实于文本。”对文本意义的生成与创造不能把他当作用具,也不能不着边际地任意创造,只能忠实于文本而阐发。如何深刻地臻美地去解读文本呢?  相似文献   

9.
阅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是读者个体的再创作过程.文本本身具有的潜在性与多元性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化阅读.但片面强调"多元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致使语文教学走向盲目化、浅薄化,既不能全面落实语文教学的目标,也不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尊重作者,精研文本,读懂本意,是多元解读的前提与基础.同时教师应对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赏读和深入的思考,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关注终身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杨伶 《教书育人》2009,(10):52-53
语言文字之基本功能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也就意味着读懂作者说话的本意是阅读最基本的要求。离开这个基础,其他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但是,仪定位于读懂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读透。语文敦学巾教师对文本的预解读以及带领学生共同解读,是语文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点。预解读的深度、广度和对文本潜在的准确度,往往影响着师生共同解读的生成。  相似文献   

11.
很多人只强调教师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而没有强调让学生走进教材、读懂文本,特别是数学课本,学生更是很少去读。 “读”数学不是一种形式,应该通过“读”数学逐步引领学生走进数学文本,体味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严谨性、语言的简洁美、应用的广泛性……,进而促成学生对数学的深入理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小学青年教师》2006年第4期刊登了国家级骨干教师、河南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武凤霞老师《检阅》一课的课堂实录和教后感,分别题为《每个人都是高贵的存在》和《艰难的突围(》以下简称《每》文、《艰》文)。在佩服武老师解读文本之深和引导艺术之高之余,一个强烈的疑惑油然而生,久久不能释怀,道来与武老师商榷:面对作为阅读教学第一资源和主要凭借的文本,我们到底应该选择怎样的解读姿态?“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跪在文本面前去学习。”武老师在教后感《艰》文中感叹。言下之意除“跪读”外,我们应有另一种姿态:跳出文本“俯读”。《艰》文还告…  相似文献   

13.
顾随先生说:“读文学作品不能只是字句内有东西,须字句外有东西.”①伟大诗人的作品其实存在两个文本:语言书写的文本,诗人行为历史构成的文本.两个文本互为解说,互为佐证.在阅读语言文本时,我们常借助作者的生平资料去解读作品字句外的意义,是为“知人论世”.  相似文献   

14.
追求阅读的增值效应,是阅读教学的高效思路。增值阅读需要走进文本又不囿于文本,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读“宽”文本、读“深”文本、读“新”文本,使阅读变得饱满、充实、深邃、灵活。  相似文献   

15.
学生阅读现代文时感到难以读懂文意和把握内涵。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恰当的阅读方法。笔者多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总结出用“四读法”能更好地解读和走进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结合人教版九(下)语文《那树》一课,谈谈具体的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6.
诗歌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中的一大难点,也是考试失分点。问题出在不能透彻理解诗句的内容,更谈不到运用储备的诗歌阅读技巧去判断做答。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如何读懂诗句入手,以考场实战应用为目的,化诗歌阅读为“一读”、“二断”、“三玩味”三个层面去鉴赏诗歌,以期迅速掌握诗歌内容,很好做答,以提高阅读成绩。  相似文献   

17.
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解读一篇文章的基本思路,也是最有效的阅读途径之一.欲动阅读之全身,必先牵文本之一发.这"一发"是什么.是文限,是阅读文本的最佳切入点.有人说,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在较短的时间内能迅速地把一本书读薄了,把一篇文章读短了."先牵一发"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吃透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文本主要内容,把文本读短至一段话、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这样,在课堂上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整合文本之主旨,把握文本最具核心价值的信息.由此可见.牵住了一发,就为深入解读文本之全身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找到了进入阅读最高境界的捷径.  相似文献   

18.
一、以"读者"的视角解读文本,告诉了我们什么1.初读文本,要反复去读,读懂文本的字词句、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初读时要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准每个字音,读懂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进而把其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夹竹桃》(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叶影参差"一词中,"参差"两个字都是多音字,"叶影参差"是说叶子在  相似文献   

19.
<正>对很多高中学生来说,高考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是很有难度的。很多学生表示,初读后往往一头雾水。至于答题,学生则无奈地说,很多时候是靠运气去蒙。要解决论述类文本阅读很有难度这一问题,我认为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读,二是做。读指的是读文章,做指的是做题。读是基础、前提,只要读懂了,做对的机率就增加了。当然,做也是有技巧的,读懂并不能完全保障做对题,但是做对的可能性一定会大大增加。在此先讲讲读。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活动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场面热闹的背后,“语文教学迷失本位”的问题日渐严重。追根溯源,作为教学筹备阶段的文本解读出现偏差:误读、偏读,不可避免地起了“帮凶”的作用,直接助长了“非语文化”,甚至“去语文化”流弊的肆虐、蔓延。本文旨在通过独立文本的解读和教学策略的研讨,阐述如何变“思想性解读”为“文学审美性解读”,以期实现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本位,追寻学科特色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