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从1997年开始订阅《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到现在,我也算是《中语参》的老读者了;2007年第11期,我的一篇文章在《中语参》发表,我也是它的一位老作者了。但是,真正走进《中语参》,还得从“四方杯”算起。一、缘起“四方杯”2013年,第七届“四方杯”全国优秀语文教师选拔大赛在无锡市举办,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是协办单位。当时,我作为锡山区的中学语文教研员,从7月份就开始和《中语参》编辑部的老师联系、筹划,  相似文献   

2.
<正>最近整理物品,在放置证书的盒子里,发现了一张印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题头的信纸,是一份约稿函,大致内容是想让我作《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的封面人物,时间是1995年12月15日。近日,恰好万利兄向我约《中语参》五十周年刊庆的稿子,于是,我与《中语参》的交谊便一幕幕地在脑海浮现。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是《中语参》创刊五十周年,是我作为《中语参》读者三十周年,是我作为《中语参》作者二十周年。承蒙厚爱,《中语参》共刊用了我三十多篇文章。我是在《中语参》陪伴下成长起来的语文人,我愿意将一些非典型语文体会与同人分享。一、永远的读者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工作时,高中教材增加了一些革命领袖的文章,增加了新中国成立后文革前的一些文章,如《雨中登泰山》《猎户》等。  相似文献   

4.
贵在能指津又实用——我心目中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云南云县一中董佐我接触的语文类刊物有十多种,其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是我接触得最多、也是我最喜爱的期刊之一。我觉得《中语参》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这主要是指她所开设...  相似文献   

5.
生命的祥云     
<正>身为语文教师,总会选择自己心仪的专业期刊作为精神的栖居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和我几乎同龄,相遇不论早晚,关键是我在最好的年华里遇见了她,安顿了我惶惑不安的灵魂,成就了一段佳话。激荡岁月五十年,《中语参》教研的星火燎原,布满中国大地,语文人的文化自信、教研自信一路高歌猛进;革故鼎新五十年,语参人殚精竭虑,只为助力更多草根教师在教研上“日日新,又日新”。  相似文献   

6.
<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创刊五十周年,这既是《中语参》之喜,也是中国语文之幸。五十年来,它为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以独树一帜的办刊理念,成为语文期刊界一支令人瞩目的生力军,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一路走来,它迈着坚实的步伐走进读者,走向成熟,走向辉煌,是语文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此可贺可庆之际,我谨向《中语参》全体编辑老师表示最真诚的祝福和最热烈的祝贺!  相似文献   

7.
<正>在2017年第12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上,我发表了《回顾·断想·管见——批判性思维一年专栏组稿的回顾与断想》一文。这一年,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旬)主持“学术领跑”栏目,推荐了近三十篇关于批判性思维与思辨读写的文章,其中我撰写的有五篇。在文章开头,我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8.
<正>一《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向来被中学语文教师称为“四大名刊”。我与四大名刊都有着深厚的情缘,但结缘的方式各不相同。与《语文教学通讯》的朋友熟悉,  相似文献   

9.
<正>不知不觉工作近二十年了,但我觉得自己并没有陷入职业倦怠,而是愈发热衷于研究课堂教学与撰写教研论文,这一切都要从我与《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政参》)的美丽邂逅开始说起。[注:若无特别说明,文中提到的2011年后的论文均发表在《中政参》(中旬)上]相识——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2001年,我在参加工作的同时订阅了《中政参》,开始了我与《中政参》的亲密接触。每每翻开《中政参》,流连于震撼心灵的《卷首语藏》、聚焦热点的《前  相似文献   

10.
记得大学毕业我的老师为我送行时赠我的一句话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研。”我铭记心间。从教学的第一天起,我就立志在教学中教研,以教研促教学。有心栽花花更美。十余年来,我在省内外刊物发了几十篇文章,获得几次论文奖,现在成为重庆市中语研究会最年轻的理事。作为青年教师,从事教研工作,也真可谓“十年辛苦不寻常”:为了使同龄的同仁们在教研中少走弯路,挤时间撰文谈一谈雏鹰起飞——青年教师教研的起步问题。一、尽快建立“飞机型知识结构”。林明榕同志在《创造型人才的飞机型知识结构》(见《祝您成才》1980年11—12月合刊)一文中介绍的“飞机型知识结构”,同样适合从事语文教研的同仁。请看下图: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80年代,我刚参加工作时,手拿语文课本不知所措,到处找参考资料,想学会怎样教语文。老前辈说,你找参考?咱西北有专业杂志啊,就叫《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在学校阅览室,我看到了《中语参》,一翻开就有“同道”之感。你看这位王廉官老师教《菜园小记》,就会“沿乐寻趣,拎出主旨”。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从西北偏远小城走上讲台,三十多岁被引进到长三角;从薄弱学校起步,到任职于江南百年名校;从普通教师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并非哪一所大学培养了我,亦非某位名人提携了我,客观地讲,是语文教学期刊培养了我,尤其是根植于西北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语参》),对于我这位从西北走出来的语文教师的意义是非凡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通讯》 (以下简称“《语通》” )是全国办刊最早、最有影响的语文刊物之一。“锐意革新,不断进取,稳中求变,切合实际”是《语通》一贯坚持的办刊原则和方针。 1978年 10月在连云港召开的江苏省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听了李春芳先生介绍《语通》的办刊宗旨和原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语通》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此以后,我从未间断订阅《语通》。可以说,所有的电视连续剧不连续看,惟独《语通》连续阅读 22年之久。常常静坐书房,久久面对着《语通》,《语通》就是我惟一的一道风景线。 22年来,《语通》在办…  相似文献   

14.
十年,在历史长河里是“短”不足道的。然而,《YT》的十年却给全国万千的中语教师带来了多少美好的教学生活享受! 我最喜爱读的是《YT》独创的、也是全国语文刊物中,“只此一家”的两个栏目:一是“封面人物”,一是“农村中语教改专页”。打从1981年第四期起,当“绿衣使者”把《YT》递到我手中,我就爱上了这个栏目。每次,我先端详一会儿封面人物的形象,暗自赞叹,续而迫不及待地翻阅着,从中贪婪地吸取着丰富的营养。到1987年第8—9期止,已经是第60次了。这60位封面人物,恰好组成了4个梯队:老一辈语文教改专家叶苍岑、段力佩、段力夫,还有退而不休的张  相似文献   

15.
笔自1995年第一篇投稿被采用后,十年来,坚持笔耕,小有收获,曾在《语天地》《语教学之友》等刊物上发表教研论70多篇。回首十年笔耕之路,苦中有乐,体会颇深。  相似文献   

16.
在省中语会的一次作文研讨会上 ,新乡十中姜东瑞的发言给我很深印象。 1 991年 8月推荐她在全省 1 0 0个义务教育示范乡教师培训会上研究课。同年全省中青年语文教师教改评比决赛 ,她荣获初中组唯一的特等奖。 1 992年她在省中语年会作课 ,我负责指导并评讲。同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名师授课录》 ,因她职称为一级 ,算不上“名师” ,文稿被退回。我写信力争 ,预言她将来会是“名师” ,后该书破格收入了她的教学实录。 1 994年推荐她为《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 ,并亲自撰写长文介绍她的教学业绩。近几年她先后被评为特级教师、省优秀专…  相似文献   

17.
<正>很久之前就看见《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在征集读者与《中化参》的故事,我犹豫了很久,迟迟没有动笔。我不知如何用略显苍白的文字来描述自己和《中化参》之间的故事,我和《中化参》之间的感情,有初识时的热烈辛辣,有相伴时的醇香绵长,像一杯久酿的酒,如何将之一点一滴地诉诸笔尖文字?我们的故事很长,听我慢慢跟你讲。  相似文献   

18.
<正>一、初遇,完成角色蜕变第一次看到《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参》)是2010年,在高中化学老师的办公室。那个时候的自己并没有想到,她将成为我以后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有属于自己的第一本《中化参》是2012年,那个时候作为一个入校半年的免费师范生,自己迫切地想完成从一名学生到预备教师的角色转变,但却又不知从何做起,就在茫然无措的时候,突然想起了老师桌头的那本《中化参》。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也不会网购,在东北的冬天里磕磕绊绊走了近半个小时才找到中国邮政,订阅了一年的《中化参》。  相似文献   

19.
<正>从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开始至今,我连续四十年一直订阅《中化参》,我家的书架上整齐地放置着许多年的《中化参》。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工作、学习中一直有《中化参》相伴,可以说《中化参》已融入我的心灵家园。一、早年,我只是关注《中化参》中部分专栏1981年我从浙江师范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浙江磐安县玉山中学(当时还属于东阳县,叫做东阳县玉山中学)任教,学校条件很差,师资力量薄弱,  相似文献   

20.
冯永 《小学语文》2009,(4):51-52
《草船借箭》一课让我足足等了十年,终于拿到了参加全国小语会赛课的人场券,假期中翻看一尺多高的教学设计稿件,看着每一次红笔圈画的改动,回想起备这节课时研磨文本的经历,心中感慨万千,现从这节课的三次大的改动来简单谈一谈磨课的经历与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