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把课程思政与德育实践一体化育人模式作为重点工作,发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构建全学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文章从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的内涵、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一般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对课程思政理念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进行了阐述与探讨,以期为化学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挖掘高中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并以2019年出版的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第二册第八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探索“课程思政”与高中化学教学融合的切入点,以期为“课程思政”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融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融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课程思政与课程贯通融合问题,提出了教师施政与学生悟政、践政深度融合的全程育人模式.基于此育人模式,研究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融入PBL的必要性、基于PBL的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措施及实践探索.在基于PBL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过程中,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思政意识;通过教学翻转,引导完善学生思政问题,通过学生践行思政,有效洞悉学生思想深处的思维和意识等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实施路径,实现教师施政、学生悟政及践行思政三位一体,实现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贯通融合.  相似文献   

4.
基于化学史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中,以“合成氨”化学史为例,从合成氨的提出、合成氨的实验室研究、合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合成氨的未来四个方面入手,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旨在充分发挥高中化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达成思政目标。综合运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为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落实课程思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思政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基于二者的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精神引领作用,全面增强思政课程的全方位育人效果,使协同育人效能得到明显的提升。以大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为切入点,探究了专业教育中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构和实施情况,力求通过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促进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效能的提升,保障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高中化学课程的核心素养聚焦在“立德树人”上。如何利用课本内的思政元素助力化学学科育人吸引了化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目光。以“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通过融合思政元素于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养成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思维,实现育人育才相统一。  相似文献   

7.
高校国防教育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三全育人",转变思路在宏观上进行大思政教育,开启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的要求。基于此,高校要打造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教育共同体,聚焦课程思政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多元融合育人理念、全面构建高校国防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新体系。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如何,关键在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显性与隐性教学的有效融合.课程阐释和分析了高师专普通话课程思政中显性与隐性教学的内涵以及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显性与隐性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希冀能够提升高师专普通话课程思政育人成效,实现高师专普通话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将传道授业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并对思政育人目标、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进行提升,是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也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基于课程特色,就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设定、教学及考核方法进行探讨。研究成果可为类似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设定、教学方法确立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职“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思政教学可遵循“校企合作育人、理实一体育人、课程思政育人”的专业特点,结合“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要求,实施基于金融新业态的“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模式,“以岗制导、以课育人、以赛促学、以证验课”,实现顶层框架设计融入思政元素、多维施教渗透思政元素、全过程育人贯穿思政元素和“岗课赛证”结合体现思政元素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教师要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开展多维度教学,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将课堂延伸,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企业育人作用,以全面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1.
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是高等数学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深挖高等数学课程思政目前存在的痛点问题,秉承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支点、以课堂教学和育人成效为落脚点的理念,通过改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提高其课程思政能力;通过多学科交叉联动,积极探索课程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实现“课程教学”向“课程育人”转变,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重要举措,各大高校都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着课程思政的探索实施活动,怎样融合专业课与课程思政,达到隐性教育的目标则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基础会计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嵌性,探究了基础会计课程与课程思政具体的融合路径,通过将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与思政目标结合,“内嵌”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搭建基础会计课程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3.
《鸡西大学学报》2022,(1):37-42
开展以“思政育人”为目标的课程建设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探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具体实施路径。一是完善机制,各级分工协作,确保全员参与课程思政;二是通过课前研讨、课中融入、课后监督等措施确保课程思政融入高等数学教学环节的全过程;三是充分整合资源,使高等数学课程与第二课堂融合、与新媒体工具融合并完善评价体系,实现课程思政的全方位渗透。  相似文献   

14.
创新研究生课程的思政育人途径,将思政育人融入学科基础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文章以硕士研究生学科基础课程《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为个案进行研究,构建了课程与思政的融合框架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并开展了为期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最终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个案的教学实践成效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课程与思政相融合整体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理想与师德精神塑造能力、科学思维与科研方法知识、科研能力与创新素养,但是在思政育人达成度上仍存在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5.
<正>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为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实现思政教育全覆盖,我国在思政课程基础上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旨在通过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拓展思政教育场域,提升立德树人成效。“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回答了“怎样培养人”之问,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由刘莉莉主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课程思政研究与改革实践》一书,  相似文献   

16.
金属连接方法课程基于融合智能连接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焊接仿真模拟训练、思政育人的建设理念,实施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训练、智能制造能力提升的新工科建设,课程分模块化处理,优化思政案例教学,以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有机结合。通过课程过程性考核、对标OBE理念和学生志愿服务情况进行教学反馈,不断优化课程建设。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是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基础,以高职机械类专业为例分析了高职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提出高职坚持顶层设计“三全育人”机制,合理配置“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制定专业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课课程思政;搭建专业与思政贯通的教育平台,强化专业课思政师资队伍的建设,形成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相互融合的育人机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8.
杨婧  宋青  洪林 《河南教育》2023,(9):32-34
如何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是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保障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增强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需要正视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有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中思政元素的“匹配度”,发挥好课程思政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前,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存在“知难而退”“生拉硬扯”“人为分化”等问题,可以尝试基于“四维融合”提升课程思政元素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9.
李华 《学苑教育》2024,(5):70-72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高中物理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融合,有利于开发物理课程的育人价值,为推进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开启全新的育人模式,就要建设物理课程完善新体系。课程思政强调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知识育人和思想政治理论育人的双重作用,文章在分析高中物理实施课程思政重要性的同时,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协同育人的理念出发,从物理教材中深度挖掘思政素材,有效培养学生的思政意识,以此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杨苏  余洪红 《海外英语》2023,(23):157-160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成为实现大学英语教学育人目标的前提。在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线上学习环境的特点,将课程思政学习内容和任务进行有效融合贯穿单元教学,成为研究重点。在基于U校园教学平台的思政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在任务的布置分配、线上完成和线下总结的各个阶段参与指导和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交流,才能真正落实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