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历经了千百年的发展和演化,构成了多元文化为代表的艺术形式,包含了国画、书法、篆刻、剪纸以及地方艺术等多样文化,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文化传递价值。在“双减”背景下,设计体验性强、覆盖面广的传统文化小学美术课程活动,能够丰富美术教学的内涵,让学生在认识“传统美”、感受“传统美”、习得“传统美”的过程中,促进美术素养的提升。文章聚焦校本研究的金陵砖文化,通过介绍金陵砖文化的内涵,分析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意义,探讨传统艺术在美术课堂中的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濮阳麦秆画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素静空灵、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在当今国内外文化交融而又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濮阳麦秆画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当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及审美需求,丰富创作题材,提升工艺水平,拓展表现形式;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要结合旅游提高效益,依托高校培养人才,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水平,振兴濮阳麦秆画传统工艺,进一步扩大濮阳麦杆画的文化名片效应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双减”目标之下,民族地区小学课后服务有了新发展,服务内容得以丰富,服务时长有所延伸。通过对“双减”政策下民族地区课后拓展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课后服务模式单一、缺乏民族特色、教师资源短缺。以“双减”政策为依托,探究青海民族地区小学课后兴趣拓展服务改革的对策和方案,以期为这些地区的课后服务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河湟“花儿”具有较高的生态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由于河湟“花儿”艺术依然保持着古朴原始的风貌,从中体现了青海各民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征和审美情趣;从文化学角度看,河湟“花儿”艺术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它凝聚着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理想与感情,在青海区域性文化圈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河湟“花儿”应予以充分地保护与发展,使之成为西部民歌中的标志性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5.
苏艺森 《成才之路》2023,(18):137-140
深入挖掘和体验非遗文化的内涵,将其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让非遗文化能更好地传承弘扬下去。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能让幼儿接受非遗文化的熏陶,开阔幼儿视野,提升幼儿美术素养。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可采取以下途径: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身临其境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请进来,走出去”,丰富美术教育形式;以项目课程为依托,进行深度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音乐艺术属于抽象的艺术领域,它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非语义性等特点,使审美者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对音乐审美经验本质和功能的研究,认为音乐审美经验的积累对音乐的理解与认知过程中有着“前理解”和“净化”的性质。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不仅能够促进审美主体与音乐作品在感性样式上的相互契合,同时还能够提高我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情操,塑造完善酌人格。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带有特定地域惯习的文化印记。形态各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有不同的地域所属、民族所依,但作为各地区民族精神特质与心理结构的承载体,它们都兼具特定地域的民俗性、民间审美的艺术性与道德信仰的规约性。民俗性指向非遗的特定地域归属,艺术性规定了非遗的外现表达形式与特定地域的民族审美,规约性折射出特定地域民族浓郁的乡土文明。站在“文化复兴铸魂民族复兴”的历史高点,应推进各地“文化记忆”整理及数字化工程,强化地域民俗挖掘与保护;建构“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机制与非遗再生机制,推动非遗“文化力”向“市场力”的转变;建立传统村落归档机制,守护乡土规约、留住乡土文明。  相似文献   

8.
高中音乐大单元教学是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学校音乐教研组依据《普通高中艺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音乐鉴赏》中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进行了整合,设计了以“赏非遗音乐之美,寻民族文化之根”为主题的大单元教学,共分为四个课时,以学生“赏—品—探—承”这个循序渐进的活动模式,对大单元教学进行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包括声乐作品、器乐作品,使学生较全面地感受非遗音乐之美,深刻理解非遗音乐的文化内涵和传承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双减”之下,减掉了繁重的作业量,减掉了繁忙的辅导班,可减不掉的,是我那精彩纷呈的课余生活。第一篇章:乐绣花绷“双减”落地后,学校和青草巷联手打造非遗文化课堂。每周三的刺绣课堂,总能让我沉迷其中。曾经,我根本不知刺绣为何物,只知道是用针和线穿出来的艺术品。那天,当我一走进那一派古风的建筑中,就被深深地吸引了。第一节课,  相似文献   

10.
民俗艺术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闽南非遗民俗舞蹈是闽南民俗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其面临传承和创新问题,将闽南非遗民俗舞蹈引入高校通识教育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缓解闽南非遗民俗舞蹈面临的困境。确定课程开发模式,设定课程开发目标,精选课程开发内容,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认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美,最终达成育人目的。同时,也为闽南非遗民俗舞蹈的传承创新扩大群众基础和人才储备。  相似文献   

11.
非遗保护已经成为维护全球文化多样性、保障人类文明存续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路径之一,非遗保护也变为了战略性问题。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向青年学子传授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的文化信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打下坚实基础。文章首先分析了高等院校在非遗保护中的角色,其次深入探讨了高等院校在非遗保护中角色实现的具体途径:努力培养非遗保护相关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资源优势;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密切协同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2.
杨崇辉 《教师》2022,(35):69-71
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地方非遗”)的传承近年来正面临着传承人培养难度较大、受众窄、传承基地少等困境。自浙江省推行“双减”政策以来,各中小学围绕提效减负开设了多样化的地方非遗文化选修课程。地方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也因此迎来了新契机。文章以宁波走书非遗文化课程建设为例,宁波市镇海蛟川书院从三位一体“学习链”构建、理论与实践课堂结合、依托学情分层式教学、教学内容一体化衔接四个维度探索课程优化路径,助推初中地方非遗文化课程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张艳丽 《江苏教育》2022,(74):47-48
“双减”背景下,艺术学科建设作为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艺术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基石,围绕审美为核心的学科特质,从“价值引领、以美育德”的愿景明晰,“和合共生、以美养德”的资源优化,“精准创新、以美正德”的教研赋能,探索区域艺术学科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功绩社会下学生学习目的外化、生命发展节奏失衡以及心灵倦怠等问题成为“双减”政策落实的潜在隐患。美育以美的艺术愉悦学生心灵,缓释功绩性目的;在审美自由中关照学生生命发展节奏,舒缓其紧张的心理状态;在审美闲暇中引领学生诗意栖居,超越功绩社会下学生的心灵隐忧;在以美润心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灵解放,发掘“双减”政策稳步落实的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5.
合唱艺术审美价值浅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合唱艺术”作为音乐的一种艺术形式.以其特有的协调、和谐和统一,产生的效果和艺术表现力,在声乐表演形式中力居“群雄之首”,让人置身于天籁,回归大自然,在演唱过程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好的合唱作品,不仅能净化心灵,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使人逐渐变得高尚起来。更重要的是在提高民族的艺术素养、民族精神、审美能力诸方面的审美价值,“合唱艺术”是其他演唱形式不可替代的。 一、审美的困惑与追求 审美价值在实践活动和完成审美理想的过程中,受审美真实性和审美功利性制约,审美价值与审美理想形成了不…  相似文献   

16.
水彩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情趣。水彩艺术丰富的表达形式,拓展了水彩的艺术空间,增强了水彩艺术的功能性;设计艺术也因为水彩艺术的影响,具备了强烈的形式美感,进一步提升了设计师的修养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体现着它的最高审美价值.“韵味”的表现主要是靠字、腔、情的统一来完成的.总的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韵味”的就是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民族气质、民族审美情趣在声乐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双减”聚焦新时代素质教育发展理念和要求,努力适应国际人才竞争、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素质教育体系。“双减”是一项系统改革,涉及学生、家长、教师、学校、社会、政府等教育系统内部与教育系统外部相关主体和要素的价值需求、利益关联等。“双减”改革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家长的教育短视焦虑、教师的减负提质实效、学校的教育服务供给、社会的教育改革期望、政府的监管推进机制等客观存在实践困点,彰显出“双减”的艰巨性、必要性和长期性。深化“双减”改革应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双减”内动力;深化系统改革,营造“双减”大环境;强化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协同合力;健全配套机制,保障学生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重点探讨了麦秆画艺术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可行性教学,从麦秆画教学的背景、制作麦秆画的操作程序、实践制作麦秆画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和麦秆画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这几个方面来探讨麦秆画艺术教育在农村小学的可行性教学。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重申报轻保护”、“越保护越保守”的现状,采用高师“介入”方式,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策略.利用高校人才优势和科研力量,打造多渠道、多形式的沧州音乐艺术类非遗项目传播平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品格;规划非遗项目进课堂;增加青少年学生观摩、学习、实践非遗艺术的机会,做到普及保护与学习传承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