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我认为,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语文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语文考试的命题要求源于《课标》。语文教学生活化和应试性并不对立,而是有机结合。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在教学中重视应试性教学,使得学生在考试中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升华,反过来也通过理论指导生活,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生活化和应试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本文结合语文课程实践,从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是生活。生活是一个万花筒,将生活、学习相结合,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够借助学生的形象思维,达到事半功倍、化难为易的效果。一、善用生活背景开启智慧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  相似文献   

5.
课程的综合化、生活化是改革的方向。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综合性和生活性,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从语文课堂出发,对接课堂教学,整合教学内容,引导课堂教学走向综合化,带领学生走进语文生活,这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另外,从儿童学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向生活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渗透学生的生活,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本文结合语文课程实践,从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等方面阐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学应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另外,从儿童学语文的过程来看,只有将语文学习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才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使语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扎实有效.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回归生活,向生活拓展,实现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9.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则是语文实践。"陶行知先生也说:"教育是生活化的,一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起作用。"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架起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一、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我们的传统语文课堂过于强调学习功能,忽视了营造温馨乐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教学生活化:教材处理生活化,教学活动生活化,教学评价的生活化;让生活渗透语文:联系学校生活学习语文,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联系学生实际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1.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与社会生活、学生的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在这一点上,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并由此而衍生出“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命题。语文教学生活化,即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能密切联系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在语文教学中注  相似文献   

12.
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学习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生活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并提出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旨在全面提升中职语文课程的教学效率,让中职语文更好地服务生活。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要沟通与生活的联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思想也都强调了教育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将语文教学植根于现实生活,使语文教学"生活化",又要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学生作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生活世界,语文学习更是和生活息息相通。实现语文课程生活化的关键,要求教师要用生活化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将这种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一、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把握语文与生活的交融教材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学的源头,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发掘生活的源头,开沟挖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1,(87):49-51
新课程标准完善了语文课程育人标准,也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指示,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开展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贴近学生真实生活,以展现语文知识的生活应用价值,同时也让学生对语文课程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启示下,不少教师提出了生活化教学建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尝试。文章就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简要分析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积极作用,重点探讨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一新的理念的确立,引导我们走出语文教学死啃书本的误区,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身边就有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相似文献   

17.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生活的范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就有多大。""识字与生活相结合,不仅是识字本身的需要,也是现今社会多元化的需要。"通过实践,感受到生活是智障学生自主识字的源头活水,是永远不竭的资源。结合教学实践,体会如下:课堂识字生活化;家庭识字生活化;社会识字生活化。为智障学生开展了多种识字途径,创设了良好的识字氛围,让识字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有效地提高了智障学生的识字能力,使识字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金霞 《天津教育》2022,(22):59-60
<正>生活是学习的最终归宿,生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对于培智学校的学生而言,教师通过生活化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生活技能是首要任务,是学校教育中教师需要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众所周知,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关键学科。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由于这些学生智力上存在缺陷,正常的生活经历相对较少,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提供生活经历,在生活语文中引导他们掌握生活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提高智障学生生活技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宋雨纹 《知识文库》2022,(22):31-3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22版新课标发布以来,教育者们越来越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活化,让语文课堂有生活的滋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理论,这一理论影响着一代代教育者。过去,教师在教学中教授课本知识,学生的学习也局限于此。新课程改革推进下,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还应走出课本,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学生活,感知语文课堂中的生活滋味。  相似文献   

20.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其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生活也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源泉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为此,语文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联系实际,实现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方面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