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将“语文核心素养”划分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维度。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不仅对应了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同时更契合了人文性的属性定位。教师可以紧扣新课标的描述,分别从“认同与信心”“热爱与继承”“关注与参与”“了解与借鉴”等四个方面入手,通过课标研读,构建文化自信的实施路径,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重视文言文教学是对“文化自信”排在语文核心素养首位的体现,也是落实“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以教学《陋室铭》为例,通过开展字源教学、书法雅读、文化讲座、对联教学、仿写铭文等教学活动,举例阐述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怡然阅读致力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引导学生走向自觉、自信和自醒的阅读。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从阅读习惯培养做起,让学生的阅读行为走向自觉;通过“文学性阅读”“实用性阅读”“思辨性阅读”“整本书阅读”“跨学科阅读”五大阅读群的引领,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信;在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审美情趣,形成自主的文化传承,让阅读行为走向自醒。  相似文献   

4.
黄惠 《快乐阅读》2023,(9):75-77
<正>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属性,2020年1月,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明确把“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针对如何培育学生“文化传承与参与”的问题,强调要积极“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信有其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的生成逻辑为: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发展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历史学科涵育文化自信应注重设定教学目标,明确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行动路向”;突出问题导向,激活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辨探究”;创设情境教学,营造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学习场域”;注重科学评价,提升涵育学生文化自信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根据新课标的表述,语言运用主要包括语料积累、语感建构、语理习得、语言表现等。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备课与教学设计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以语言运用为抓手,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素养的过程中,使文化自信、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自颁布以来备受关注,“新课标”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了素养型教学目标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而古诗词底蕴深厚,教师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可整合“课文”与“作文”两种共生共存的教学要求,通过在语言感受与运用中“锤炼”、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思辨”、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评改”、在文化自信与认同中“传承”四方面的整合策略,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2022版《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其中首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统文化的丰沃土壤,贯通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传承和理解中不断赋予时代的新内涵、新方法,注重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融合创新,通过语文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学科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正>2022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内涵定义为“核心素养是……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将文化自信置于核心素养的重要位置,可见其重要性。“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作为教学载体,篇幅短小,具有语言学习价值和教育意义。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其育人功能,依托内容创新、形式创新、融合创新,积淀传统文化底蕴,感知、认同并传承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1.
将“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学专业主干课“中国社会思想史”,有助于培养社会学专业学生学科自信心、构建中国社会学学科话语,并促进社会学的本土化。从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两个层面总结和讨论将“文化自信”融入“中国社会思想史”课程思政的经验。课堂教学基于“讲述历史+阐释文化+提炼社会学思想+东西方文化比较与中外社会学对话”的逻辑进行,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也提升学科认同与本土理论自觉;实践环节采取“文化遗迹现场考察观摩+文化主题论文写作+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的文化自信和学科理论自觉主动融入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自信的实践感和体验感。  相似文献   

12.
“任务链”学习侧重学习过程与方法,体现了以任务为导向、以深度学习为目标的语文学习新趋势。基于“任务链”开展的语文学习,要摒弃工具主义的机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与崇高的民族灵魂对话,提升审美趣味,增强文化认同,确立文化自信,实现“立德树人”,提升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将“文化自信”作为学生的必备素养提出。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呢?一、新课标与语文课程“文化自信”的提出(一)理论意义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历经实践和历史的检验。梳理中华文化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源头:一是绵延几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  相似文献   

14.
杨芳 《江苏教育》2022,(61):47-51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书法的关键期。书法教育不仅可以提升学生书写技能、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学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短撇》一课,由形及字,层层深入,通过读帖、临写、比对、调整四步法教会学生“临摹”;适时引入经典碑帖《颜勤礼碑》,初步感受颜体笔画变化之美,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信是对本国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一种信心与信念。它既是维护和联系本民族的一种文化认同,也是从根本上决定该民族历史走向的文化底气。新时代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在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内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过优化的日本文学方向研究生课程以文化自信为指导,树立中日比较视野与批判意识,引导学生以东亚乃至世界性的眼光审视日本文学的内部规律与审美特性。其特色课程“中国文化与日本近现代文学”以中国文化为重要参照,探讨中国语境中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形成机制,通过文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内涵与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表达与交流”,用“与”连接“表达”“交流”表示并列关系,在原有意义上融合了学科育人,凸显了任务驱动,活化了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表达与交流”等语文学科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标“大语文、大问题、大任务、大概念”的背景下,探索小说阅读教学的情境任务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设计《溜索》一课以创建“怒江溜索博物馆”为大情境,通过空间布局、角色体验、藏品鉴赏、文化宣传等分情境活动的开展,带领学生沉浸式思辨,多角度与文本对话,进而发现反差手法在小说中的审美特征,领悟民族文学的思想内涵,激活思维创想,锻炼表达和应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曲青亚 《江西教育》2022,(31):17-20
<正>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承担着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与义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还要关注学生精神发展的过程。《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强化了语文课程以文化人的价值引领作用,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线,提炼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内容。其中,“文化自信”位居核心素养首位,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育人导向,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性,既是对课程改革发展的回应,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信”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的四个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教学需要采取多种举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观,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措施可以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做好课内外互动、校内外互联的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自信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的高校审美教育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崇高历史使命。面对新时代新形势,高校审美教育需要加强审美教育的理论研究,形成审美教育的“整体观”;推动审美教育的课程改革,创新审美教育模式;传承中华美育文化,打造审美教育的中国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