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分析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既往理解之不足.对"百草园"、"三味书屋"意象的象征寓意进行把握,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对童年成长过程必然经历自然天趣与文化规束两个阶段、二者共同参与塑造生命形象的寓言写照.  相似文献   

3.
鲁迅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云棠同志也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写的是当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云棠同志写的是今天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七十多年来它们究竟有什么变化?鲁迅当年那样写究竟想表现什么?云棠同志是怎样揣摩鲁迅当年的心思的?试将两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一个比照,你一定会有自己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吴举宏 《中国教师》2010,(19):62-63
<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小时候是在"咯咯咯"的笑声中读完的,今天读完后却是满脸泪水。与鲁迅的童年相比,现在的很多孩子没有百草园那样无忧无虑  相似文献   

5.
6.
鲁迅先生有一篇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我”的童年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首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文本来看.鲁迅的童年是快乐的,不必说百草园中美奇趣,也不必说三味书屋里的读书游戏.单是从百草园中到三味书屋的烦恼令人回味无穷。百草园虽快乐.但毕竟孤独.虽有无数个为什么但无法求解.无人解答;而三味书屋虽然陌生.多有束缚。  相似文献   

8.
正师:老师采访一下。你们童年都玩什么?生:捉迷藏、打扑克、玩电子游戏。生:过家家、打扮玩偶……生:最喜欢和爸爸妈妈去放风筝,还有去游乐场玩。师:童年是爱玩的时候,第二段里鲁迅就在百草园玩得不亦乐乎。陈丹青评价鲁迅说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其实,成年的鲁迅好玩,正是源于好玩的童年。读一读过渡段,体味文中好玩的语言。你觉得这里最好玩的语言是什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对“三味书屋”的回忆体现出了对儿童心理的关注。家庭要对儿童进行心理疏导,要告知儿童从家庭到学校的原因以及学校生活的乐趣及益处,让儿童有一个接受心理。要注意保护、引导儿童的好奇心理和朴素的求知欲望。关心儿童身心健康,提倡开明包容的教育环境、温和科学的教育手段、和谐互敬的师生关系,反对以打骂为主的粗暴教育。  相似文献   

10.
一篇章有多种解读方法。鲁迅先生是一个思想型的作家,而且在写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已年满46岁,可以说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型作家,因此,他的作品必然带着成熟的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这样,从研究鲁迅先生的思想出发,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思想解读”,应该是一个新的解读角度。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众多学子欣赏品鉴。但文章的主题,一直以来众说纷纭,有些教参认为文章旨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本文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去解析探讨文章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鲁迅儿时的两种生活场景,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又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情景,也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两种教育模式.分析两种教育情景的利弊,对语文教育有着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需要继承传统解读观点,同时也还应当以更加微观的视角,去选择教材中的一些描写进行解读,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传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一方面也可以基于文本本身来获得一些新的理解。本文从“读书”的角度切入,探究其中的描写之趣、描写之实与描写之意。  相似文献   

14.
本是作在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对写作初衷,鲁迅说:“是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回忆旧时的好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寄一丝安慰。”章状物、叙事、写人都栩栩如生,是鲁迅散中的精品。“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教学重点应放在描写“百草园”部分。  相似文献   

15.
新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许多学者对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存在争议,那么该如何认识这篇文章的主题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这篇散文的思想内容,就要品读作品,认识作品,从文本本身入手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从本文运用最广泛的表现手法——对比入手,来谈谈对本文主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课文品读] 读课文,学写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很好的可供写作借鉴的文章。 -学课文整体构思方面的“两块式结构”。从文章题目可以看出,本文包括两个部分,两部分之间表现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时,一个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和木莲们!’这里为什么不直接用‘再见’、‘别了’,而偏要用一个德词汇‘Ade’呢?”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问题在不断推进,但当今的教育在追求改革的同时却忽略了一些重要问题。鲁迅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部分内容对当今教育颇多启示: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拥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格,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需要教师与家长对学生学习特点的正确认知以及对教育目的与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9.
20.
长期以来,学校的美育主要是通过体音美来实施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忽视了体音美,甚至把体音美必要的课时挪作它用,导致了美育的有名无实,而美育的缺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失败,意味着把天真活泼的学生又逼进了苦不堪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