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历来为人们称道。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层出不穷且各有特色,但几乎所有的设计、实录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故都的秋天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是教参答案.是印在老教师案头的一个经典归纳,是年轻教师使用起来最方便的一个结论。我们一般都沿用这种说法。可当我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忽然觉得对故都景物特点的把握总有种疑异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压缩语段,就是要求考生压缩语段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传达出语段的主要信息。其关键在于对语段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那么如何对语段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呢?根据语段结构进行归纳、概括实属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就收录了《红烛》,在诗集中,闻一多以其细腻独到的语言魅力和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更深层的意义,以及对生死观念的理解与体悟。  相似文献   

4.
“压缩语段”与“扩展语句”是相矛盾的两个方面,每年的高考命题总是侧重一个。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为文是极讲究精练的。他认为,要精练就应“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但同时他又将语言的“重复”与“反复”分得极清,因为“重复”是哕嗦,“反复”是艺术。他在《秋夜》是这样反复地写“枣树”的:“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用了两次“一株”,两次“枣树”,这作为开篇句,很好地“反复”出作者当时凄切的心境。在《祝福》中,“反复”的特点是作为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反复”的形式有两种。  相似文献   

6.
迄今为止,在众多《荷塘月色》的解读文章中,"作者中心论"一直被作为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许多研究者把追寻作者的"原意"作为解读最主要的目标。而事实上,文学文本是开放的,对作者"原意"的追逐是一种典型的"意图谬误"。数十年来,众多研究者之所以热衷于在《荷塘月色》中解读作者的"原意",与这篇散文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即整个文本有一个类似"谜语"的结构;文中的写景是"谜面",而作者面对"荷塘月色"的"心情"则构成了某种"谜底";于是很多研究者联系朱自清当时的政治、生活处境给出了多种解释。《荷塘月色》其实就是一篇出色的写景散文,回到对作品的审美欣赏才是文章解读的正确方向。  相似文献   

7.
写作中,合理巧妙运用排比式语段是增加文采的捷径。排比方式可分为时空式、引言式、比喻式等6种。学生在使用时应尽量避免犯层次混乱、逻辑不清的错误。贵在平时多下功夫积累,才能妙笔生花。  相似文献   

8.
否定式思维方式与《老子》“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思想中否定式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思辩途径,否定式思维方式在《老子》一书中起到了建构哲学体系、丰富古典思维理路的作用。以此为立论基础.我们重新评价了《老子》“三论”。  相似文献   

9.
自《中华读书报》整版刊出新学院网站关于新诗形式的讨论稿《“新”其形式须是“诗”》一文后,在文学界引起了相当热烈的反响,中国作家网、新华网、光明网、无名指文学网等网站均全文转载了这篇讨论稿,诗生活网、故乡等著名文学网站也都出现了与此相关的评论文字,有赞之为“振奋人心”,有贬之为“危险倾向”.新学院的网友对此作了回应.现刊出对该讨论稿的两则反馈意见,并选录新学院网友对这一话题的进一步讨论,以期深化对新诗形式的认识: 附原讨论稿主要观点:观点一,欲新中国之诗,必新诗歌之形式;欲新诗歌之形式,必从音韵节奏入手。观点二,汉语之有平仄,是一个现实,这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优势,使我们的诗歌更加接近于音乐。所以,训练诗人对平仄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观点三,民国时候的诗人是有国学功底的,他们谈“断裂”,实际上是难以断裂.而今天,很多诗人没有古诗文功底,想不断裂也不行。观点四,所谓“内在节奏”实际上是一个比喻,指的是谋篇布局方面的东西。这并不是我要说的原始意义的节奏本身。如果过分地强调它,则它就会成为我们不讲究外在节奏的一个借口。  相似文献   

10.
“VV”连动式是两个谓语动词之间不带任何成分的动词连用式.《三国志》“VV”连动式语义有承动式、动趋式、状动式等类型,每个语义类型存在着一定的语义关系.《三国志》“VV”连动式主语的语义角色存在“施事—受事—当事”优先序列.  相似文献   

11.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其"坐标式"结构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构成了贯穿全书的中心--批判科举考试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种"坐标式"结构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儒林外史》的这种结构的讽刺艺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学理论家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莫言的短篇小说《冰雪美人》重新创造了"莫言式的复调"。该文运用现代阅读的方法,从怀疑的视角出发,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谋篇布局以及"复调"技巧运用进行阐述,揭示这则关于女性生活困境的小故事中隐藏的男性主人公即叙述者"我"的意识以及小说所蕴含的人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压缩语段”是目前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的有关语言运用第一项考试内容。所谓压缩语段,就是对某一语段的内容作数量上的压缩。从语言运用角度看。这一能力,在现实生活是非常常见的。比如概括性的转述,看过一部电影或一本书,向朋友推荐或介绍.不可能也没必要完全转述,于是概述就成了必要。  相似文献   

14.
《语文月刊》编辑部:收到来信,笔者仔细思考姚勇文老师提出的意见,然后重新审视六月在贵刊发表的《如何确认“反复”手法》一文,有些话还是得说一说。下面笔者将针对姚老师的文章中出现的问题,逐步阐述观点。  相似文献   

15.
《房兵曹胡马》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作者杜甫刻画了一匹骨骼雄健、骁勇神骏的马,并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别具匠心地借助于刻画一匹骏马的神形抒发出来。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的第一部诗歌集《红烛》,全部内容意蕴凝结而成“红烛”精神,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和时代特色,以自由体式抒写闻一多浪漫主义的情怀,艺术上最大的特征:想象奇特,感情丰富,章节和谐,辞采华美,意象鲜明,正体现了闻一多早期的诗歌艺术观,即具备“幻象,感情,音节,绘藻”这四种诗歌原素,特别是诗歌意象的营造和抒情方式的选择,表现了闻一多当时的化情感特征和个性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17.
《西厢记》中"把""将"处置式仍然是"将"处置式占据优势,在简单的处置式中两者数量相差显著,这与元代以前"把""将"处置式所比例的总体情况相同。但是在复杂的处置式中,两者的比例接近,这为元以后"把"处置式取代"将"处置式,成为主导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第一次编入了普高、职高语文教材(见人教版普高第三册第一单元教读课文,人教版职高第一册第五单元课外自读课文)。职高新教材在《阅读提示》中说:“这是一首抒情意味极浓的诗。首节起笔三个‘轻轻的’写出  相似文献   

19.
怎样才能做到与众不同呢?我想,除了达到孔子所说的作为君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最起码要求以外,还要有新的时代内容,还要有更加坚定地理想信念,还要更加与时俱进,掌握更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相似文献   

20.
《儿女英雄传》自成书以来,以其独特的小说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研究该书中含疑问副词“可”的反复问句,从结构、疑问度和语用功能三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加深对这类反复问句概貌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