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历史学科的“宏观思维”,是指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有着全面、细化的理解,能够将所学知识组织起来进行系统性整合,进而从现象深入本质、从感性上升为理性,形成宏观认知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历史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更加强调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宏观把握。所以,教师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宏观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熟悉教科书的编写体例,加深内容理解,还可以辅助教师有效落实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2.
<正>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教科书的编写承袭统编版教科书的风格,每课依然安排“历史纵横”“学习聚焦”“史料阅读”“思考点”“问题探究”“学习拓展”等栏目,但在内容编排上突破《中外历史纲要》的通史体例,采用专题的形式对统编教科书进行统整和深化。专题史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现象和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1],促进历史教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在选择性必修教学中,要想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悦,  相似文献   

3.
<正>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即课程改革以来对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重视,有助于体现历史学科的“立德树人”价值。作为一种主题思想,教学立意是历史课堂的灵魂,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学情,从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价值聚焦,集中体现了以历史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思路,有利于学生在繁杂的历史知识中把握重点、理清逻辑、生成价值。基于此,本文拟结合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探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立意”原则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课程要发挥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高中历史统编教科书的使用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知识背后的信息,充分利用历史课堂,将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民族复兴精神、维护社会正义的担当精神融入教学中,真正将立德树人的使命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正>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主渠道。笔者试以统编版教科书“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探讨如何基于学生发展探索设问路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概括的高考核心功能,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体现国家意志,担负培根铸魂的初心使命。高中历史教学应聚焦培根铸魂,解读教材文本、设计情境活动、实施多元评价,充分发挥历史课程教学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导航系统,为学校教育教学把方向、指路径、定制高点。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印发后,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印发,为学校立德树人定位导航,意义重大。一、把方向,将立德树人总体要求具体化学校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对此,党和国家有明确一贯的要求,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早在1957年,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影响人类20世纪初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中学生学习世界历史应了解和掌握的重要内容。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编写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有关“一战史”内容分布在选修和选择性必修教科书中,本文尝试从专题史教学的视角,梳理高中历史教科书,探索高中历史课堂“一战史”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希望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推动家国情怀核心素养落地。  相似文献   

9.
<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中历史学科还承担着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爱国情怀”等重任,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品格、发展能力。在全新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科学融入“微阅读”教学模式,努力打造“四有课堂”,已经成为历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中历史课堂也存在一些不足,即:课堂主体师本化、课堂教学内容考点化、教学方式功利化、课堂资源单一化等,致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与高中历史“四有”课堂的构建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充分凸显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历史教与学涵育核心素养的重要“媒介”,更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学材。“相关史事”栏目作为教科书辅助栏目,具备阐释相关概念,补充历史细节,延伸正文内容等方面的功用。其中,统编版七年级上册(2021年秋季)历史教科书共设置了41则“相关史事”,平均每课设置了1—2则,覆盖面广,短小精悍,内容丰富且富有趣味,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活用“相关史事”,实现教材向学材的逐步转变,涵养历史核心素养。以下为笔者的尝试与探索,不当指出,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1.
<正>理想的高中课堂是以学习者理解为中心的探究式课堂。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统编版教科书的使用,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单元教学是以高中理想课堂培养学习者学科思维、培育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有益探索。目前,对单元教学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确定的定义或概念,但一般认为:单元教学是指为实施学科教学而以单元为整体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结构化的教学设计。这里的“单元”是广义上的单元,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学科作为小学阶段奠定学生语言文字基础和基本文学素养的基础课程,还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因此,统编版教材不仅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更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理念融于教材之中。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呢?这就要求教师依托教材,找准育人契合点,厚植人文底蕴,  相似文献   

13.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就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高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如何在主题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对"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家国情怀教育的必要性、家国情怀教育与主题教学"两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为指导的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已经在全国多数地区启用。统编新教科书必修内容与旧教科书专题史不同,后者有利于教学主题的提炼,但不利于初高中衔接,且忽视了历史的时空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历史时空混乱,不利于时空观念的培养。前者有利于初高中更好地衔接,也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但难以像专题史一样呈现主题。因此,  相似文献   

15.
汪晓飞 《教学考试》2022,(53):79-80
<正>引言:百年党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同时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这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如何在自己所教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实现“立德树人”之目标。在这方面,高中历史课程有其独特的优势——其学习重点,即中国近现代史,同百年党史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我国的近现代史,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我党领导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历史。将百年党史融入高中历史教学,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理念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本文以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教育任务为探讨主题,从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家国情怀;精选多种史料,增强史料实证意识;用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与结合时事新闻,注重以史为鉴四方面分析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明确立德教育为基本目标,最大化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部组织专家修订形成了《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新课标相较于旧课标,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内容。下面主要就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建议等作一简要解读。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于2020年秋季开始使用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相较于旧教科书,新版教科书呈现出学术性强、知识密度大等特点[1]。但是,课时安排一般不会因此而专门增加。所以,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要求与课时安排的矛盾确实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深入挖掘新版教科书,涵育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一问题不应过于放大。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索了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包括课程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第一阵地;教师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领路人;文化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隐形路径;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有效路径;制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保障;管理是“立德树人”的万金油;网络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新阵地;资助和激励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知识教育决定了社会发展速度,而思想教育决定了社会发展高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当代教育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学关键。因此,在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将德育放在首位,做到“立德”与“树人”相互结合,知识技能与道德品质协同发展。立德树人是当代教育的主旋律。初中阶段学生正值青春敏感期,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增加了形成思想偏差的可能性。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既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