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千百年来,以花木兰为代表的一类巾帼英雄历来被人们奉为古代女性的经典形象。在对《木兰诗》的传统解读中,花木兰始终被定义为忠孝两全、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本文将根据这首诗歌的具体内容,以魏晋南北朝社会为阐释背景,并结合当时封建制度下的社会状况,对主人公进行全新的剖析与解读。文章挖掘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残酷社会现实.对封建纲常伦理对古代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加以探讨,并举例论证了花木兰英雄形象背后的悲剧性所在,由此得出《木兰诗》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赞歌,花木兰也不是简单抽象的巾帼英雄,而是男尊女卑社会下的政治牺牲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赵小娟 《文教资料》2013,(35):28-29
花木兰是流传数百年的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佳话流传至今.感叹这位传奇女性的同时我们也不禁对她的形象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试图从《木兰辞》的文本分析上来解析《木兰辞》,对于花木兰这一“爱国”形象提出否定的观点,并阐述存在的问题,借此来还原英雄的真我.  相似文献   

3.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是一首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民歌。《木兰诗》自从产生起至今,花木兰的动人事迹,以及她的光辉形象便广为世人代代流传称颂。在漫长的文学历史长河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对木兰形象的看法也有所不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以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  相似文献   

4.
肖红 《语文天地》2013,(18):3-4
初中语文七年级教材经典篇目《木兰诗》,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篇课文。在中国,巾帼英雄花木兰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人们对于花木兰身上所具有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和女儿性情却知之甚少,所以,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是《木兰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花木兰不畏艰辛,替父从军的故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木兰诗》为例,阐释了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英雄情怀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教学中以英雄情怀为突破口,有效分析和解读花木兰身上体现出的巾帼英雄本色,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忠、孝、智、勇、义等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英雄情怀,可为学生的英雄价值观打下正确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花木兰形象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出现于文学作品中,也见诸戏剧舞台和荧屏(幕)内外。文章试以《木兰诗》、《四声猿》、《隋唐演义》、豫剧《花木兰》和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五种作品为例,将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纳入女性主义视阈下进行分析,揭示出花木兰形象演变的四个阶段:女性主义的蒙昧、萌芽、成长及成熟。  相似文献   

7.
[设计说明]本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深度感受木兰的女英雄形象.从诗歌创作倾向看,木兰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个有血有肉、真实可爱、并非天生顽强的女人,然后才是英雄,这是木兰是此英雄而非彼英雄的特质,是《木兰诗》是此文本而非彼文本的特质.抓住了这个“女”字,也就抓住了文本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木兰诗》与东汉末年的《孔雀东南飞》共称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双璧”,木兰的英勇、智慧、孝道的守护、辞高官而安享田园乐趣的英雄壮举,一直来人们以巾帼英雄冠名之,而关于木兰时代、木兰的人性关怀、木兰的爱情、命运以及木兰诗的艺术悲剧却在岁月的蹉跎中,被时间所深深的埋没。  相似文献   

9.
<正>《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古往今来,人们对这首诗推崇备至。明代胡应麟《诗薮》说:“五言之赡,极于焦仲卿妻;杂言之赡,极于木兰。”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称赞《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那么,《木兰诗》为什么受到如此赞赏呢?翻阅近四十年来的各种中国文学史、论说者几乎异口同声地认为《木兰诗》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一位金戈铁马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一形象是人民理想的化身,她集中了中华民族妇女勤劳、善良、机智、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双璧之一的《木兰诗》(另一篇为《孔雀东南飞》)可谓脍炙人口,久诵不衰。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的形象。这篇文章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一个“奇”字上。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所编“新课标”语教材七年级下册,都把它选作了课。《木兰诗》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豫剧《花木兰》就是根据这首诗改编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娘子军连歌》就有“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的歌词。为拓宽学习空间,特编选本组诗歌,供同学们阅读。  相似文献   

12.
苗体君 《语文知识》2003,(12):13-14
《木兰诗>叙述了女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将花木兰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花木兰也因此成为人们最为熟悉的英雄人物之一。然而,花木兰是何许人也?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的主题,许多文学史专著和评析文章都认为是“歌颂女英雄”,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但是,我们若把《木兰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木兰的形象刻划、情节安排、结构布局和叙写剪裁等作一番剖析,则不难得出这样一种认识:当今流行的关于《木兰诗》主题的看法,是值得讨论的。  相似文献   

14.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它记述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了瑰丽的传奇色彩。这首民歌塑造了木兰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形象:她既是娇美的女性又是矫健的勇士,她既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既热爱亲人又勇于报效国家。当战争结束她得胜归来后,她不慕高官厚禄,甘愿回乡过普通人的生活。几千年来,木兰这一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而这一形象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妆、替父从军、征战疆场12年而凯旋的故事,一千多年以来在民间可谓家喻户晓,有口皆碑,特别是随着豫剧古装戏《花木兰》的广泛流传和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的曾经风靡,花木兰的事迹和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远播海外。  相似文献   

16.
《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一千多年来 ,一直以其感人的艺术形象和质朴明快的民歌特色而被广泛传诵 ,它所表现出的刚健清新的豪迈气概更被后人所推崇 ,因而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中的传统选目。传统的中学语文教学历来重视《木兰诗》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花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英武之举 ,尤其对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豪迈气概挖掘得相当深透。课文前的阅读揭示将其主题概括为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 ,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这种说法接近了文本主题内涵 ,对正确理解《木兰…  相似文献   

17.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及教参关于木兰形象的定位,认为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笔者对此不能苟同。笔者认为:与其说木兰是个保家卫国的巾帼英雄,还不如说是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首先,从《木兰诗》的产生背景来看,孝道思想的失落是再造孝女形象的创作动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最早见于南朝陈代释智匠所编的《古今乐录》,据此推算其产生的时代不晚于陈代。南北朝时期正是我国佛教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乐府双壁”之一,《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木兰”的形象与英雄故事在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并接连改编为电影或戏曲等艺术形式。既然是“英雄”,定有其伟大之处。从逻辑上讲,正如老舍在散文《母亲》中所言,“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结合当下美学上的概念“英雄”,及叙写“英雄”的写作手法与模型“英雄之旅”,  相似文献   

19.
汤蒙 《阅读与鉴赏》2006,(10):62-64
乐府诗歌《陌上桑》和《木兰诗》历来很受读者青睐,流传千古,至今仍令人爱不释手,显示出它们深刻、丰厚的思想和艺术魅力,使得千百年来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秦罗敷也由此成为中国荚女的通称。两首诗歌虽然形成的时间不同,但无论是外在表现形式还是人物的独立人格都全方位呈现出“至美”,这种超越现实的“至美”贯穿始终,使得两首诗歌在诸多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20.
木兰从军     
金典  王微 《红蜻蜓》2024,(7):34-39
<正>《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讲述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的故事。“花木兰”的故事经久不衰,其中以豫剧《花木兰》最具代表性。陕西延安府尚义村,退伍老兵花弧的女儿花木兰正在窗前纺织。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响起,官差送来一封紧急军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