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四现代作家对个体的审美观和主体意识的重视,凸显了现代风景叙事的主要特征。与传统小说中的由说话人所描述的风景叙事,平面式的故事情节所不同的是,个人的经验和实地的观察使得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开创了一个具有深层结构的风景叙事模式。鲁迅和张恨水以对生活中的具体场景的描写来表现这个时代的人生和社会的全貌,从而弥补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不足。二人的小说将景物叙写成功地纳入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版图”,为后来的风景、风俗叙写提供了良好的借鉴。鲁迅和张恨水分别作为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两位大家,其作品中对风景和民俗等的描写体现了严肃文学和俗文学在小说创作中的雅俗取向。雅俗的真正界限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故乡》历来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其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 1840年鸦片战争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辛亥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现实;领会鲁迅先生对被压迫被剥削农民的深切同情和造成其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小说突出一个“变”字。从故乡人物的变化,故乡环境的变化,“我”的心情的变化等诸方面组织材料,展开情节,揭示主题。   关于故乡之“变”,历来分析甚多,但大多从两个方面着手,即记忆中的故乡和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故乡》,是通过写故乡人们(重点是闰土)前后二十多年的变化,来揭示病态社会的根源,表达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的强烈愿望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清“作者写了故乡什么变化”,是正确理解作者意图、准确把握小说主旨的一个关键。笔者认为,回答这一问题,既不能仅仅依据课后练习提示而局限于闰土与杨二嫂外貌、语言等具体变化,也不能如许多分析文章那样只是简单  相似文献   

4.
李碧华的小说,是当代文坛独树一帜的风景,她自由穿梭于古代与现代,游走在雅与俗之间,创造了旖旎多姿的别样风景。她的小说常常透出深刻的身份认同的痛感与危机感,而这种身份认同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她笔下一系列处于边缘的社会畸零者的身上,并形成了浓重的悲剧风格。李碧华通过描写被爱情遗弃的悲剧女性和被社会抛弃的畸零者形象,揭示了其不被认可的身份之殇,以此折射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因小说的篇幅一般都较长,而教时安排都在三个课时左右,因此在阅读教学时,往往会因教时的限制而走马观花,难抓要义,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找准教学的突破口,巧妙切入,引领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教学鲁迅的小说《故乡》时,笔者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抓住一个“变”字为突破口切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分析人物之变,探究小说主题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故乡》中塑造了三个代表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闰土,代表辛亥革命后的破产的农民形象;杨二嫂,代表辛亥革命后的城…  相似文献   

6.
马琳 《现代语文》2009,(11):46-49
《故乡》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写于1921年。通过对故乡人、景、情的前后变化描写,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统治下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人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悲惨景象,揭示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风景描写是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表征之一,但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却发生了变异,风景开始隐匿,即使在孙犁、艾芜等这些向以抒情写景闻名的作家笔下,风景的呈现更多伴随于旧人旧事,在现实时空中却付诸阙如。写景即写入,消失的风景线从侧面说明了十七年文学中“人”的异化。  相似文献   

8.
从鲁迅故乡的民间文化来看,鲁迅的小说具有亲切、自然的乡土背景和遥远、迷离的民俗事象,从而浸润他的小说创作风格。鲁迅小说所吸收的故乡绍兴的民间文化精神,主要是绍兴典型的“鲁镇”环境与典型的乡土人物风貌以及多样性复杂性兼备的绍兴语言、特产、场所、习俗的文化特性。鲁迅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在客观上具有精神启蒙的价值目标和表现人、发现人、认识人的社会功能。他在民俗事象的描述中去发现人自身的命运及其人性方面的极大偏离,由此建构人的个性得以健康自由发展的新的文化观念。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鲁迅的小说,即可认定它对于蒙昧的人的个体担当的精神启蒙的历史使命和它以人的灵魂为基点所建立的现代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变形记》通过人变甲虫的描写,揭示出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复杂心理矛盾和巨大精神痛苦,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基本内容。变形后的格里高尔丧失劳动能力,其生存价值也随之消失,最后遭到社会和家庭的遗弃。在这出人被异化的悲剧中,作者创造性地运用象征手法,使人物、场景、物品等都被赋予象征意义,极大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大了小说的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10.
钟理和《故乡》系列四篇小说独立成章,却又有密切的联系,构成光复后台湾的社会写实画。其风景的冷峻、晦暗与鲁迅《故乡》有着惊人的相似,笔下的形象都是受到时代局限的与主人公有较为密切关系的悲剧式人物。他们身上有最为淳朴的一面,也有在世事沧桑下拘泥、古怪的一面。两个故乡互文性的最核心部分,在于钟理和与鲁迅在精神上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1.
陈染小说的私人性和非主流性决定了她小说的边缘性。而对“边缘”的固守,又使陈染的写作陷入狭隘和尴尬。尴尬之一“边缘”的命运:他乡是故乡。尴尬之二固守的结局:无处可逃。尴尬之三自我的期待:永远是不远。  相似文献   

12.
毕飞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是一篇非常精湛的小说,短短几千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小说用最小的故事反映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成长教育问题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看客心理,引起了作者深切的忧虑。而母爱的出现,也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社会理想的期待之情。  相似文献   

13.
孔莎 《文教资料》2013,(3):9-10
1921年1月鲁迅以一年前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了著名小说《故乡》,而祖农·哈迪尔的小说《精疲力尽的时候》发表于1948年,这正是国民党反动派垂死挣扎、白色恐怖笼罩新疆的最黑暗的年代。两篇小说中的主人公闰土和巴海性格变化及命运走向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前病态社会环境下贫苦农民的不幸。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乡土小说作家中,师陀称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乡土小说大都取材于中原故乡的农村或小城镇,他在这些作品里,凭“一颗自觉的心灵”和“不愿与人为伍的独特艺术性格”描绘了别具特色的中原乡土世界,表达着自己对于故乡和乡土中国的独特体验与感受。  相似文献   

15.
《故乡》是鲁迅先生第二部描写农民的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小说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描写了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和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语言含蓄蕴藉,尤其是其中的景物和肖像的色彩描写,寥寥几句,就勾勒出故乡的萧条与冷落,表达出一种物是人非、人世沧桑之感。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乡愁是现代人的重要精神体验和心理症候,根源于人的家园皈依意识和漂泊而孤独的生存状态。在计文君的文学世界中,乡愁体现为主人公对爱情和家庭的渴求,对故乡的依恋和回归,也体现在富有古典韵味的小说文体上,即创作主体具有浓郁的文化乡愁。持久而诗意地书写现代人的乡愁正是计文君小说创作的魅力和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故乡》是一篇以社会文明批判为主旨的现代小说。如果说五四小说的文化批判是以张扬个性主义、建构自我的现代主体性为目标,文明批判则与之不同,其目的是造就群体和社会意义上的新风尚、新习俗。福泽谕吉认为,文明不能从个人来论定,文明论不在于讨论个人的精神发展,而是讨论广大群众的总的精神发展。所以,从文明论视野来看,《故乡》的乡土叙事有不同于鲁迅其他小说所具有的启蒙主义叙事的特殊品质。这就是:文化批判作为思想批判关乎个体改造,文明批判作为社会批判关乎社会进步,以改变社会群体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为目的,二者具有不同的意旨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9.
邓良秀 《教师》2014,(7):44-45
正关于《故乡》一文的主题,课本注释上是这样写的: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通过闰土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的二十年中国农村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想要改造旧社会、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陈根先生在《谈故乡的主题》中是这样概括的:"小说以‘我’回故乡的一段经历,深刻地揭露了人们之间的可悲隔膜,突出了农村凋敝、农民破产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小说中的经典性作品,《故乡》长期以来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但在过去的"社会批判"、"国民性批判"这些广为流传的阐释模式中,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之一——"我"却常常被忽视。而本文以叙述者,即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我"的情感体验与心路历程为研究重点,试图揭示出小说文本中所蕴含的启蒙主义与乡土家园意识这两重话语,以此为这一经典性作品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