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运用“归因理论”对高师学生专业思想进行研究,发现学生归因的一般特点及其规律,如:对做教师抱“成功”态度的学生倾向于内部归因,“失败”的学生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显著差异,“中性”的学生则倾向于外部归因,并且查明了学生中较为重要、有代表性的归因种类,为有效地开展专业思想教育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以“利兹归因编码体系”(LACS)为基础,研究了就读于同一所大学同一个院系的学生们所汇报的压力产生的愿因。在以往的归因研究中,调查问卷作为数据收集的方法占有主导地位。而文章作者则采用了“焦点小组”的形式作为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这主要是因为,在“焦点小组”中,不仅学生们对压力的表述能够直观地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而且学生们之间的话语互动,有助于笔者收集到更为深入和真实的信息。这着重体现在学生们对于“共同压力”和“交互压力”的阐述上。在辨别归因来源;提取归因因素;识别归因主体和目标;编制归因纬度之后,对数据进行有层次的分析,从而对压力产生的来源提出了三点带有普遍性的解释。文章是在“利兹归因编码体系”首次被引进并运用到中国高等教育的情景下,除了对这个体系作了详细的介绍外,还在结论部分指出了这一体系的发展方向和此次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Weiner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与六因素归因模式”,对我校2005级149名学生体育期中考试成绩进行了体育学习行为和成败归因倾向及规律性等方面的调查研究,通过客观的分析和处理,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数据,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对回族聚集地区女童“双语”学习的现象进行调查研究,从认知心理角度进行情感“倾向性”的客观分析,正确引导情感归因,将会为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学提供微观理论与实践依据。本文主要针对宁夏回族聚集地区女童“双语”背景者语言学习情感归因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女童“双语”学习的不同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5.
运用《个人传统性和个人现代性量表》和《腐败归因问卷》,选取261名中国大学生为对象,调查分析中国大学生对政府官员腐败归因的维度、团体归因偏见以及文化取向与腐败归因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对官员腐败主要归因于“反腐法律、制度不健全”、“政商勾结的国内体制”和“腐败风气”等外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以及“官员对家人和周围亲信管教不严”、“反腐只是口号和手段”、“个人道德品行低下”等内部的、可控的因素;中国大学生在官员腐败归因中,没有表现出“团体自我服务偏见”;“传统人”对中国官员腐败原因的认知,偏重于难以控制和改变的因素,而“现代人”对腐败原因的认知,则偏重于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自编的成败归因量表对重庆市不同职业阶层的民众进行抽样调查并对调查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民众成败归因的因素既有现实因素也有宿命因素,在成败归因上看重“能力”和“努力”等现实因素,但“缘分”等宿命因素也是其归因的重要内容;成败归因在大多数因素上存在职业差异和事件差异,但基本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成功归因与失败归因之间存在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形成“追求成功”或“避免失败”的学习行为模式,是和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倾向紧密相关的。B·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认为,学生一般用四种不同原因解释他们学习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三理"教育问题归因及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揭示“三理”教育提出的依据及内涵,分析“三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归因,提出了开展“三理”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归因理论于1927年由心理学家海德首次提出。1958年海德的代表作《人际关系学》的出版,标志着归因理论正式诞生。此后,凯利、维纳、罗特等心理学家都对行为的原因分析作了深入研究。维纳给归因做了较精确界定:"归因是由主体(活动者或观察者)所做的用于说明一种行为和一种结果间的关系的解释”。“归因通过其对未来的预期及情感反应的影响而成为后继行为的动因”。归因能力对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乃至个性健康成长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探讨小学生归因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如下三大方面:  相似文献   

10.
章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阐释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的方法:了解学生归因风格,因材施教;正确认识“自利性归因”;为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归因参照系;把握好教材和考题的难度;克服归因偏差;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交往归因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提出 归因理论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成就范围内的,有关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比较少,资料也比较贫乏。但是,归因理论的原理广泛地应用于教育、管理、人际交往等领域,成就范围内的归因研究为我们进行人际关系归因研究提供了参照。在此基础上,我们有可能进行交往范围内的归因研究。 归因理论认为,“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或推理,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预测、控制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归因是认知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学校中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也…  相似文献   

12.
所谓“归因”,就是利用有关的信息资料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在教育领域里,“归因”既表示教师的一种职业心理,同时又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一种手段。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归因,不仅可以总结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教师寻找到教育的契机和方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责任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风险社会理论体现了风险的社会性、制度性以及责任性等三个方面。根据该理论,分析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人口的社会归因性以及政府责任模糊性的结论,剖析了政府责任模糊的归因.驳斥了政府“政府财力有限”的观点,指出政府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构建中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充当“运动员”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为获得一个能科学测量学生数学学习归因能力,并且能够准确筛选不恰当归因能力水平个体的测量工具,研究应用项目反应理论方法对经典测量理论框架下相对成熟的“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进行心理测量学评估.研究表明,原量表的心理测量学性质并不理想,但经过项目反应理论方法修正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心理测量学性质.量表具有积极归因和消极归因两因素维度结构,所含项目有良好的区分度和难度,且量表及其各项目(除N10)都能准确测量不恰当归因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归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归因训练进行述评,分析了目前该领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若青 《河北教育》2000,(11):14-14
所谓“归因”,是指对人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或推测,以便能对这些行为加以控制。“归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叫“情境归因”,即将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客观条件或外界环境,如将学生的错误行为完全归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另一种是“个人倾向归因”,即将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个人本身的特点,如将学生遇到的失败归于智慧、性格、心理、健康等。这两种心理现象,都存在认知上的错误,带有片面性或单一性,其实质都或多或少否认了教育的能动作用,其后果则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教育效果。 一、产生“归因”心理的原因 教师往往会把自己…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是归因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生对学业成败有着不同的归因,不同的归因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期望,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文章对我国中小学生学业成败归因的特点以及影响归因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 探究性实验的开展是生物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亮点,在探究中学会“归因”不仅是实验本身的目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所谓“归因”,是指通过巧妙地设计实验,运用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作出推测,从而分析某些实验现象的影响因素或探究某些实验结论的产生原因。正确的“归因”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而且要求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和逻辑思维方法。本文将结合人教课标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中几个典型的探究性实验,谈谈归因的一般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维纳的归因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燕京理工学院328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归因方式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学生的归因方式与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英语学习成败归因中,能力归因最能预测自我定位为成功的英语学习者的成绩变化,而情境最能决定自我定位为失败的英语学习者的成绩变化,二者都与四级成绩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对学生学业成败的师生归因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教师和学生对于学生学业成败的原因归因基本一致,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于学业成功,教师明显比学生看重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对于学业失败,学生更多归因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外在因素,而教师则归因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能力、努力”等学生自身因素及“班风、师生关系”等外在因素。总的来看,未发现国外有关研究中存在的“自利性归因偏差”和“推卸责任”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