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去年5月在新浪网开博以来,我陆续贴出了一些有关课文细节探讨的已发文章;有博友读后,便高看于我。甚而还有“讨教”者在。今年7月,就曾收到这样一张纸条:“《苏武传》中,苏武引刀自刺,众人这样救他: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请问宋老师,这是什么原理?”由于苏教版教材没有《苏武传》一文,我对这个问题自是相当陌生:考虑到博友的信任似不可轻易辜负,再加上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探讨价值,于是,  相似文献   

2.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荆轲刺秦王》(下文简称《荆》文)是《战国策》的精彩篇章,它将荆轲刺秦王记叙得生动曲折、跌宕起伏,实现了历史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然而,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似有几处疑点。  相似文献   

3.
余冠英先生之《乐府诗选·西洲曲》中的释解,颇有几处令人费解。据考证“忆梅下西洲”的“下”字只能解释为“到”或“去”等;“单衫杏子红”中的单衫并非今日所言“衬衫”;“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一句中的“莲”非连蓬而是莲花;关于是曲的段落划分和主题思想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第一处: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普通高中是2006年秋进入新课改实验,历史教科书(必修)选用的是人民版教材,2008届师生用的历史教科书是2007年版的,相对2005年版本已经做了很多修改,但还是存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详细考证诸多资料的基础上,对《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几处疑点进行阐微辨析。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本现在选人的文言文,大都是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篇目,课本的注释准确、简明、稳妥,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得很好,对教师教学有极大的帮助,但我认为有些尚需进一步推敲。在此,我对人教版《种树郭橐驼传》的几处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编者和语文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8.
南宋以来,不断有人从《惜往日》诗中找出一些“疑点”,判定此篇为“伪作”。本文针对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疑点”问题逐一进行了辨析,证明前人所提出的这些“疑点”缺乏根据,不能成立。因此,认定《惜往日》的著作权当属屈原。  相似文献   

9.
高五册教材《柳敬亭传》一文中“盖进乎技矣”一句,教材注为“到了精妙的程度”,笔者认为这样对此句作注值到商讨。其中“乎”可释为“到”,但其它几字都落实不了。从词义上看,“进乎技”即“进于技”,“乎”通“于”,解释为“比”,而“技”即“一般技术”,此句注为“比技术进了一步”或“超过技术领域了”更妥。其理由:高三册《庖丁解牛》一文有“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教材注为“道,天道,自然的规律”,而“进乎技矣”却注为“超过技术了。进,过。”庖丁的“进乎技”中的“技”与“道”相对应,此句注为:“我所喜欢的是道啊,已经超过…  相似文献   

10.
<正>《采薇》一诗在解读过程中,有三处疑点,现献疑如下:一、前三章诗中对于"时间"的解读前三章诗采用"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层层推进,不断渲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刚止"。第一是表现了士卒戍边生活的艰苦,粮草不续,以野生薇菜充饥;第二是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第三是渲染了戍边士卒思归而不得的痛苦与焦虑之情;第四是使诗作在音韵上具有音乐美,朗朗上口,易于吟唱。  相似文献   

11.
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对《五人墓碑记》中几处词句的解释略有不同,有的仍有疑点。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家。一、"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指何"社"?人教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将"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中的"社"都简单地解释为"应社",而人教社的教参在翻译该句时却将之译作"复社",到底是"应社"还是"复社"?值得一辨。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是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本学期讲授先生的《拿来主义》,看文中的几处标点的使用,很是别致,耐人咀嚼。  相似文献   

13.
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个著名的比喻。闲来再读经典,不禁惴惴然而不安,只觉得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分外刺目。笔者之所以有如芒在背的感觉,缘自对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等几个比喻的重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鱼翅、鸦片,烟具以及姨太太,是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一文中的几个著名的比喻。闲来再读经典,不禁惴惴然而不安,只觉得先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分外刺目。  相似文献   

15.
摩擦力的问题历来都是同学们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下面就同学们在学习中常见的有关摩擦力的疑点问题作一解析,供同学们参考.  相似文献   

16.
陈艳 《生物学教学》2009,34(5):76-76
1植物个体发育过程中各阶段的营养供给 1.1种子形成时在种子形成过程中,由受精卵分裂产生的基细胞发育来的胚柄,其末端含有一个大型泡状细胞,这个细胞从胚囊原生质中吸收营养供给顶细胞发育成胚,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发育形成的营养,还是子叶或胚乳中储存的营养,最终都是由植物营养器官提供的,这些营养物质以可溶性的小分子化合物(如葡萄糖、蔗糖、氨基酸)的状态运往种子,在种子中进而转变为不溶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蛋白质、脂肪等)。  相似文献   

17.
<正>《论语·侍坐章》是《论语》中篇幅较长且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篇语录体散文,被选入多种版本语文教材。由于《论语》中对话向来简短含蓄,所以《侍坐章》中也有不少地方语简意丰,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争议。现选取一些地方作详细辨析。一、"哂"究竟是讥讽还是赞赏关于"哂"的解释,主要有微笑、赞赏、讥讽等几种。"哂"的本意就是"微笑",宋朱熹《论语  相似文献   

18.
在备课中,我发现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五)对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几处注释有失慎重,现列举如下,以示商榷。  相似文献   

19.
北师大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八年级上册)第235页中间有一段评论王维的《鸟鸣涧》诗的话:一如前面的‘人闲桂花落’,桂花落下来,这是视觉形象……因为桂花很小……读完此段解说后不免让人产生怀疑,因为此句后紧接的一句是夜静春山空。俗语讲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  相似文献   

20.
(一)初中语文第六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对“反复”一词,注释说是“指书信来往”,似不确切。反,一义为回,归。《国策·卫策》,“伯果起兵而袭卫,至境而反。”《孟子·梁惠王下》:“比其反也,则冻馁妻子。”意思还是回或归。初中第三册《愚公移山》:“寒暑易节,始一反焉。”高中第一册《国殇》:“出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