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气系统知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同时也是文科综合地理高考的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在高考阅卷实践中,该考点也是考生主要的失分点。中学教材涉及的常见天气系统有气旋系统(如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反气旋系统(如副高和亚洲高压、高压脊)和锋面系统(如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锋面气旋)。天气系统过境带来天气变化,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设计思路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 ,以贴近生活实际的天气现象实例为素材 ,以科学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线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按照“知地—明理—说理—析事”的序列设计问题 ,提高学生获取、加工、应用信息的水平 ,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创新学习的能力及团体合作意识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学好地理大有用处 ,增强学习的兴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①了解天气变化与不同天气系统之间的关系和天气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②理解锋面系统和不同气压系统的活动规律和天气特征 ;③识别常见的天气系统。2 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玉钧 《广东教育》2008,(10):67-69
知识梳理 一、常见天气系统 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和低压、高压系统。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分析 《关心天气》是四年级上册《变化的天气》单元的第一课,由常见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动物三个活动组成。是学生学习天气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教学做铺垫。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中,气候可以说是统帅。气候要素的区域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的分布特点。对天气和气候的考查,能较好地反映出学生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因此,天气和气候的主干知识和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近年综合能力测试的重中之重。而天气和气候的相关知识原理的分析,既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成为不少学生学习中的“瓶颈”和考试中的“失分点”。从高考的能力要求看,本文的目的是要突破下列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在等压线图中判断天气系统是地理学习能力再生点之一。其基本判读方…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分析《关心天气》是四年级上册《变化的天气》单元的第一课,由常见的天气、天气与生活、天气与动物三个活动组成。是学生学习天气单元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开展了对天气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天气现象的研究活动,认识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为后面的知识教学做铺垫。设计思路1.让学生通过交流的形式,了解自然界里各种各样的天…  相似文献   

7.
通过天气系统的学习,了解天气系统对全球各地天气变化影响,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分析锋面系统对我国的天气的影响,增强学科学、爱科学,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生产,运用科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天气》是小学二年级自然里的一节自然现象讲解课,通常是学生听,教师讲,较容易让学生了解天气的有关知识。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了教学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数教育者都在实践中认定了这一点。一上课,我首先让学生回顾近段时间的天气状  相似文献   

9.
占灵珠 《地理教育》2004,(6):26-26,3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认识到天气、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杨红 《考试》2008,(12):36-39
人们每天都关心"天气预报",经常接触电视节目中播放的简易天气图,读懂简易天气图是学生以及作为未来公民必备的一种生活技能。"常见的天气系统"既是学科主干知识。又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考点是高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第五节,是本单元知识结构中重要的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各种天气现象的产生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大气的热力状况、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本课是在综合前四课内容的基础上,阐述常见的天气现象的成因.在实际生活中,天气系统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课所讲的内容,对于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最基本因素,普及天气预报知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明显增加 ,狂风卷着沙土屡屡光顾西北、华北等地区 ,给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帮助学生在切身感受了沙尘暴的危害之后 ,进一步了解沙尘天气的形成及防治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笔者安排学生课余搜集有关资料 ,并特意设计了“沙尘天气”这一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着重介绍沙尘天气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教学目的1 知识传授 :使学生了解沙尘天气的几个基本概念 ,掌握沙尘天气的成因及防治。2 技能培养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归纳的思维能…  相似文献   

13.
《常见天气系统》这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的常见天气系统,教学重难点为冷锋、暖锋的形成与天气。教学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比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学生则采用自主学习法、比较学习法、迁移学习法。教学程序分为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及课堂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背景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各地每天的天气状况也是复杂多变的.如何很好地了解天气,更好地利用天气,成为每天的头等大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每天都体验到了天气的变化,但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尤其是针对上海地区常见的雷暴、台风等天气,更应及时引导学生去了解,有效地联系实际生活,对自己所了解的天气进行趋利避害.  相似文献   

15.
比较法在气候与天气教学中的运用郭延强,郭延刚气候与天气涉及的数据和曲线很多,且形成原因和特征特点复杂多变。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向学生传授知识,不但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综合比较“三法”...  相似文献   

16.
设计一【思路综述】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一些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和知识。云与天气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但作者却把它说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主要原因在于采用了分类别和打比喻的说明方法,语言准确、生动。由此可以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课前要求学生在预习中熟读课文,绘制云与天气变化的对应表格,写观察日记,并进一步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谚语。教学时把课堂搬到室外(便于看云,利于教学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读”到的、“写”到的、“看”到的进行比照,了解“看云识天气”的知识,学习说明的方法,体悟文章的语言。【教学简…  相似文献   

17.
大气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天气系统是大气运动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是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天气系统"知识点的教学要求。百度百科将"简易天气图"定义为"气象站进行天气预报的一种辅助工具,依据气象台发布的天气广播,将某一时间的天气形势和主要天气系统及天气实况用规定的符号填绘在特制的地图上而形成的一种图表"。笔者尝试以“简易天气图”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并辅以其它图像和表格的镶嵌,广泛采取联系和比较的手法,探求实现“天气系统”的图表法高效教学。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背景 “生活与地理”是春晖中学校本选修课程,已被评为“浙江省第二届普通高中精品选修课程”和“浙江省第四批网络推荐课程”,主要在高一年级开设.“雾霾天气”为高中“生活与地理”选修课程教学案例,教授1课时.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雾和霾的概念及其差别,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等;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各种全球性环境问题成因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分析资料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奥运与天气》是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变化的大气》单元的最后一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天气现象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对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培养观测天气的初步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构想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是温带地区产生大范围云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因而又称温带气旋。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关于锋面气旋的知识是教材的重点。该天气系统在我国冬春季节的北方地区较为常见,常常爆发大风沙暴天气。学生解答此类问题时无从下手,因而成为教学中的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既掌握所学知识又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二、教学过程(一)导思热身,埋下伏笔运用图片或录像“沙尘暴”,让学生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