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部编版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正式的习作教学。教材极为重视对学生写作素养的培养,不仅在每个单元中都编排了习作训练,还在不少课文的课后习题中安排了具有针对性的“小练笔”,除此之外,还首次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专门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的编排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为核心,是为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奠基的单元。该单元的体例也与其他普通单元有所不同,在单元篇章页的后面首先安排两篇精读课文,接着再安排“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然后是两篇习作例文,最后才是单元习作。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与其他单元的精读课文相比,  相似文献   

2.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习作单元”的出现,给当下的习作教学提出了新课题。教师需要深入领会编者意图,通过调整“精读课文”教学视角,利用《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发挥习作例文的示范功能,落实单元语文要素,实现阅读与写作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
【教材简析】 本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将相和》《草船借箭》、两篇略读课文《景阳冈》《猴王出世》和《口语交际》《习作》及《回顾·拓展》几部分组成。单元专题“中国古典名著”贯穿始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正>统编教科书习作单元精读课文重在从阅读中学习表达方法,要从精准定位目标、精巧实施策略、精当多元评价入手,开掘和把握好习作单元的写作资源,才能更好地助力语文要素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软着陆。统编教科书改变了以往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创新单元结构,安排了以习作语文要素为主线、独立组织单元内容的“习作单元”。教师要用好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让其语文要素软着陆。笔者从精准定位教学目标、精巧实施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5.
《爬天都峰》是义务教育小语第五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生动具体。文中多次出现的“爬”字巧妙地暗示了天都峰的高和陡,并使文中一老一少爬天都峰时的情景跃然纸上。教学时要紧扣“爬”字这一题眼来组织教学,调动  相似文献   

6.
《爬天都峰》课文分析和教学设想江西刘健《爬天都峰》是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去黄山爬天都峰时,互相鼓舞,终于爬上了那又高又陡的顶峰的事。表现了“我”和老爷爷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勇于克服困难,...  相似文献   

7.
<正>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的一个新增单元,它的编排体现着“读写结合”特征。笔者发现,习作单元中精读课文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处理读和写的关系。为了让习作单元精读课文很好地为习作服务,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和语文素养,现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匆匆》为例,引领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和表达方法,助力单元习作。一、多重解读,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和阅读单元中的精读课文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应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集中指向习作能力的习得。从阅读中学表达,教师要制定好明确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爬天都峰》是第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写了暑假期间“我”与爸爸去黄山游玩,与一位老爷爷互相激励共同爬上天都峰的事。根据本文对话较多,语言朴实,含义深刻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对话,感悟文章内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一、细读对话,初步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要引导学生细读文中的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文中出现了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只有短短的两句话,看似平淡,却表现出说话人的复杂心情。引导时可抓住“也”进行揣摩,“也”字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天都峰又高又陡,“我”年龄太小,老爷爷年龄太大,…  相似文献   

9.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专题是“作家笔下的人”。围绕这一专题。选编了一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它们分别是《人物描写一组》《刷子李》和《金钱的魔力》;“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这一专题,形成了专题统领,由读而写,由吸收而倾吐的较为严密的单元体系。  相似文献   

10.
习作单元中"习作例文"的教学,直接指向习作表达,让学生掌握文本表达的基本策略。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例文《我家的杏熟了》《小木船》两课,教师通过复习前面两篇精读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运用学过的方法进行分析,掌握把事物写清楚的方法。这样,使学生熟练掌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下面的习作打下基础,获得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正>统编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一册都有两篇“习作例文”,共16篇。“习作例文”和本单元的其他内容密切相连,形成一个整体,架设了阅读和习作之间的桥梁,是完成单元核心任务、形成单元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尤其是提高写作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落实《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开展“习作例文”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12.
<正>教材基于单元视角,设置了读写一体化的整体教学结构,其中习作单元就是最为典型的代表。纵观教材中的习作单元,编者设置了基本的栏目和结构层次,以两篇精读课文带动两篇习作例文,同时设置了“交流平台”“初试身手”等读写转化的过渡栏目,最后是单元习作,形成了由读到写的有效转化、进阶与发展。那习作单元中每一个栏目究竟有着怎样的定位?又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推进教学呢?笔者以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我爱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习作例文。“习作例文”具有指导阅读和写作的双重任务。教学本课应该紧紧围绕“怎样观察事物”的单元重点训练项目,通过观察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正>教学设计一设计意图《介绍一种事物》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本单元围绕“学写说明性文章”这一主题,以“说明白了”为目标,编排了《太阳》和《松鼠》两篇精读课文,以及习作例文《鲸》和《风向袋的制作》,为学生提供了表达范例。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自己了解并感兴趣的事物介绍,聚焦事物的主要特点,尝试适当使用说明方法、从不同方面把事物“说明白”,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使其获得知识。写之前,确定要写的事物、列出提纲,围绕中心梳理资料,为“写”做准备。写之时,细化提纲,要求“写清楚事物的主要特点”“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分段介绍”。写之后,引导学生分享习作,进一步体会说明性文章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艳 《湖北教育》2023,(11):48-49
<正>习作单元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习作与阅读之间的壁垒,让阅读课堂有“练武之地”,让习作过程有“他山之石”支撑。如何放大精读课文的示范性,引导学生在读写融合中发现课文表达的方法与艺术,将文本蕴含的习作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习作能力呢?笔者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精读课文《人物描写一组》和《刷子李》的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6.
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五册《爬天都峰》是新选的一篇课文,课题中的“爬”字就是题眼,教学中可以紧扣“爬”字,引导学生理解文意。 一、由题眼理解天都峰的高和陡 文章的课题为什么不用“上”、“登”,而用“爬”呢?这是因为天都峰高而陡。“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  相似文献   

17.
本组教材包括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一篇“读写例话”和一个“积累运用”。本组教材的两首古诗《江畔独步寻花》、《菊花》浅近平白,流畅明白;三篇课文《爬天都峰》、《动手做做看》、《一次成功的实验》都是写小朋友生活的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帮助读懂。根据本组教材的特点和重点训练项目“多读多想,读通课文”,本组教材的教学应重点指导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多读读,多想想,以读感知,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悟理,养成边读…  相似文献   

18.
习作单元是统编教材特殊的编排体例。教学这一单元的课文《爬天都峰》一文,要根据单元的习作教学要求,直接指向习作目标。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挖掘奥妙和读写迁移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把一件事情写清楚的具体方法,获得习作表达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爬天都峰》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是学习课文的难点。通过人物对话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是本文表达上的一个特点,所以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体会主人公由开始的犹豫、不自信到受鼓舞、坚定决心再到战胜困难登上天都峰的心理变化过程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一、入情入境,读好第二自然段爬天都峰之前“我”的心情怎样?首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自读自悟,…  相似文献   

20.
崔玉涛 《天津教育》2022,(15):144-146
<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单元导语页中明确提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既要在文本教学中逐步落实语文要素,又要在习作部分践行语文要素,从而构建“指明方向—文本学习—习作践行”的学习路径。在此学习过程中,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师只有立足于阅读与写作一体化的高度开展教学,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一、理清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夯实阅读与写作教学一体化的基础(一)阅读为写作铺就坚实的基石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阅读是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