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具有无穷的诗味、优美的意境和深刻的典型性;在毛泽东诗词“富有诗意的裁判”中,可以见出诗人多么了不起的革命精神和审美力度。毛泽东诗词高超的艺术成就是诗人高度重视形象思维和深谙艺术创作规律的文艺审美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晚唐诗词屡遭否定评价.而时至1930年代,“晚唐诗词”却为诗人们所倾心钟爱,掀起一股“晚唐诗热”.究其原因,乃在于相似的时代境遇、相同的命运遭际与心境以及相通的人生志趣与审美志趣让他们与晚唐诗词产生了超越时空的共鸣,因而诗人们在回望古典诗传统时对晚唐诗词尤感亲切,由此形成“晚唐诗热”.  相似文献   

3.
在两宋诗词作品中,作家们以“心”为师,抒写精诚的爱国情致,鼓舞了一代代的文人士大夫为救国图存前仆后继,为两宋社会生存和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以诗词作品来观照作家心理,其“心”是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和责任意识,是对儒家“内圣外王”哲学的坚守.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诗词中“今”“我”两字以其频繁出现而成为诗人内心倾向的两个强烈的符号,“今”反映了诗人务实重今的价值选择,对中国历史命运和机遇的深刻把握和于有限中贯通于无限的宇宙意识;“我”是阶级之我同个体生命的有机统一,是诗人历史主动性和巨大使命感的集中体现,是特定时代和诗人独特生命体验的结果。这种“贵我”“通今”精神直至今天仍为中华民族所必需。  相似文献   

5.
该文抓住“青天”、“把酒”、“明月”这三个关键意象深入分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蕴涵的深层意蕴,揭示了苏轼第一次被贬之后,从困惑、反思到通透和空灵的心路历程,说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在苏轼的人生历程和诗词创作的重要位置,是诗人的人生哲学、政治理想和艺术追求的一个尝试性的突围,是诗人的诗词创作由少年的轻狂和无端喟叹转向旷达、平淡,逐步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6.
心灵写诗     
A 曾经是一个少年“诗人” 小时候的我应该算是一个少年“诗人”。 现在常常有朋友认为我搞教育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其实,虽然我父亲在教育局工作,母亲在小学教书,但我小时候从没有做过“教师梦”,而整天做的是“文学梦”。 我刚读小学便遇上“文革”,几乎所有文学名著都成了“封资修”,一本薄薄的《毛主席诗词》成为我惟一的文学启蒙读物。我不但能将所有已发表的毛主席诗词倒背如流,而且还煞有介事地写出一首首“革命诗词”。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欢庆党的“九大”召开,我写了一首《卜算子·庆九大》:“红日出东方,战旗映彩霞…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宣泄,是诗人思维的外化,而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之处就在于这种宣泄、这种外化显得含蓄,有无尽的言外之意。所以,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需要的不只是一种理性分析与思考,而更侧重的是一种“不求甚解”的感悟。所谓感觉之妙“难得糊涂”,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学习者来说,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初中阶段的诗词教学也应以此作为最终目标,不应只拘泥于背诵和对诗词的解说上。意境教学应该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教会学生体味诗歌意境,培养审美能力呢?笔者在文中提到的就是以画传情的方法,即"化诗为画,以画赏诗"。  相似文献   

9.
文化精神,是某种文化创造过程中基本的整合的价值系统,是维系民族团结和谐的纽带,是一种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特殊风格。“人人成功”理念就是一种文化精神,在人力资源整合、大学精神构建及先进文化凝练过程中起到引导和统领的作用。作为文化精神的“人人成功”理念,为文化“化人”的过程提供一个科学的价值坐标,并为文化“化人”的终极目标提供指向。  相似文献   

10.
感谢孤独     
少年不识愁滋味。之前,那些思念故乡,歌颂友谊,表达爱慕的诗词,再怎么绵长悠远,也迂回不到我心底。年少的我不能体会《静夜思》中诗人的思乡之情,也不能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的深厚友情,更不能明了“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中。诗人为何如此执着地“独倚望江楼”……  相似文献   

11.
李振昌  翟征 《现代语文》2007,(1):120-120
“文似看山不喜平”,读文章就喜欢别出心裁、与众不同的立意。一些诗词,由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世界观各异,以及诗人立场的不同,诗词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就有所不同,甚至相左。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诗词摆脱了一己幽怨的“小我”境界,其文采奇异、气势磅礴的脱俗之风体现了诗人伟大崇高的思想境界,是诗人伟大心灵的回声;其诗词大义凛然,字里行间充满了彻底革命的战斗精神,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是一个国家领袖和民族英雄的巨人人格的艺术写照,也是一个诗人独特美学追求的结晶。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三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诗注释有三处值得商榷。其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一去三十年”,教材注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诗人于40 5年当江西彭泽县县令,八十多天后辞官,挂印归田园,作《归园田居》。”将“一去三十年”释为“从少年到41岁诗人辞官,大约有三十年”,不当。要弄清“一去三十年”是什么意思,当先弄清“误落尘网中”指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尘网”指的是尘世、人世。此处的“尘网”是否也指“尘世”“人世”呢?诗人是否有从“少年”时代起即“误落”此“尘网”中的悲叹呢?他是怎样看待…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是现当代的化巨人、伟大诗人,他的诗词对当代的诗歌创作尤其是旧体诗词的创作,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对其诗词的研究,谈其对现实社会生活关系的多,而对其诗词的历史渊源的探讨较少。对毛泽东诗词从中华民族化精神与艺术形式传统两个方面,系统地分析它与唐宋诗词的渊源关系,及其对古典诗词的化精神传统及艺术形式的全面继承、批判、超越与创新,对于繁荣当代社会主义的学艺术的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诗词勃兴以来,女性诗人添雪斋以"以今化古,以西化中"(1)的姿态活跃在网络诗坛。其诗题材多变,意象奇异,在古今中西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体现出诗人可贵的探索精神。本文即从影视手法的表达、组诗形式的创新、奇幻诗境的构造三个方面评析添雪斋诗词的创作特色,并对其创作历程作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忠实记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发展历程,浓缩了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心路历程,它不仅仅是文学文本,更是一种诗意化的政治文本;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阶级斗争思想的心声,由于毛泽东政治思想尤其是晚期思想的时代局限,作为犯了错误的政治领袖角色压倒了诗人的角色,因此,毛泽东晚期诗词夹杂了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不断斗争与超越的精神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强烈的人民情怀,使他的晚期诗词充满了担心帝国、霸权主义发动世界大战以及急于实现人类大同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青楼诗词或是赞美曼妙女子歌舞之赏心悦目,或是表达诗人郁郁不得志,放身青楼以忘忧之情怀。历来学者的目光较多关注“正统”诗词而很少涉足“非正统”的青楼诗词。文章从歌女、舞女、妓女三个方面入手,探讨了代表诗人、词人最真切情感的青楼诗词的翻译方法及技巧,向译语读者展现青楼诗词中文化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杜甫作为盛唐时期的重要作家,其“诗圣”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其传播、接受就是后代读依据自身化立场重新阐释之过程,因此,后代读心目中之诗人和历史上的真实存在之诗人并不一致。“狂”就是杜甫自身具备却历来被忽略的一种重要的化精神和可贵的化品质,这种化精神无疑来自于活跃、开放的盛唐时代精神,其丧失始于理学兴起的宋代。  相似文献   

19.
古诗教学先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然后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程式化。课标指出“以生为本”“以读为本”,把阅读教学活动视为宽松愉悦的.读诗交流会?提供充裕的课堂主动学习的条件,注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学生、老师、文本、作者、生活等多维度的对话互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20.
自南朝以来,闽籍诗人以及宦游、流寓福建的非闽籍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是福建诗词创作传统的核心,当代福建诗人,包括旅居海外以及港澳的闽籍诗人,继承和发扬了福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不断推进福建诗词创作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