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流行沿革时间最长,考试程序最森严,考题样式最烦琐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从隋唐到清末科举制度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对世界许多国家的人才选拔制度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数千年来,考试始终是人们获取社会资源、寻求升迁机会的重要途径。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意识到人才所具有的重要社会价值,尤其是对巩固统治具有巨大的治理效能。从先秦时期的选贤与能,到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再到隋唐明清的科举制度,中国古代人才选拔方式历经数次更迭。人才选拔的价值取向由注重门第向能力本位、追求公平转变,“至公”成为人才选拔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峰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中国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之比较研究》一文中对比了隋唐科举制度与当代公务员选拔制度,对比分析后可见:不管是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都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考试途径可以不断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在知识、技能、能力上更具有竞争力的优秀分子进入到国家管理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相似文献   

4.
不管是中国隋唐科举制度,还是当代公务员考试选拔制度,二者都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法。通过对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招考对象来源、考录形式、任用考核奖惩机制进行比较,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有鉴别地汲取中国社会政治文明的成果,以期对完善当代我国公务员选拔考试制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论创新能力培养与考试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考试制度从其产生 ,即作为一种人才评价与选拔的手段和工具 ,充分发挥着其选拔的功能。我国不论是汉代的察举制、魏晋的九品中正制 ,还是隋唐的科举制都以选“官”为目的 ,受传统教育影响的高考也充分强调着其选拔的功能 ,并以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为目的影响着学校教育乃至社会。这种选择人才的制度是莘莘学子入仕的基本途径 ,因而对学校教育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 ,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式 ,以至于完全把学校纳入考试的轨道 ,使学校成为考试制度和选拔制度的附庸。我国现今的高考制度是科举制度的延续 ,当然它取消了科举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的平等精神及其对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各种制度中历时最久而影响最大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平等精神,正因如此,它才历经千年而不衰。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严密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取用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高考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平等为核心;高考改革的任务是,坚持平等的精神,消除其形式和内容对教育的不利影响,提高人才选拔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的公平原则对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平精神,它的发展历程折射出了一般考试发展的规律,即日益的客观化和系统化.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每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目标,选拔德行之士还是才能之士是科举制度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两难问题,为公平起见,科举制度主要以文才取士.公务员录用考试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必须以公平为核心,在考试理念、考试管理、考试方法上坚持公平的原则,消除各种因素对考试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玲 《甘肃高师学报》2008,13(4):123-125
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创立于隋,确立于唐,延续至元明清,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本文从特权等级、婚姻门第、现代教育三方面,来探讨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皇帝开科取士,选拔国家官吏的人才选拔制度。  相似文献   

10.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帝王为了笼络广大知识分子,加强和巩固其中央集权统治所采取的一项制度。从隋唐开始至清末,在我国实行千年之久。科举制度在其产生和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选拔贤能人才等方面在历史上曾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它扩大了取士的范围,且具有一定民主性。但事物的发生发展总是优点和缺点,进步和落后,前进和倒退共生的。特别是科举制度发展到它的晚期,加上政治制度的腐败和科举内容的落后,科举形式的繁杂,科举制度非但不能起到选贤荐能的作用。相反,给国家、民族以及个人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治国之道,首在选才。封建社会中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与今天的高考制度都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而且二者在精神实质、特点、功能、方式等方面又有许多相似之处。科举制度因其种种弊端已被历史所淘汰,今天的高考制度也是当今社会批评和争议的热门话题,因此考察古代科举制,寻找历史之鉴,以改革和完善今天的高考制度,使其与时俱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科举制度与高考制度的比较1.考试内容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制度之一,它与古代的教育制度、官吏制度构成封建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制度,其中又以科举制为中心环节。这就…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自隋唐创立科举制度以后,经过五代及宋初不断改革和完善逐步走向成熟,科举制度成为宋代中后期及明清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五代至宋初实行了更加严格的锁院、糊名、复试、殿试等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取士的官僚政治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提高。通过对五代至宋初科举制度的探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一时期的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举制度自隋发端,终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实行的重要选官制度。这个制度实施一千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走向、社会格局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举制度产生后的一千多年中不断有变化,隋唐和明清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产生、发展变化的两个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4.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共产生状元750位.进士11万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日趋复杂完善,了解当时的教育考试制度和形式,其整体文化内涵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析辟科举取士制度的衰亡教训,古为今用,无疑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宏德 《文教资料》2011,(17):85-86
科举制度是古代朝鲜重要的选拔官员制度,两班社会体制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最突出的时代特点,在这样的时代特点下,科举制度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深深地烙上两班阶层的印记,使其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一面,同时也具有阻碍历史发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洋务时期,迫切需要变革传统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以培养和选拔适应时事的新式人才.为了培养精于洋务的新式人才,算学率先被纳入到新式学堂的课程体系当中;为了选拔胜任洋务的新型人才,算学重新被列入到科举制度的取士科目当中.在推动教育与科举改革的过程中,算学都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出于观念、传统、现实等方面的考量,洋务派把算学作为推动教育和科举改革的突破口,期望通过算学优先学习和开设算学科,把近代科学知识纳入到人才培养和选拔的知识体系中.此举对后续的教育改革、科举改革和文化转型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为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在元明清三代科举发展中都出现过废置现象。文章具体分析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科举废置的背景、过程以及影响,分析比较了三次废置的差异,认为元明清时期科举的废置与终结实质上体现了作为人才选拔重要方式的科举制度与实用人才培养之间很难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我国隋唐以后,废除了以推荐为主的选拔人才的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垄断,改行开科取士的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从较大范围内选拔官吏,使得处于中下层的知识分子得以晋身,在其前期未始没有一些进步意义。但宋代以后,科举考试都用儒学经义;渐渐显出它禁锢思想的弊端,明清两代规定考试题目必须是《四书》的文句,文章的格式必须是八股文,于是科举制度成为知识分子的牢笼。明清两代虽然也有不少有才学的知识份子,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有用之才,但是,长达六百多年的时间,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一篇有价值有影响的八股文章。因此,揭露八股取士的科举制的弊端,抨击其罪恶,都具有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举制度从诞生之始,就受到我国制度范畴、历史传统、政治体系等的深刻影响,这也决定了它之后对政治制度有限的历史和现实作用。科举制度将官员的选拔范围扩大到全社会,为中国的知识阶层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国家由此获得了广泛的政治人才和稳定的吏源。尤其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官考绩制度对抑制腐败亦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挖掘科举制度中的积极因素对推动我国人事制度的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学校是人才选拔的重要场所,选拔功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本文对我国封建时代的学校选才标准进行了系统梳理,发现我国的选拔标准以隋唐为界线,隋唐以前倾向于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而隋唐以后则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或唯一的选拔标准,此时,学校成为科举(人才选拔制度)的附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