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副刊初探     
一、关于副刊概念的异议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日“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解释有失偏颇,例如,《辞海》:“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  相似文献   

2.
一、“副刊”内涵要发展《辞海》解:“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报纸副刊一般要求与新闻、评论起配合作用。”《新华词典》解:“报纸上刊登新闻体裁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如文艺副刊等。因与报纸的主体(即新闻和评论版)既有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故名”。诚然,报纸上的文字,大体上可分成五大类:其一是新闻:带“电头”和“本报讯”的新闻以及通讯、特写;其二是评论:社论、短评、工作述评、编后语;其三是专文:政治报告、专著、纪念文字;其四是读者来信;其五便是副刊文字,常常集中在一个版面上发表,形成副刊版。副刊与其它各版面共同围绕着报纸的宣传中心进行工作,虽然采取的宣传形式不同,但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副刊是报纸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报纸副刊起源于清末,走过了100多年的漫长历程,迎来了即将跨越世纪的新时期.报纸副刊在我国新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怎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全新的历史时期,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又如何呢?本文试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论述我国报纸副刊的地位和作用.报纸副刊尽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新闻理论上却长期是一个比较含混的概念,其原因主客观方面都有,很有必要先作两点说明.一、客观原因是报纸副刊定义含混.《辞海》解释报纸副刊:“一般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新闻学简明词典》则称:“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数有专名.”而新华社1985年出版的《新闻工作手册》对报纸副刊的定义是:“报纸上刊登新闻、评论、读者来信以外作品的固定版面,每天或  相似文献   

4.
副刊初探     
一、关于副刊概念的异议大凡报纸、杂志大都办有副刊,如《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每周一个版面,《求是》杂志的“绿野”副刊,每期1—2个版面。副刊文艺属性强,文字活泼,有“文”、“杂”“短”、“活”的特色。由此,有人把副刊称之为“文艺副刊”,把主持副刊工作的部门,称之曰“文艺部”,或曰“副刊部”。虽称谓殊然,但副刊的概念应当是:报纸杂志上登载除新闻体裁外的其他体裁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固定版面。但是,辞书上对副刊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企业必然要与外面大社会发生关系,进行交流,这就要求企业报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社会性。为此,就要采取“立足企业,面向社会”的办报方针,使企业报成为联系内外的桥梁,成为沟通各类信息的窗口,而文艺副刊是报纸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要与其他版面一样,体现出办报的方针和宗旨,因此,副刊也要“立足企业,面向社会”,办得开放一些,为报纸走向社会,扩大企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发挥应有的作用。那么,副刊如何才能既立足企业,又办得开放一些呢?我们认为,主要要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既要体现新闻性,又要突出文学性。文艺副刊是报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虽然属于文艺,但有别于专业文艺刊物。副刊发表的文章在指导思想、内容选材等方面,都必须考虑到新闻报纸的要求,以报纸的需要为需要,其本质上受着报纸的新闻性特征所制约。这就要求企业报副刊的作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很大的单元,共有六篇课文:《读报常识》、《消息·通讯》、《评论》、《副刊·文摘》、《答记者问》、《积累资料学习办报》。 本单元是针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要“养成读报的习惯”的要求而精心设置的。六篇课文内容非常丰富,几乎涉及了有关报纸的各方面知识,有理有例,有报刊知识介绍,有读报方法指导,还有积累资料和学习办报方面知识的详细说明,是一个具有很强的实用意义的说明文单元。从本单元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报纸的能力这一目标出发,教学本单元时,教师对课文的处理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老师在关键的方面加以点拨、指导,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7.
浅论院报副刊的特色胡勇副刊是报纸中有别于新闻版的一种特殊的版面,在内容上、形式上、编排上都与宣传中心发挥作用。但副刊又与其它各版共同围绕着报纸的宣传中心发挥作用。副刊之所以被称为“副”,有其一段形成历史,最初是在报纸最后部分刊登一些诗文类,没有固定篇...  相似文献   

8.
电视节目不论是新闻还是专题都有为主持人、播音员设置的“报头”,也称“侃头”。一般来说 ,报头是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预告。这样观众就可以根据自己爱好需求选择或放弃这一节目。当然每一个编导、主持人都希望节目报头精彩从而留住观众的视听。因此报头的“窗口”作用在节目中愈加明显化。在新闻资讯类的电视节目里 ,主持人 (或播音员)一般是以标题性的报头预告该档节目中份量最重的几条。但在每条新闻资讯前 ,往往还要播送一个小报头。小的报头相当于报纸消息中的导语。编导、主持人把信息的内容加以提炼 ,三言两语就告知了该条信息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语文》第三册读报常识单元专文介绍了阅读副刊的方法。那么,你知道报纸的副刊是怎么来的吗?据查,关于报纸副刊的起源,大致有这样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报纸副刊最早起源于上海的《时报》。《时报》创刊于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一位名叫包天笑的编辑进入报馆时,向《时报》的总经理建议,在报上开辟一个栏目,叫做“余兴”,用来刊登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背景:《纽约时报》的报头《纽约时报》的一位老板举的是另外一家报纸的报道,上写:“令人震惊的布莱尔作假案(BLAIRFRAUDHORRORSHOCK)”。老板:“告诉豪威尔,叫她什么来着?要把事情查个水落石出,马上!!!”秘书:“马上。”“是的,马上!”“你!解雇所有的文字编辑!”“可我们一个文字编辑都没有了,我们这张报纸多少年都不要编辑了……先生。”“那么解雇所有的记者!!!”“你们这些记者,都被解雇了!”“我们宁愿被称为Journalists!”“好,你们这些Journalists,你们被解雇了!!”“是白人记者还是黑人记者?”“噢,我问完上面就…  相似文献   

11.
校报既然作为一份报纸,就必须按新闻规律去办,按新闻规律办校报,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编辑、写作的新闻化。 所谓编辑、写作的新闻比,正是校报区别于简报、工作研究之类的样式,使校报成为一份报纸,这里新闻化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校报整个版面安排必须包括一般报纸必须的二个部分:即新闻、言论和副刊三要素。在图片配置、标题制作、版面编排等方面都应按照新闻的要求去做。第二层意思是指在具体写法上必须按一定的新闻体裁写报道,充分运用事实讲话,要  相似文献   

12.
《益世报》1915年创办于天津,至1949年在大陆停刊,“是中国近现代具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重要报纸,与《申报》、《大公报》、《民国日报》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旧中国四大报”。1946年10月16日沈从文接编《益世报·文学周刊》,至1948年11月8日停刊,这是沈从文编辑时间最长的一个副刊,也是他编辑的最后一个副刊,不仅融汇了他丰富的报刊编辑经验,同时也更进一步寄托了他对文学的种种希望。  相似文献   

13.
[单元课文]《读报常识》《消息通讯》《评论》《副刊文摘》《答记者问》《积累资料学习办报》(下面比较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知识点比较]1.题型比较。《读》《评》《答》是单信息题型;《消》《副》《积》是双信息题型,所说明的两个对象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消息”“通讯”如同兄弟俩,不易分辨,放在一起说明,容易搞清各自的特点,这种题型可谓之“对比式”;“文摘”是副刊中的一种,可读性很强,所以在介绍“副刊”时专门提到它,这种题型可谓之“包含式”;积累资料既是读报应养成的习惯,也是学习办报的重要前提,因此,这种…  相似文献   

14.
报纸副刊是具有中国特定文化意义的一种版面和媒体形式.探寻中国报纸副刊的起源及其早期的基本形态,指出其在奠定中国副刊传统格局、赋予现实关怀意义、培育作家和催生作品上面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山东教育》2011,(1):51-53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一专题,采用“三精带一略”的组元形式,选编了《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四篇课文,一个“语文园地”。、从内容方面看,四篇课文从动物、植物、景物几个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大自然是美好的:从形式方面看,有名家经典散文,有古诗,不同的形式具有共同的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16.
校报一般均有副刊。其内容一般是以刊登师生创作的文艺作品和反映广大师生日常生活的文章为主,是文艺生活相杂糅的一个版面,以其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等许多特点吸引众多读者。我想结合《上海石油化专报》副刊编辑实践对校报副刊的编辑工作作些探讨。 一、副刊要有新闻性。 所谓校报副刊新闻性,就是报纸副刊要结合校园广大师生的思想状况,结合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结合政治形势,组织和编辑各种副刊上所需要的文章。校报副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二年冬,叶紫的处女作《丰收》在《无名文艺月刊》创刊号上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著名作家矛盾撰文推荐《丰收》,认为这是一篇精心结构的“杰作”,希望叶紫“继续努力”祈祝他“有很大的前途”。许多文艺刊物和报纸副刊都竞相  相似文献   

18.
“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新增“综合复习材料”共六篇。它们是:《高原红柳》、《“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难忘的启蒙》、《钱塘潮的形成》、《一个小村庄的故事》、《风向袋的制作和实验》。在教材中安排这几篇综合复习材料,一是为了减轻教师选择和印刷材料的负担,尤其为各方面条件都较艰苦的农村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方便;二是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综合复习提供了系统的内容,避免盲目增加大量复习资料,增加学生负担。按照教材的编排体例,这六篇综合复习材料应该放在课文全部学完后集中使用,不应单独作为讲读课文用。这…  相似文献   

19.
一、内容举要1.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内容与特点。内容 :本单元有教读课文三篇 :《读报常识》《消息、通讯》《评论》;有自读课文三篇 :《副刊、文摘》《答记者问》《积累资料、学习办报》。(以下出现课题时均以课题首字代之。)重点学习内容是三篇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副》。特点 :本单元为读报单元 ,《读》与其他五篇文章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课文中有选入的报刊文章和“怎样阅读”的方法介绍 ,举例直观 ,主要靠学生自读。学生要重点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读报方法。积累资料要在读报过程中随时进行。办报 ,要借鉴读报的一些经验办…  相似文献   

20.
一、“模块式”设计策略“模块式设计”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是基于课程整体联系的视野,基于课程开放的视野,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有机联系的组块或是把一篇教材架构在一个单元模块之中,甚至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取向将教材重新组合成一个个主题模块或意义单元,从而来获得一种整体意义上的观照。对《孔子游春》这一“单元模块”(这一单元有三篇课文《孔子游春》、《早》与《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其中有这样不成熟的设计:1.体会“借物喻人”的文体特点。《孔子游春》与《早》都是游记散文,都在进行有关景物描写的同时说明了一个事理。《早》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