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意义:慢病防控已成为我国的迫切需求,急需来自于医学界、营养学界和健康管理领域的"医疗智库"和"健康智库"的有效支撑,如何构建一流智库解决慢病防控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已迫在眉睫。方法/过程:针对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实践的大量文献进行分析,通过深度剖析当前慢病防控存在的问题,发现未能找到慢病起源是导致难以创建高质量健康智库的关键所在;相应地,基于大量研究所发现的"慢病源于菌群"则为创建健康智库提供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结果/结论:在针对慢病防控相关大量文献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实验室的相关研究,最终发现"慢病源于菌群"并形成"菌心说"学说和"医学3.0"的新观点,为创建高质量、一流的"健康智库"提供了参考思路,有利于促进"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在人的身体内外生活的微生物的细胞数量有百万亿之多,编码的基因数量可达人的基因数目100倍,统称为人体微生物组(Human Microbiome)。特别是超过90%的共生微生物生活在人的消化道里,称为"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结构的失调与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因此,对肠道菌群为代表的人体微生物组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前沿的重大科学问题。中华民族是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更是地球上人口最为众多、分布也最为广泛的民族,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海内外华族的疾病谱也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成为民众健康的最大威胁。"国际华族微生物组研究计划"希望通过对海内外华人的肠道微生物组结构变化与健康关系的系统研究,深入理解在遗传背景相对稳定、而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快速变化时,菌群结构的改变在疾病谱的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有助于深入揭示慢性病的发病新机制;同时,借助中医药和中国传统养生经验,开发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新的医药、食品和保健品,并通过海外华人群体的使用,逐步在各国推广,有可能是中国传统医药产业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难得机会,更可能成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类健康作出重大贡献的难得机遇。  相似文献   

3.
认知是脑与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人类的学习与认知是以语言为载体、以思维为特征的学习与认知。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学习和认知可以分为动物的学习和认知、机器的学习和认知以及人类的学习和认知三个层次。我们以语言、记忆,思维和创新4个标准来区分三个层次的学习和认知。研究人类的学习和认知有助于理解动物和机器的学习和认知。人类的学习和认知以语言为基础,语言知识积淀为文化。因此,人类的学习和认知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展现我们对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习与认知的理解,然后我们建立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习模型,最后展示本团队在以语言和文化勾基础的人类学习与认知(高阶认知)的实验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5世纪时期,人们认为人体具有三种灵魂:生长灵魂,这是人、动物和植物所共有的,在人体它位于脐部;动物灵魂,这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它位于心脏,主管感觉和运动;理性灵性灵魂,这只有人才具备,位于脑部,主管智慧。亚里士多德则分别称这三种灵魂为生殖灵魂、感觉灵魂及理性灵魂。植物只有生殖灵魂,动物有前二种灵魂,只有人才具备三种灵魂。当时,人们对灵魂、人体充满了困惑和不解。盖伦的人体质疑、维萨里的人体解剖、哈维的血液循环……正是这些人的研究,才使得我们能够正确的认知自己。当然,关于生命科学这个复杂的体系,我们还有许多疑惑。  相似文献   

5.
正从古至今,人类一直都很好奇智慧的起源,不断有医生、学者和科学家对人类智能提出追问并进行研究。从古希腊的名医到现代脑科学,我们对人脑及神经系统的认知都来自这个孜孜不倦、前赴后继的"头脑特工队"。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对脑的认识—脑科学的起源"人类应当知道,因为有了脑,我们才有了乐趣、欣喜、欢笑和运动,才有了悲喜、真伪、绝望和无尽的忧思。因为有了脑我们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拥有了智慧,获得了知识。我们才看得见,听得到,我们才懂得了美与丑、善与恶,我  相似文献   

6.
当人们对人类基因组计划(HGP)耳熟能详并领略了其后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PP)、人类微生物组计划(HMP)和人类肠道宏基因组学(MHIT)后,一个新的生命科学的庞大计划也开始规划并将很快动工,这就是人脑活动图计划(BAM)。如同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由美国科学家首先提出和实施一样,人脑活动图计划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同样是美国研究人员。  相似文献   

7.
认知是脑与神经系统产生心智的过程,人类的学习与认知是以语言为载体、以思维为特征的学习与认知。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法。学习和认知可以分为动物的学习和认知、机器的学习和认知以及人类的学习和认知三个层次。我们以语言、记忆、思维和创新4个标准来区分三个层次的学习和认知。研究人类的学习和认知有助于理解动物和机器的学习和认知。人类的学习和认知以语言为基础,语言知识积淀为文化。因此,人类的学习和认知受到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影响。本研究展现我们对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习与认知的理解,然后我们建立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习模型,最后展示本团队在以语言和文化为基础的人类学习与认知(高阶认知)的实验研究方面的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8.
"脑—机接口"(BCI)在为人类带来新的生存境遇之时,其发展边界问题同样需要被纳入考察范畴.本文通过借鉴康德先验哲学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基本划分格局,对"脑—机接口"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经验之我"取代"先验之我"的发展模式做出探析,并指出"先验之我"的取缔有可能造成"自由意志"的缺失,而"脑—机接口"作为人类增强不同于人工智能,其价值旨归促使其发展边界就在于"自由意志"的留存.  相似文献   

9.
<正>(第九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暨第三届中国与世界认知科学国际会议,2017年12月10日,贵州贵阳。)21世纪是脑与认知科学的世纪。对脑与人类心智奥秘的探索,带来了人类对自身认知的深刻变化。神经认知、心理认知、语言认知、逻辑与思维认知和人工智能、民族文化与社会认知正在成长为新兴前沿的研究领域,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并正在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变革。认知科学和聚合科技,正在改变人类生存的方式,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并有可能改变人类进化的方向,甚至改变物种。  相似文献   

10.
科苑集粹     
“人脑老鼠”诞生(编者按:上期《科苑集粹》我们报道了科学家已经在老鼠身上培植出人体乳房组织,现在又培育出了拥有1%人类大脑的老鼠,将来会不会出现人不像人、老鼠不像老鼠的人造怪物?)美国科学家最近声称,他们已成功地培育出了拥有1%人类大脑的老鼠,今后,他们将试图培养出拥  相似文献   

11.
空间考古学是新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其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包含人类活动遗存与生活环境的人文-自然综合体,研究方法是空间信息技术在对这个复杂研究对象的应用研究中,有关考古信息获取、解释与重构的一个创新性过程,并通过建立"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实现三维动态的虚拟重建。在总结第487次香山科学会议"文化遗产空间观测与认知"研讨基础上,提出空间考古学6方面的重要研究内容:(1)遗址无损探测技术与方法研究;(2)空间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和监测研究;(3)考古遗址环境的数字化重建研究;(4)文化遗产空间数据存储与挖掘研究;(5)虚拟考古、虚拟再现与公众展示系统;(6)"数字文化遗产圈"(Digital Cultural-heritage Sphere)科学平台建设。对中国建设空间考古学的5项建议:(1)充分融合考古文博领域和空间技术领域的优势,推进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发展;(2)从学科体系看,当前空间技术在文化遗产的研究方面需要总体性布局;(3)对大型文化遗产亟需从全局高度开展"理论-技术-应用"的一体化攻关研究,获得对遗产本质的、整体的科学认知;(4)包含文化遗产信息的空间探测理论与方法、技术组合、技术适用性,以及自然与人类活动对遗产影响的评估与虚拟重建等重大科学问题需要抓紧规划落实;(5)加强空间考古学学科内涵与理论建设研究,利用我国文化遗产大国和空间技术的优势,创新"空间考古学"学科体系,抢占该领域的国际制高点。  相似文献   

12.
<正>《人类简史》讲述人类的过去,《我是个怪圈》揭示人类的"自我"是什么。它尝试为人类心智建模,用无数的"怪圈"构成人的意识和自我。这是认知神书《哥德尔、艾舍尔、巴赫:集异壁之大成》的续作,是作者侯世达对心智建模及跨学科领域思考30年的答案。全书融合哲学、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脑科学和数学哲学,讨论了在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中得到充分说明的"自我指涉"如何刻画了我们的心智。  相似文献   

13.
杨冬 《百科知识》2021,(10):25-27
在我们的肠道里定居着上万亿个细菌,它们构成了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这些数量庞大的人体"肠道居民"是怎么生活的?它们对人类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呢?让我们来看看肠道细菌的"日常",你就会找到答案了.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人的生态系统。生态问题的产生源自于技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威胁到了人类及其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通过对绿色技术在三个系统中运行的特殊性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融合的路径。绿色技术只有通过与三个系统的互动和融合才有可能发挥其解决生态问题的功能。这一分析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学习行为是人类高级认知活动的核心,理解学习的神经基础是生命科学领域最富挑战性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在新兴的“学习科学”的研究过程中,鉴于对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迫切需要,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自发地相互选择、联合,共同规划和确定研究方向,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组成了学习的脑机制研究团队。该团队以学习的脑机制作为总体方向,从行为规律、脑网络和神经回路等多个层面探索学习的认知神经基础,旨在揭示人脑学习的规律和机制,建立有效学习的理论框架和体系,为基于脑科学的教育和学习障碍的干预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李侠(1967-),男,辽宁省辽阳人,2003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曾在中南大学哲学系工作,任教授,并担任哲学系主任,2008年荣获"西南铝教育奖"。现任职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研究方向:科学哲学(目前主要关注心灵与认知方向)、科技政策与科学社会学。先后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自然辨证法研  相似文献   

17.
杨冬 《百科知识》2023,(5):12-14
<正>什么是意识?从哲学上讲,意识是人的一种主观体验。由此,产生了一个科学界的“困难问题”,即如何通过客观的观察结果解释主观层面的意识。目前,经过各领域科学家的共同努力,科学界对人脑的功能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如电生理研究可以精确测定神经元产生的电信号,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则可以理解这些电信号的基础,即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目前,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结合还能让我们理解这些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知道什么情况会导致离子通道开放,从而产生电流。在细胞层面上,科学家可以研究某些细胞的缺失与某些神经功能缺陷之间的关系,还能利用核磁共振设备观察认知过程中人脑的哪个区域比较活跃,甚至可以通过控制神经细胞的功能来控制动物个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科学哲学过渡到了"后经验主义"时代.逻辑经验主义的静态逻辑分析方法受到排斥,科学哲学家将目光更多集中到了科学的历史、社会等外部因素方面,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哲学研究也随之发生了巨大转变.文章认为,这种转变主要表现为对科学发展模式、科学知识和科学本身地位理解的变化,其中的核心是一种实践论科学哲学逐渐取代了传统表象主义、认知主义的科学哲学,人类"生活世界"成为科学哲学研究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多年前,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就曾提出,"我们无法忍受人类仍旧对大脑如何工作知之甚少"。然而时至今日,人类对大脑的探索才刚刚触及这个巨大科学挑战的表层,大脑仍然是人类认知的"黑洞",是人类理解自然和人类本身的"终极疆域"。  相似文献   

20.
核能利用从未止步,人类对核安全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在福岛核事故5周年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30周年之际,文章针对革新型核能系统,从安全目标、设计理念、安全评价和风险认知4个方面对核安全研究进行了回顾与思考,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探讨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四项革新"的建议:(1)安全目标从技术重返社会;(2)通过革新型反应堆技术,避免无限制复杂化纵深防御来解决安全问题;(3)重视理论引导的安全评价方法,采用系统化评价体系;(4)在政府/工业界/社会之间建立"第三方"并通过其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