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配电网网络通信组网通常包括骨干层和接入层模式,骨干层采用光纤传输等基础传输线路,接入层采用EPON、Wlan、WiMax、3/4G通信技术传输信息,采集数据,承载电力业务,实现电网实时监控管理。  相似文献   

2.
此强度调制型光纤检波器以其结构简单、易于实现、成本低、信号处理方便等特点近年来成为光纤检波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焦点。通过全面系统地论述和分析基于强度调制原理的各种光纤检波器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单模光纤耦合器技术的新颖的光纤检波器原理。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14)
中国固网运营商为逐步实现光纤接入(FTTx),用光纤代替铜缆,提出了实施光进铜退的工程。通信市场的飞速发展,4G启动以及IPTV等的拉动,光纤光缆和光收发模块价格的逐步降低,城域网和接入网的改造等,都给我国光进铜退的实施带来了机遇。FTTH技术受到了固网运营商的关注,他们计划利用光纤这一目前最好的传输介质打破接入的瓶颈。FTTH技术作为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的代表,将是未来"最后一公里"的最终形式。那么光进铜退对于固网运营商的重要性如何,光进铜退的主要模式有哪些,光进铜退的方案如何,本文将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4.
侯毛伟  马海林 《科技风》2013,(17):116-117,119
煤矿火灾安全监测系统,是为煤矿井下设计的一种光纤综合监测预测预警系统,采用光纤分布式测温传感器监测采空区、煤仓等易燃部位温度,采用光纤气体传感器监测煤矿井下一氧化碳与氧气等自燃发火标志气体浓度,从而实现了全光纤火灾预测预警综合监测系统,能够大大提高煤矿火灾预防能力,防止煤矿重大灾害发生,提高了煤矿安全生产系数。  相似文献   

5.
光纤光栅是一种光无源器件,它是在光纤中形成折射率周期性变化的相位型光栅.由于光纤光栅的光谱特性由其光波导结构决定,因此光纤光栅对温度、应力等环境变量的敏感是其固有特性.光纤光栅传感器不仅具有光纤传感的几乎全部优点,而且还具有可复用性、可同时多参量传感等优点,因此近十年来已迅速成为最重要的光学传感器之一.光纤经过拉锥处理后,由于直径更细,对应力等环境因素变得更加的敏感,因此,基于拉锥光纤的这一特点可以制作高灵敏度的专用传感器.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结合一个经过拉锥处理的多模光纤光栅和一个普通光纤光栅实现温度和应力的同步传感方案.  相似文献   

6.
曹鹏 《中国科技纵横》2011,(20):350-351
光纤到户目前是宽带接入的一种理想模式,是指从城域网到小区、用户间的接入网阶段全部使用光纤,可以实现语音、数据、广播电视及各类智能化系统功能的一种接八方式。FTTH一方面能提供更大的带宽,同时也放宽对环境条件和供电等的要求。本篇论文介绍了FTTH接入技术的分类,将几种类型的技术特点与市场需求综合考虑并进行比较和选择,权衡FTTH技术在我国住宅小区应用的优劣,阐明在我国现阶段发展FTTH接入技术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李鹏 《科协论坛》2007,13(4):135
光纤传感器与传统的电测传感器相比具有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适用范围广等特点,能够完成结构的应变、裂缝、振动等多种物理量的测量.不但能实现结构物中点的物理量测试,而且能够进行分布式网络测量.探讨了光纤传感器的传感机理和相对于其他传统电测传感器优点,分析了光纤传感器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光纤通信由于传输频带高,信息量大、保密性好、重量轻体积小.中继段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我国,长途网及市话传输网基本实现光纤传输.接入网的光纤实现也在积极推动.光缆在大中型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需要接续,就要用到光纤熔接机.从理论上讲,熔接接头处损耗可以降到0dB,但实际却有些偏差.本文主要对单模光纤熔接损耗产生因素及改善熔接损耗提高接续质量方面提出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现代化的光纤通讯发展过程当中,不仅应当明确其基本的趋势,同时还应当对应用的难点和重点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进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光纤通讯的发展和改进。文章将针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详细的分析了光纤通讯重点和难点,同时对相关工作开展过程当中应当注重的核心理念以及工作的基本知道宗旨等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旨在以此为基础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光纤通讯技术的完善和创新改革。  相似文献   

10.
董政洁  孙蓉  孙明星 《科技通报》2022,(3):42-46+51
针对波长可调谐掺铒光纤激光器系统结构复杂的问题,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光纤双锥干涉滤波结构的波长可调谐窄线宽掺铒光纤激光器,实现了激光波长灵活可调谐输出。采用单模光纤与多模光纤拉锥技术制备全光纤SMS(single-multi-single)干涉结构,并将SMS滤波器插入环形腔掺铒光纤激光器谐振腔中作为调制单元。实验中所制备的SMS滤波器干涉周期为0.67 nm,激光器工作阈值为67 mW。泵浦功率为120 mW时,通过调整激光器谐振腔内损耗,在1567.37~1574.69 nm光谱范围内实现了单波长激光可调谐输出,激光边模抑制比高于24.83 dB,3 dB线宽小于0.22 nm,最高功率差值低于2.04 dB;通过调节偏振控制器,所设计激光器能够实现双波长激光可切换输出,输出激光波长间隔小于1.32 nm, 3 dB线宽小于0.23 nm;实验中对1574.07 nm单波长激光输出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在25 min测试时间内,没有出现模式跳变,功率漂移小于0.16 dB。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光纤激光器具有较好的波长调谐能力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讨论一种光纤在线监测方案,该方案将OTDR、波分复用、光开关、光功率监测等技术相结合,实现对光纤传输衰耗特性变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同时讨论了该监测系统的引入对通信系统传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光纤检测成为电力通信系统维护中极为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环节,成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主要保障,针对吉林省的电力系统通信光纤监测现状,基于虚拟OTDR设计实现多路光纤线路在线检测系统,实现对电力线通信工作光纤的在线监测,进行故障自动告警、实时检测和故障综合诊断。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研究了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温度响应敏感特性.分析表明谐振波长的温度与光纤类型、模式耦合的阶次等因素有关,并介绍了长周期光纤光栅在温度传感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光纤通信网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卫星微波和无线电视通信的各种信息也可以接入光纤网传输。本文介绍了光纤传输图像信号的组成和性能指标要求等。重点介绍了光纤图像传输硬件系统设计,实现了对高帧频、多通道数字图像的远程传输和反馈控制。结果表明,该方法图像传输正确,控制稳定可靠,符合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光纤到户(FTTH)产业链日益成熟,PON等关键设备价格逐步降低,采用FTTH技术进行接入网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结合广电网络的自身特点,阐述了FTTH的系统建设模式,以奉化市玫瑰园小区高层建筑为例,介绍了光纤入户的具体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感器作为感知各种结构系统状态变化、获取结构系统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在生产自动化控制、科学技术测试、安全监测、计量贸易等领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力学测试、位移测试及温度测试等传感技术多采用电阻应变方法来实现,这种采用电信号测试的方法最大缺点在于易受干扰。进入21世纪,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正在努力研究一种新的传感技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这种传感技术具有长期稳定性好,干扰小,可测量结构物内部物理量等优点。本文将从光纤光栅定义、光纤光栅传感原理及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这种这种新的传感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随着3G技术的发展以及多模系统的应用,传输带宽要求越来越宽,载波数要求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在传输链路上有更高的速率,因此6Gbps速率光纤传输技术要求越来越紧迫,为了实现6G光纤传输技术应用于产品,对6Gbps速率光纤传输技术涉及的并行数据到串行数据转换,数据同步,串行数据收发,时钟恢复等做了测试,设计了FPGA程序并下载到FPGA芯片中进行了验证。实现了高数据速率下光纤的数据互联。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光电跟踪设备图像传输的带宽,提高其抗干扰能力和减少配线工作量,提出一种光纤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针对cameralink接口的相机,对并行图像数据进行主控处理、编码串行化,通过光纤传输后在接收端再进行解码、主控处理后完成采集.在方案中,加入自诊断机制初步判断光纤通信链路是否通信正常.实验结果表明,此方案对于cameralink相机具有通用性,可实现光纤通信链路的自诊断,并且实现了base配置模式和medium配置模式下的图像传输.传输无误码,单通道传输带宽最高可达2 Gbps.  相似文献   

19.
对单模光纤弯曲损耗与弯曲半径及波长的关系做了理论计算。利用简单实用的实验方法,测量了1550nm和1625nm波长下G652光纤的弯曲损耗特性。结果表明,弯曲损耗测试值与理论计算具有较好相关性,弯曲损耗不仅与弯曲半径关系密切,随着传输光波长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利用这些特性,可以设计制造多种光纤传感器、光衰减器等无源器件。文中还介绍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可望在光纤线路上获得广泛应用的在线光纤损耗微调器。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基于光纤传感技术、嵌入式技术的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实现与组成,着重对光纤煤矿瓦斯检测技术的可行性、井下检测站和光纤 CAN 总线通信系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