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传统建筑业生产效率低下、信息化水平落后以及管理方式粗犷的现状,提出发展以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为信息化手段、精益思想为指导思想的装配式建筑管理模式。首先鉴于装配式建筑的精益建造模式要求对信息处理能力高的实际,提出BIM技术是实现项目管理过程信息化的关键,分析基于BIM技术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建立BIM信息化平台,为精益管理的实现提供技术手段;然后以精益思想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在精益思想指导下的运作;最后得出BIM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流的传递无阻,使得精益建造的实现成为可能,可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需求、缩短工期、减少浪费。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IPD模式的基础上,分析IPD模式下BIM和精益建造实施的关系,构建基于BIM的精益建造实施模式“IPD屋”,对IPD模式下基于BIM的精益设计、精益采购和施工建造的实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基于BIM的精益建造关键技术集成实现与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益建造与建筑信息模型(BIM)都是建筑行业先进的建造理念、建造方式,二者都旨在减少浪费、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创造价值最大。针对如何将精益建造的关键技术与BIM集成,提出基本模式并加以具体分析,列举出精益建造的关键技术与BIM集成的主要优势,并对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方式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4.
BIM数字化建造技术,通过建立建筑三维数字模型,有效地避免给排水,电气,暖通,消防,结构等多专业之间的管道碰撞,降低了返工的成本,节省了工期,对于机电的精益建造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文以丹阳苑锅炉房为实例,通过对管道的数字化安装,碰撞检测,以及各专业协同,对BIM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安装工程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对建筑业"优质、安全、快速"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精细化管理深得人心、广为应用之际,一种标准更高、意义更大的"精益建造"理论应运而生,并渐渐被业内认可采纳,定将影响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走向。精益建造的理论是:"管理以人为本,人以精益为本,以最小的投入求得最大的效益产出"。实现精益建造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精益建造必须在精细化的基础上实现;精益建造必须依靠创新来推进;精益建造必须走低碳施工、绿色建造之路;精益建筑必须注重品牌建设;精益建造要成为建筑企业家的"梦"。  相似文献   

6.
如今,BI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工程建造技术正在改变着当前工程建造的模式,推动工程建造模式向着以数字建造为指导的新模式转变。本文分析应用BIM技术的建造模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施工阶段的管理与应用,从而得出应用BIM建造模式在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阶段的优势和当下应用BIM技术实行工业与民用建筑建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IPD模式实践应用的操作系统,引入集成精益建造与BIM技术的施工生产管理系统VisiLean,构建IPD模式下基于VisiLean的施工生产计划与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并对系统框架下的操作流程进行详细的阐述,该体系可以有效提高施工生产计划的可靠性,维护生产流的稳定性,对于IPD模式下建造流程的持续改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研究了基于BIM技术的装配式建筑在智慧建造设计、生产和施工阶段的应用,并对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现阶段还存在信息化技术的覆盖面不足、信息集成的程度不高等问题,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得出BIM在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中可以起到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等优势。  相似文献   

9.
BIM技术在地下建筑建造中的应用研究——以地铁车站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BIM技术以及其在地下建筑建造中应用的现状,以实际地铁BIM应用工程为例,提出了目前BIM技术在地下建筑建造中应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一些思路,为推动BIM在我国地下建筑更广泛深入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首先对BIM技术和绿色建筑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从前期规划、方案设计、项目施工建造以及运营维护四个阶段入手,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运用展开了研究,希望对我国相关领域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BIM作为一种建筑信息化新技术,逐步应用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当前由于建筑行业BIM技术应用情况、项目的精益化建造的需求、BIM技术应用的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导致了项目BIM应用的范围和深度的差异。而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机电设备物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成本管理分支,项目运营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在于成本的控制是否恰当,基于BIM重庆轨道六号线支线二期站后工程机电设备物资管理为例,梳理BIM材料管理应用流程并引导项目BIM平台在物资材料管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BIM技术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在社会应用层面都已经如火如荼的展开,BIM俨然成为工程技术进步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探索BIM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搭建具有道桥专业特点的BIM四位一体实训教学平台,介绍了平台建设内容、思路及方法,并从院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进行总结,为BIM技术在道桥专业的开展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在建筑工程领域一系列城市信息化模型技术运用而生,从建筑信息模型到城市信息模型,一个比BIM更宏大的技术概念——CIM(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正兴起。基于"BIM+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的数字化城市发展需要运用长期积累的丰富BIM建筑建造设施模型资源。随着CIM技术的到来,将为BIM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14.
建筑行业的技术革新已经成为促进施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而BIM技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手段,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建筑产业进行更新、改造和升级,促进中国建筑施工行业向"精益、智慧、绿色"的方向转型升级。在我们的观念由"用不用BIM"转变为"如何用BIM"的时候,摆在面前的首要难题是严重缺乏掌握BIM技术的从业人员。主要从BIM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的建筑市场建设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项目增长迅猛,国家住建部的发展文件指出深度发展建筑信息化,推进BIM技术的应用,通过BIM技术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协调关联、可视化操作、施工模拟费用和时间等方面来指导建筑业发展,本文探讨了BIM技术在建筑设计、工程造价、建造施工、建筑改造维护、装配式建筑和建筑院校产教改革等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6.
BIM作为新兴的信息集成技术,其基础在于模型,核心在于信息,应用在于协同。文章在介绍BIM技术研究现状、国内主流BIM技术软件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BIM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数据交换难题,并横向与其它行业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类似问题进行对比,参考其它相关领域的解决方法以及国内研究发展的趋势,提出建立支持通用数据交换格式的BIM协同平台,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BIM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作为建筑工程产业中的一项系统性工程,它推动着当前的绿色建筑与绿色城镇化系统发展。鉴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现状,文章基于装配式建筑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从信息化、一体化、绿色化发展理念出发,预推进该新技术、新形式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的应用,梳理了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研究内容,归纳出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的现有理论研究观点,并总结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历程;基于BIM技术融入装配式建筑中的观点,分析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产业中可以发挥的优势,通过协同管理可以提高装配式建筑产业的生产效率与管理效率,以期为装配式建筑的建造过程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简述BIM与工程造价管理的有关内容,结合实际建筑工程的一般流程,对如何应用该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希望能够帮助有关企业认识到BIM技术的实际价值,采用科学手段提升造价管理的有效性,进而更高效地处理建筑工程中的各项流程,全面提升工程建造质量及水平,促进自身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建筑信息模型(BIM)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建筑业,其中涉及的技术、流程、政策和组织网络等要素构成了复杂的BIM生态系统,共同影响着建筑信息化的发展。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建筑产业背景,本文首先通过类比分析构建了BIM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其次,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3个角度探讨了BIM平台的介入对工程项目产生的影响;在分析BIM生态系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根据BIM生态系统的起源,并结合企业分工与协作、环境变化等驱动条件,探讨了BIM生态系统形成的动因;最后构建了BIM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该框架考虑了BIM生态系统的形成、架构、运转和演化等四个方面,分别提出了针对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其预期结果,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可能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1,(32)
职业教育应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BIM技术正引领工程行业向信息集成化方向发展,职业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应适应工程行业BIM技术发展的需求。文章以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从培养目标及方案、课程设置、师资与教学平台建设方面阐述BIM技术人才培养实现路径,愿给职业类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