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科书作为一种合法性知识文本,是主流意识形态的承载物。母亲角色是女性重要的身份,分析教科书中的母职图像,可以呈现教科书所建构的理想母职观念及其背后的社会权力关系。本研究运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和插图进行分析,以探究教科书对理想母职的再现策略及其背后所建构的母职意识形态。笔者发现:第一,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母亲形象呈现出“家庭化”和“弱势化”两大特征。第二,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女性刻板印象、母职的社会公共角色缺失以及母职符号化等叙事方式建构了当前理想的母职观念。第三,X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通过“惩戒凝视”和“自我标准化”这两种策略实现了理想母职的再生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母职呈现提出建议,以期能够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科书构建的职业世界,对于学生认识职业、形成正确职业观具有重要影响.以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科书为例,从职业类别、职业性别、职业地位、职业形象等方面对教科书中的职业角色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行语文教科书在职业世界的构建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职业类型不够丰富,缺乏新兴职业;男性职业角色多于女性,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部分职业形象污名化,存在隐性职业阶层歧视.语文教科书的后续修订应进一步丰富职业类型,增加新兴职业;消除职业性别刻板印象,增加女性职业角色;弘扬职业无贵贱、劳动光荣的时代风尚.  相似文献   

3.
教科书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文本材料,是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以社会学作为研究视角,以现今太原市初中统一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发现现行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仍存在一定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在该套教科书中男性人物角色出现的频率比女性高,并且以主角出现的频率也高于女性。这将导致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思维定势并产生认识上的误区,这对心智发展迅速且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模范角色具有丰富的价值蕴含以及文化内涵,是向学生传递价值的重要方式,对于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意义重大。加强对教材中模范角色的类型特征以及价值蕴含等的探讨与研究,利于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的作用,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紧紧围绕模范角色的类型特征、价值蕴含两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5.
与1978年版教科书相比,2007年版教科书所呈现的角色种类迥异,一些"相同"角色的规范也变化明显且富有时代性;先赋角色、女性角色、古代角色、外国角色的数量都有大比例的增加:角色规范避免了1978年版教科书先赋和自致角色、男女角色、古今角色、中外角色"雷同"的现象,而更加鲜明、多元、开放.但2007年版仍存在着父母角色不平等,刻意避免功利性社会角色和社会问题以及对国外社会角色的呈现仍较"谨慎"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科书话语角色分析有助于发现书中隐含的性别偏见,表现为男女在对话数量、社会期望、交际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以英国高校希腊语教科书为例,国外对教科书性别偏见的话语角色分析在样本选取、框架建构、技术运用和结果阐释等方面为我国教科书性别意识研究提供了有益启示:关注教科书中的对话内容,展开形式与功能的全面分析,结合社交情境探索男女差异,用多学科视角诠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7.
李芳 《教学与管理》2008,(10):62-64
现阶段对我国语文教材的研究视角偏于狭隘,对语文教科书的隐性价值问题尚缺乏专门的研究,或者视野不够宽广,缺乏具体深入的研究。仅局限于语文教科书作为一种国家阶级统治者意识形态控制的形式和社会性角色研究,本文试图绕开以上两种研究的倾向,把教科书隐性价值的研究投向更开阔的视野,拟对语文教科书中人物形象的心灵美与外表美的对立做些分析。  相似文献   

8.
香港以一纲多本的形式开发教科书已有五十多年,而教科书作为普遍的中、小学日常课堂中的主要教学资源亦持续至今。在这些年间,随着香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课程改革的起动,教科书的角色和功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转变正是本文探讨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科书承载着特定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从社会文化、角色展示、社会控制、社会关系四个维度对新课改前后两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进行比较发现:新版教科书回归"儿童生活世界"的理念凸显;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加注重亲情的生活化呈现;重构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等。研究同时也发现新版教科书对社会新出现的自致角色和功利性角色的介绍偏少;教科书中女性社会角色比例偏低等问题。为此,需进一步增加介绍世界各国文化、习俗的选文,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加展现少数民族习俗、文化的选文,规避"大汉族主义"的倾向;丰富女性人物形象,深化对女性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的认识,阻断"重男轻女"观念的滋生。  相似文献   

10.
在课改精神的推动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选文方面的童趣化趋向更加明显。教科书的编制以儿童为本位,强调了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须为儿童读者所接受。课文中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儿童形象,就"儿童本位",对教材中的不同角色、不同背景进行分析,从而深入体会编者选取这些课文的价值取向,感受其审美品位,分析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本位"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中的人物形象会对学生的社会性别角色认同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不少国内外相关研究却显示,教科书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尤其突出。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父母亲人物形象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形象会对小学生性别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并从教科书的编写和实施这两个角度来提出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宁夏教育》2009,(4):80-80
首先,教师要从教科书内容的“广播员”,变成裁定教科书知识的法官;由知识的忠实传授者,转换为教科书的“仲裁人”。“仲裁人”角色要求教师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把关,还包括很多更广的教学决策,教师要剖析文本的语言,诠释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对文本进行分析。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个别章节的内容,要有长期的教学计划(如一个月甚至一年),对不同章节乃至科目形成整体认识,洞悉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对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几点建议——兼谈语文教科书的功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科书评价问题的研究,最终会落实在评价项目的设置及指标体系的建立上。在设置评价项目、建立指标体系之前,应明确语文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功用。要明确语文教科书"课本"的功能,明确语文教科书"课程研制"的责任,明确语文教科书"呈现方式"的教学价值,明确语文教科书"供选择"的商品属性。语文教科书评价的对象应该是成型的教科书;语文教科书评价应该确认评价的主体和效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开始关注教科书中的性别问题始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关于中学历史教科书性别问题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集中在教科书中女性的数量、形象、问题危害等方面,对编写者为何这样编写探究得比较少。笔者将在文章中做出初步的探讨。一、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女性角色缺失问题的原因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涉及的女性题材确实不多,鲜有以主角和正面形象出现;对一些女性形象的描述也有待商榷。为什么教科书会缺少女性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作为学生精神层面的同辈群体,会对学生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对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中的儿童形象从自然属性、社会角色和品格特征三个方面进行社会学分析,可发现教科书中的儿童人物存在性别比例不均、国别民族单调、社会关系单一、品格特征趋同等问题。建议语文教科书中的儿童形象从多样性、完整性、时代性等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科书是学龄儿童接触到的第一本正式教材,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然而现今教育工作者对教科书隐性价值的研究视角狭窄,人物职业角色这一不可忽视的隐性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本研究以苏教版12册小学语文教材为对象,采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对教材中出现的人物职业角色进行统计,从人物职业角色渗透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从国家、学校、教材编写者等维度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申黎明 《现代语文》2008,(3):106-107
语文教科书是文化的载体和传递工具,同时又是文化的构成,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是民族心理、性格、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反映。语文教科书脱胎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母体,必然带有深刻的母体胎印,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积淀。语文教科书所蕴涵的隐性价值必定可以从文化母体中寻找根源。由语言文字、人物形象、修辞表达所构建 的语文教科书的表层结构,深层上看是民族文化和思想的表达,是民族心理和性格的积淀,民族行为和方式的传导。教科书所表现的思维倾向,价值观念都可以从民族文化中寻找根源。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字,作为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18.
王星 《江苏教育》2014,(8):41-45
百年荏苒,我们无法确切统计出有多少江苏人曾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发展作过努力,但从本人所藏900余种清末民国语文教科书中,依然可以发现近现代史上江苏大部分名家名人的痕迹。当然,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清末语文教科书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更有不少教科书编者,虽然能从保留的实物中获知姓名,但生平已然不可考。本文对语文教科书与“苏派”教育的关系作一个粗浅、疏漏的梳理,以此向曾致力于中国近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苏派”教育先辈致敬。  相似文献   

19.
<正>百年荏苒,我们无法确切统计出有多少江苏人曾为中国语文教科书的发展作过努力,但从本人所藏900余种清末民国语文教科书中,依然可以发现近现代史上江苏大部分名家名人的痕迹。当然,随着时代变迁,很多清末语文教科书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更有不少教科书编者,虽然能从保留的实物中获知姓名,但生平已然不可考。本文对语文教科书与"苏派"教育的关系作一个粗浅、疏漏的梳理,以此向曾致力于中国近现代语文教科书发展的"苏派"教育先辈致敬。  相似文献   

20.
考察我国语文教科书的历史发现,教科书的体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领域。教科书的体系,从总体上主要可以分为合编型和分编型两种。合编型语文教科书体系的发展主要经过了纯粹文选型、单元组合型和模块型三个阶段,分编型语文教科书先后经历了读写与语文知识分编、文言与白话分编、汉语与文学分编、阅读与写作分编等阶段。纵观我国语文教科书体系的演变,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一直都在探索教科书体系的科学化。而要探索教科书体系的科学化,就要处理好教材内容的序列性和综合性、语文知识和选文这两对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